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我总在被文化立国、文化强国的信念鼓舞着,另外又被藏家反馈的意见包围着,藏家们总在担心一件事,我们的收藏到底是合法?还是违法?
一个简单而且通俗的民间收藏,却被我们搞成了世界上最难解释的行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云里雾里什么都找不到北!
什么是文物,不清不楚!古陶瓷鉴定,不明不白!祖宗文明,任意糟蹋!件件“国宝”,视如草芥!对于民间收藏,也就大帽子横飞了!
一个跟帖,让我有点欲哭无泪的感觉,看来真正的爱国志士,还在我们的民藏之中,有了这些志士,民间收藏一定能傲视东方!
“葬物于地下三尺兮,望我祖先;祖先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物于地下三尺兮,抬望国家;国家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物出土,国有殇!”
制定政策,理论在先,保护民藏,更要实事求是。
如今要真正认识民间收藏,只有深入看到大藏家们的藏品,一定茅塞顿开,原来真是天外有天啊,那些只在自己一亩二分地的上耕耘的人,需要洗把脸清醒一下,出发吧!
为了我们祖先的荣耀,一定不能把国家的“宝物”葬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
中国的古代艺术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引领世界向文明靠拢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展大规模基础建设,出土文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建国初期有了大幅增长。新出土的器物,与先前所熟悉的式样和品种都不尽相同。
由于找不到历史记载,无法“验明正身”,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承认。正是因为这些不为书籍所承认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文物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流失。不仅在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流通,还被以“工艺品”为名,大规模倒卖出境。
中国文物鉴别标准的缺失,是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用20世纪50年代的标准来衡量新出土的器物,导致大量的“错判”。
民间中许多藏家都有将藏品捐给国家的打算,我也曾经试过,请教了著名大学的考古教授、考古专业的博士,左看右看,就是无法看懂一个顶级的“大周”柴窑而作罢!
这些曾经被我们任意丢弃,置之不理的古代制作,是被我们的“无知”而遗弃和流失。
没有民间收藏的先知先觉,奋不顾身的保护,多少国宝会继续蒙难,让中国的文化遗存继续蒙羞!
保管在谁的手中,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家持有,个人持有,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保护起来不流失,就是最大的功德。
文物管理的无为而治,符合自然的规律,也是最强的治理。
当前我们一定要把民间文物普查清楚,要把文物和古代艺术品研究个明白!才能确诊病灶,正确下方,治疗顽疾。
过去文人是社会的医生,可以出谋划策。今天民藏是拯救国宝的医生,可以治病救“宝”。
当我们看到一件件珍贵的古代艺术品时,我们能够做什么?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保留下来。这个历史功绩,就是今天中国民藏为这个国家做出的最大贡献。
有人说今后十年是中国主动出击的十年,也是树立文化影响的十年,我认为更是中国民间收藏大展宏图的十年。寻常锁在云雾间的珍贵艺术品也到了一露真容的时候了。
从2013年开始,,形成了文化软实力战略发展的大思路。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其道路命运休戚相关。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强调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这是一个“相当明智的战略”。中国的军事和经济硬实力在增长,如果不强调发展软实力,一些邻国会因为担心中国崛起对他们构成威胁,进而结成平衡中国力量的联盟。
如果中国在崛起的同时提高软实力,就能‘安抚’这些国家,‘软化’他们结盟的冲动。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软实力外交通常被称为‘中国的魅力攻势’。
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中国文物和古代艺术品是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诉说世界文明发展最全面的物证,也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放到二十年前,也许没有这些矛盾,那时民藏还是小众,如今成为一个巨人,文化做强做大需要大智慧。文物管理更要务实,民间收藏从被疯狂打假,愚昧打假,都是利益唆使,要看清他们打假的目的。
今天的民藏已经成为历史的巨人了,不管认可也要,否认也罢,已经扬帆起航,整装待发,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不惜一战。
苦寒艰辛十数载,如今扬名天下知。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树立中华文明的精神;也要治一治文化上的崇洋媚外;治一治文物保护的弱不禁风;需要从发展中找到民族强大的力量;也要从这些文化的遗存中找到民族的自信。在这快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让中华文化的民族之魂,发挥长征精神,护佑我们继续向前,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