斗彩来源之说
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金代磁州窑系统已有红、绿、黄彩等相结合的釉上彩制品。明宣德时,斗彩初露芳容。从西藏日喀则萨迦寺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斗彩鸳鸯莲荷纹碗和1988年11月景德镇明御用窑厂遗址出土的斗彩鸳鸯莲荷纹盘,可窥一斑。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品中亦有相同于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成化鸳鸯莲荷纹盘,它们的装饰题材、构图设色、描绘技法与宣德器如出一辙,只是彩色较宣德薄匀鲜亮,画面效果稍稍不及宣器生动自然,略显拘谨。显然,声名赫赫的成化斗彩是在宣德斗彩成就基础上发扬光大的。
大明宣德年制款斗彩鸳鸯莲荷纹碗(图片来源网络)
宣德斗彩
明宣德朝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制瓷技艺精益求精,有许多新的发明创造。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就是景德镇御窑厂发明的制瓷新工艺。如青花红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在青花五彩的画面中出现一个小小的局部为青花线内填彩的装饰,这一装饰即后世所云之“斗彩”。青花和釉上红彩结合的成功为斗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宣德时期,蟋蟀罐又是宣德瓷器里的一个典型,以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青花蟋蟀罐最负盛名,名气最为响亮。宣德帝“酷好促织之戏”。上有所好,下有甚焉。宣德年间朝野之间玩虫斗虫之风日盛。
宣德帝雅好艺术修养深厚,同时“酷好促织之戏”,常将自己的画作、“促织”用具赏赐重臣及功臣。《明史·夏原吉列传》记载,在夏原吉63岁时,于宣德三年,“帝雅善绘事,尝亲画《寿星图》以赐。其他图画、服食、器用、银币、玩好之赐,无虚日”。《寿星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杨新的文章《宣德赐夏原吉〈寿星图〉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一文中证实。同样,能得到宣德帝赏赐的官窑“促织”用具,都是重臣、近臣、功臣及皇家宗亲。从数量看,这些赏赐的官窑蟋蟀罐不是很多。能流传下来的,多是宣德帝在位时就已经去世的获赏之人,而作为陪葬品“入窖”,因为获赏之人的后辈都不能使用。
实物赏析
小编有幸见识到一对宣德青花斗彩凤凰水上花卉纹蟋蟀罐,特以此赏析阐述再次佐证斗彩源于宣德:
罐子高度为 9.0厘米,口径为 12.8 厘米,底径为 10.0 厘米,罐体呈圆柱形,口沿及底部略为收敛,侧立面又呈鼓形。器型规整,线条流畅,制作精美、古拙。罐内子口,形式为“座盖式”。浅圈足。整器露胎4处:圈足、盖座、盖子与座接触面及罐内底部。露胎处可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处亦可见“火石红线”。露胎处可见少许胎体铁锈斑。器物胎体厚重,露胎位置反映了胎土淘洗精细、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层肥厚,白中发微青绿色,青花艳丽并有明显的苏麻离青的特点,尽显宣德器物特色。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栏目咨询报名(一三二七二四九一一七零)地址:湖南长沙开福区德雅路湖南电视台办公三楼!
