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关注“文浩说玉”微信公众账号。
博物馆商周玉器风化沁色绺裂特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二十年来,中国的古玉器收藏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行业,盛世收藏,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收藏家,林林总总的收藏品,而古玉器收藏却独领风骚。岁月更迭,白驹过隙,日子在不经意间流失,而我们的收藏家耗了精力,散了金钱,白了双鬓,集腋成裘的攒集着遗落在民间的中国历代玉器。
博物馆商周玉玦痕迹
收藏家视藏品为第二生命,无时无刻在经意或者不经意之间,展示着自己的藏品、阅历以及财富。对于藏品真赝的鉴定历来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岁月就这么不紧不慢的流逝着,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的过着。而真赝的辨别就这么不清不楚的纠结着,在这些过往的岁月中,岁月洗涤着大地山河,也洗涤着人的心灵以及他们视若珍宝的古玉器藏品。众多收藏家的故事 、藏品随风散失在这广袤的大地,有时会成为一种天籁,经久流传。有时也会变成一曲绝唱,戛然而止。无论我们是面对还是回避,岁月会见证,同时也会风化这些故事和藏品。
博物馆商周 玉璧
说起商周玉器,所有古玉器收藏家均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出土的755件玉器,在过往的一段岁月中成为鉴定殷商玉器的主要标本,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玉器以及四川出土的金沙遗址,都让世人们努力去窥视着商代玉器的神秘风采。出土报告显示: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大部分为和田玉,这种和田玉是泛指,也就是透闪石材质玉器,并非单指现在新疆和田玉。周穆公驾驭马车去拜会西王母、带回大量和田玉的传奇和“和氏璧”的故事一样经久不衰的流传在中国大地。
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沁色特征
仿品商周玉人
仿品商周玉人
仿品商代玉人
仿品商周玉人
仿品商周玉人
局部图
博物馆妇好玉龟 巧色
商周玉器的出土让人们了解了商代玉器的器形和商代玉器的玉料以及商代玉器的工艺特征。商代最著名的工艺为“双钩拟阳线”也有人称之为“双钩碾”或者称之为“双钩起阳线”,简而言之就是在玉器的平面上划出两道阴刻线让人造成是阳线的错觉。于是世人们开始对这些器形、纹饰、工艺津津乐道,并且一掷千金开始收藏。这些年民间所收藏的商周玉器不是妇好墓的几百件也不是几千件,甚至于不是几万件,而应该是几十万件。堪称中国收藏家手上人人有商周玉器,并且相互夸耀玉料之白、器形之怪、沁色之美,一时商周玉器成收藏家必藏之宝。
博物馆商周玉器的双勾拟阳线特征
那么这些从材质、器形、数量均超过出土数量的玉器到底是真是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我们知道无论哪个年代的古玉器经过当年选材、画图、琢磨、成器,经过使用和瘗埋,在土里发生质变色变等特征,一朝面世变成了具有经济、历史、宗教、财富、礼仪等价值的古玉器,这些玉器出土的时候已今非昔比,会改变原来的材料材质,改变原来的颜色,能保留的只是当初的形状以及工艺。几乎可以说每一件出土玉器和几千年前相比,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偶尔有变化不大的玉器只能说是一种机缘巧合,凤毛麟角。
真品商周玉兽
古玉器会变化正如人会有生老病死是一个原理,所以历代古玉器收藏家才会有“玩玉”之说。“玩玉”严格意义上讲叫养玉。养玉的过程有很多讲究,有人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养一块古玉,而古玉的风采却依旧被岁月的沧桑所掩盖,正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与此可见古玉器脱胎换骨之难。养玉有时候等同于养命,所以一个收藏家一生能养活几块玉,那种欣喜是会令人发狂的,那种珍惜是等同于生命的。这些故事在历代的收藏家身上都不时的演变着,流传着,而我们的收藏家在出示大把的商周玉器时,其玉料未有丝毫变化,其色彩单一,非皮色即染色,其工艺明显的留下了现代的特征,其器形怪异多变,而恰恰这些现在仿制的商周玉器,因其所谓的材质精良,色彩艳丽,而被收藏家们视之为“高大上”的珍贵藏品,登堂入室,流转于世。
博物馆商周玉器 砣痕
让我们来顺着历史的足迹,稍加清理一下商周玉器的踪迹。
1, 中华民族与生俱来喜欢玉器,在人们的心里玉器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文化、礼仪、财富、宗教等方面的象征。但是玉器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载品,古代的君子们都讲自己“比德与玉”,学习玉的品德,可见玉在当时人们的心里是超过人们的生命的。为了寻找这种珍贵的材质,先民们踏遍了千山万水,寻找这种矿源。据《山海经》上记载中华大地原先所有的玉矿和玉山有240多座,经过漫长的开采,现在尚且保留的只有7座,并且可以逐一印证,可以看出这些消失的玉矿都已变成玉器埋藏在了地下。玉器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最不容易损坏的材质,无论埋藏几千年都不会化为泥土,所以这些玉器,依旧在这些天地之间保留着。通过这些不同位置的玉矿可以看到早期先民们制造玉器几乎都是就地取材,所以才会被广泛开采,使用殆尽。可见这些玉矿所做出的玉器应是颜色不同,品色各异的。商周时期除了现在发掘的一些遗址之外,尚会有一些泛商周文化,比如山东地区的商周文化,江南地区的商周文化,这些玉器因为时间的跨度和制作材质及工艺的差异,会形成一些风格上有变化的玉器,依然列入为殷商玉器。
