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君车画像
■鲁九喜
画像砖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是汉代厚葬习俗的直接产物。古代墓葬中用石刻以画像,或用砖模印图像,都极为盛行,前者出现较早,汉以后极少使用,后者则自两汉延续至隋唐。画像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凤、虎及四灵等祥瑞图形,有驱鬼避邪的压胜图形,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还有一些表现出行、宴饮的生活场景。画像砖石的风格受到时间和地域因素影响,差别较大。这些砖石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丧葬风俗的重要图形资料,有的图案精美,也是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在西汉时代主要刻画在石椁和墓地祠堂上,到东汉时期,则集中在墓葬、祠堂和墓阙上。其雕刻技法有属于绘画范畴的平面线刻、糙面减地、凸面线刻,也有属于雕塑范畴的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等。著名的有嘉祥的武梁祠画像石、长清孝堂山石祠等。
《汉君车画像》拓片题跋(局部)
清光绪八年(1882年),汉君车画像石出土于山东潍县,后为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收藏,民国时流入法国,今藏巴黎博物馆。
陈介祺(1813—1884),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匋父。山东潍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嗜好收藏文物,精于鉴赏。其收藏种类极丰富,但凡涉及金石学有关的器物,诸如三代吉金、秦汉石刻、砖瓦陶文、玺印封泥等,都有相当的规模,并与同代的金石学者广泛交流,是当时金石学的领军人物。
君车画像石分上下二层,上层左一为有盖轺车。《晋书·舆服志》:“轺车,古之时军车也。”车内坐二人,其右为御者执髻,榜题“君车”二字。右存三乘骑,分题“铃下”“门下小吏”,“铃下”即侍卫。下层左右各有一树,有三乘骑,榜题“门下书佐”“主簿”,皆是汉代郡县所属的吏员。汉代乘骑有严格的规定,画面所表现的骑吏先导,步卒后拥的场景,声势可谓浩大。车马出行的题材,在画像石中出现较多,《君车画像》因出土较早,经陈介祺收藏,实物又流入海外,所以一直被鉴赏家视为珍宝。
此幅朱拓本,右侧有罗振玉隶书题名。宝熙、、王季烈分题于外侧纸边。
宝熙题:
汉人画象题字,武梁祠、孝堂山诸石最著,他如兰山之南武阳皇圣卿阙,尽象鱼台之文叔阳食堂画象亦多有传拓者,而题字之大,则以君车一石为巨观。原石已沦出海外,以希见珍。玉良其永宝之。海外下脱“蜕本”二字。康德己卯秋,长白宝熙题。
王季烈、,不具录。宝熙跋中将《君车画像》与武梁祠、孝堂山、皇圣卿阙、文叔阳食堂题记等互为比较,认为此石榜题字大,极有可观。其实作为收藏者的陈介祺,曾专筑一亭用以保存这块石刻,名曰“君车汉石亭”,并自署“君车汉石亭长”,宝爱之心,可见一斑。
《汉君车画像》拓片(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