盖子中间有一个直径约3毫米的小孔,小孔可作系钮绳和通气之用。盖子底面的横向和罐子底面的竖向各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釉下青花款识。罐子的外侧周面,盖子顶面,都绘有多种颜色:蓝色(青花)、黄色、浅绿色、绿色、浅红色、红色、姹紫色、褐色,颜色中的上色方式,既有平涂的,又有在青花沟线内填彩、点彩、染彩、覆彩等。青花(蓝色)作为单独颜色位置,显示苏麻离青的特点,青花被彩色覆盖的位置,亦显示苏麻离青的特点。
整对罐子的上透明釉部分,至少上了2次透明釉。第一次在青花之上上釉,第二次是釉上彩之后,再次上透明釉。整对罐子的上彩方式,既有五彩,又有斗彩。这对罐子的实物,可以佐证斗彩起源于宣德年间,又是一件实物。同时,也可以证实,“姹紫”不是成化斗彩独有的,“姹紫”也是源于宣德五彩。
每个盖子的顶面,画了水上类的花卉,周边绘了六处3种颜色的云彩花朵;蓝色(青花)、浅红色、浅黄色。难能可贵的,浅黄色的云朵采用在青花上覆彩的方式。每个罐子外侧周边,绘了一对凤凰,一只水鸭,一只鹤,一只麻雀、一只飞禽,水上类的花卉,罐子下部的整圈,青花绘就的水浪波纹。整个画面充满了田野风光的气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光线侧视下,彩面边缘的白釉面、彩面,都会闪现七彩晕光,即蛤蜊光;青花釉面上,也会见到七彩虹光,类似于紫外线的光泽,产生彩虹光釉彩面,并可见到一层白色透明白膜。这种蛤蜊光,由内向外放射,五颜六色,流光溢彩,润泽含蓄,摄人魂魄。
宣德青花斗彩蟋蟀罐存世为何这么少
宣德青花蟋蟀罐存世稀少。这其中有2种原因。第一,宣德帝在世时,心爱的那只“蟋蟀大将军”,战死沙场。于是,在盛怒之下,下令景德镇御器厂,将已经烧造好的蟋蟀罐全部砸碎,就地深埋。之后,宣德帝就不再“促织之戏”了(央视四台的《国宝档案》2014-11-25的节目《宣德年秘事—蟋蟀罐里苦乐多》)。第二,宣德帝病故,皇位由他的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为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命令:“将宫中一切好玩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宫不差”。太皇太后这道命令一下,宫中所有的蟋蟀罐悉数被砸。宫外的全国各地的原受宣德帝赏赐的蟋蟀罐,亦大多砸碎。只有一小部分已经作为陪葬品入土的,才得以幸免。
宣德青花蟋蟀罐,完整的器物存世量已经极少了。可以说,它们是许多陶瓷收藏者和玩虫大家们都梦寐以求的珍品。宣德青花五彩(斗彩)蟋蟀罐更是珍品中的上上珍品。
玩虫一秋,玩罐一世。收藏大家及鉴赏大家马未都先生称“宣德青花蟋蟀罐价值连城”,可见其珍贵。宣德青花五彩(斗彩)蟋蟀罐,存世的单只极其稀少,成对的更是罕见。这从以下二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来,其成对的罐子是是绝对罕见的。
一、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九年七个月,于宣德十年元月病逝。就整个277年的明王朝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这却是明代最辉煌的一瞬。晚明史学家称之为“文景之治”。从文献记载看,宣德帝不仅军政卓越,而且还有许多幽雅的嗜好。如“雅尚词翰”、“精于绘事”、“酷好促织之戏”等等。“促织之戏”就是斗蟋蟀。宣德帝的“促织之好”,明代官方未留下只字片语,都是民间野史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宣德官窑瓷器870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宣德官窑瓷器1774件,如果连同国内省级、市级、县级博物馆的、以及国外各博物馆的同类藏品包括在内,数量相当可观,却基本上未见宣德蟋蟀罐。
上世纪的1993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代御器厂旧址发现了大量的青花瓷片,经“对合复原”出来的21件宣德青花蟋蟀罐,其罐底部及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书款。由此,民间野史记载的宣德帝“好促织之戏”,有了实物佐证。据这些实物,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员刘新圆先生,写了一篇学术报告《明宣德官窑蟋蟀罐》,于1994在美国国家级学术会议上“闪亮登场”,并于1995年以同一书名在台北发行了单行本。明宣德款的蟋蟀罐,传承的及窖藏的,都很稀少,《明宣德官窑蟋蟀罐》书中列出的仅仅3只。从1995年至今,民间收藏的,极少极少。
二、叶佩兰编著的《五彩名瓷》中叙述:“青花五彩”是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工匠创制的一种彩瓷。晚明沈德符著《敝帚轩剩语》一书说“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亦即宣德青花五彩为“今古之冠”。可是明朝之后的近400年来,研究古陶瓷多代学者,一直都未见实物。
上世纪的1985年第11期《文物》月刊,展示了西藏萨迦寺所藏的明·宣德款“青花五彩鸳鸯卧莲龙纹碗”;1988年11月,景德镇珠山御器厂出土一件明·宣德款“青花五彩鸳鸯荷花纹盘”,从此,文献所述得到证实。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30多年,宣德青花五彩,不管是传承的,还是窖藏出土的,亦是寥寥可数的,十分稀少的。
总结
宣德斗彩瓷的创烧为中国彩瓷系列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成化斗彩的影响极深,在它的影响下,斗彩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艺上的传承和技术上的进步,形成了斗彩瓷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实物佐征,上述几件彩瓷的出现,打破了成化始有斗彩,明中晚期始有五彩的定论,将斗彩、五彩瓷器出现的年代,提前了半个世纪。从而开辟了景德镇斗彩瓷制作的先河。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