博物馆的商周玉璧
仿品商周玉璧
微痕图
仿品商周玉璧
局部图
纵观这些出土的资料,我们发现这些商周玉器是有共性可寻找,这个就是鉴定的范畴,所有出土玉器会存大同留小异,出土的玉器几乎都有材质、风化、沁色等体现,罕见有在真空中保存几千年丝毫未有变化的商周玉器。
真品商周玉环
局部图
臆造商周玉环(局部图)
2, 殷商时期所选择的玉料大部分为籽料,也就是李时珍所记载的“水玉”,或者现在俗称的“河磨料”,因为对于这些材质在当时采集比较容易,制作也比较方便,而这些玉料一般都有天然的皮色,从出土的殷商玉器来说大部分都会磨去原有的皮色来制作玉器,这就是古人说的“首德次符”在古人的心目中玉器颜色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细腻、坚硬、温润、凝脂般的材质,所以这些玉器做成以后,几乎是没有天然皮色的,只有在瘗埋几千年的过程中形成风化,沁色和钙化。而这些次生颜色的形成被称之为“沁色”。古玉器的沁色很少是单一的,往往伴随着多种颜色以及风化和钙化等特征。所谓“沁色”,就是侵入的颜色。颜色之所以能侵入古玉器,就一定是玉料在埋藏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的疏松、解理、绺裂才会导致颜色的侵入。明白了这个原理就能区分出现代仿古玉器用边皮杂料的自然颜色冒充的沁色以及人为的染色。这些作伪的沁色,明显的有肉、色分离。往往玉料感觉很新,颜色感觉很艳,是一种包裹状的感觉,而非融为一体。这个是鉴别商周玉器沁色的关键要素。
博物馆商周玉器风化沁色绺裂特征
仿品商周玉虎
仿品商周玉虎
3, 工艺,商周玉器从选料,开片,制作打孔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个期间的平面玉器两面都会有微弧形态,打孔用管钻较多,并且都会有钻芯敲断后的残茬,无论是“双钩拟阳线”还是“一面坡”工艺,均为明显的陀轮带动解玉砂琢制而成,放大后的阴刻线可以清楚的看到活动的解玉砂在陀轮带动下留下的不规律的痕迹,碾磨痕迹宽窄不一,深浅不同,边缘常有陀轮走偏留下的出歧痕迹。而现在仿古玉器是用金刚砂自动工具打磨而成,主要特征为线条扭曲,底槽有很多平行阴刻线,阴线底子高低不平。从抛光上来讲,古玉器都会有吸光的现象,是因为当年手工抛光的时候在平面留下的高低不平的橘皮纹特征,所以不能形成强烈的反光现象。而现代抛光用砂条和磨数相等的抛光粉打磨平面会快速的将平面抛光形成比较强烈的反射光源,同时放大镜下看,会有清晰的发糕切面的微小孔洞,这些特征都是因为工具和速度的不同而留下的。
博物馆商周玉器的碾磨痕迹和抛光痕迹
博物馆商周玉器砣痕
博物馆商周玉器的砣轮痕迹
4,商周玉器的打孔以锃钻作为工具形成的马蹄孔,一般中间都会有炸裂的蜘蛛网纹特征,那是在玉器将透的时候为节省时间用手拍钻形成的炸裂纹,而管钻形成的孔洞都会有不规则的台阶痕,这个痕迹是因为钻孔用的解玉砂粗细不等,在打孔的时候粗的解玉砂就会在边缘形成较深的凹痕。而现在管钻所留下的痕迹是密集规律的螺旋纹阴刻线。
博物馆商周玉器的管钻痕迹和雷纹折铁线特征
5, 商周玉器的一些著名纹饰,如“雷纹”,“臣字眼”都是方中有圆,有规律可循,所以清代时期的鉴定家就将商周玉器的阴刻线拐弯处称之为“折铁线”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博物馆商周玉器雷纹特征
博物馆的商周玉器臣字眼特征
博物馆的商周玉器臣字眼和雷纹特征
仿品商周玉鸟
局部图
6,商周玉器的器形也是有源可溯的,片雕大部分以剪影式的造型,洗练传神,栩栩如生,对细部没有画蛇添足的刻画。圆雕造型基本上粗犷有力,意在先而形在后,凡动物张嘴处均用管钻打孔,去掉钻芯留有残茬,冒看粗糙,实则增加了动物的凶猛和张力。
仿品商周玉熊
局部图
局部图
臆造商周玉虎食人佩
局部图
局部图
背部图
通过这些出土玉器和现代仿古玉器的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到商周玉器的真品特征和现在仿古玉器的明显破绽,对于那些依旧以臆造商周玉器的仿品为“高大上”的藏品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当我们回顾这些玉器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个质的飞跃!
★★★★★★★★★★★★★★★★★
获得更多资讯方式
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一起关注【文浩说玉】,感受美的历程。
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同时欢迎关注
辽宁卫视《慧收藏—文浩说玉》栏目、山东卫视《收藏天下—文浩说玉》栏目,以及蓝天出版社出版的《西周玉器》、《春秋玉器》、《战国玉器》、《汉代玉器》四部专著。
王文浩,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鉴定委员会理事,
厦门大学当代复文文化发展研究院 研究员。
微信号:wwh558600
欢迎扫下面二维码添加【文浩有约(古玉标本交流平台)】微信群
★★★★★★★★★★★★★★★★★
作者:王文浩
撰稿:王旭
编辑:颜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