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天空淅淅沥沥飘着小雨,雨雾环绕的乌英屯更显神秘感。
乌英屯座落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交界处,全屯140户672人,都是苗族同胞,其中广西籍100户467人,贵州籍40户205人,共有党员13名,其中贵州籍4名,广西籍9名。就在6月13日,分别隶属于杆洞乡党鸠村党总支和翠里乡南岑村党总支管理的乌英屯联合党支部正式成立。
这几天,新当选为联合党支部书记的梁成章有点忙:一方面要带领全屯劳动力帮助村民梁正行下地基、竖新房;一方面要督促合作社的成员加强紫黑香糯的田间管理。
“没有办法,我们这里竖新房都是看日子的,下雨这样子,每天看田水又不能少。”梁成章说,时下,正是水稻田间管理的关键时节,今年又是屯里成立生态源种植合作社后带领贫困户开始规模种植紫黑香糯的第一年,田间管理犹为重要。广西籍村民梁正行已经选好日子在这几天竖新房,因连续的雨天造成施工紧张,他和支部的其他几名委员只有分工合作,让生产、帮村民竖房“两不误”。
苗家“竖新房”↑(龙涛摄)
作为首任联合党支部的书记,梁成章既担心又充满信心。他说,因地处偏远山区,受地理条件约束,目前屯里80%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作为支部书记,要带领全屯群众脱贫致富,肩上责任重大。但近年来,广西、贵州两省(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边远贫困山区群众,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让他们这个隶属两省(区)的苗族村寨通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数字电视,也让他们看到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屯里党员的带头下,他们成立了乌英生态源种植合作社,结合地理优势,开始种植紫黑香糯、夏枣、百香果等农特产品。去年,产出的香糯米因品质好,又得到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的牵线搭桥,畅销区内外,每亩紫黑香糯就给村民带来了2400多元的收入,比原来种植杂交水稻的收入翻了一番。今年,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全屯家家户户都参与了紫黑香糯种植,面积达到了100多亩。
紫黑香糯↑
站在乌英屯寨头的山上,20多亩的百香果长势正茂,竹架下,绿油油的百香果挂满滕蔓枝头,丰收在望。“这些都是屯里的党员带头干起来的。”杆洞乡党委组织委员罗悦介绍说,建立了联合党支部,屯里的党员们心更齐了,干事创业的信心也更足了。
“盖个好点的木楼,下步就可以做旅游接待了。”在梁正行新屋地上,梁正行不时给前来帮忙的屯里的贵州籍亲戚和广西籍的乡亲分烟递水,虽然都冒着雨,但大家都有说有笑的捞砂浆、挖基坑,一片繁忙景象。本来梁正行的想法是把老旧的木楼拆掉后,用这几年外出务工赚到的钱起个砖房,住着洋气一些。得知乌英屯已被列入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国家已下拔资金准备对村寨进行保护性开发,把乌英屯打造成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景点后,主动找到党支部,把放弃建砖房转建木房的想法,希望支部能在农忙季节帮忙招呼一下屯里的乡亲来帮手的事作了汇报。梁成章和支部副书记、贵州籍的潘永雄及几名支部成员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并分头负责生产管理和建房帮工。
乌英屯的汉子们在吹芦笙↑
走在乌英屯干净整洁的巷道上,除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古色古香的传统吊脚木楼外,映入眼帘的尽是两地党委政府部门竞相打破“界线”办实事、两省(区)学生共享“营养午餐”、两省(区)党员群众共谋脱贫致富的和谐印记。
(图\除署名外 覃天阳、韦鼎标 文\覃天阳、韦鼎标)
责任编辑:覃天阳
责任校对:韦 明
责任监制:张耀华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秀美融水风情苗乡”
关注指尖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