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费德洛夫将莫辛-纳干M1891弹仓式成半自动,这支样枪现在保存在圣彼得堡的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博物馆里。1907年,又研制出全新的7.62mm半自动,该枪称为M1912 7.62mm半自动,发射7.62mm突缘弹,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双卡笋摆动闭锁机构,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十几种枪械。
1913年,他又设计出6.5mm半自动和6.5mm枪弹,称为费德洛夫 M1913半自动及枪弹。
1916年,为了增强火力,他把M1913半自动改造为自动,改后的产品即M1916自动。他在回忆M1916的发明过程时写道:“发明自动枪的直接动力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经验。在这场战争中,轻机枪的使用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战斗经验的基础上轻机枪的必要性已经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沙皇俄国时期武器设计的条件,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造我自己的自动装填。它需要被改造成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机枪的武器,也就是轻机枪(机枪在最初被称作轻机枪)。”
十月革命后,费德洛夫把M1916扩展为一个枪族,包括自动、轻机枪、坦克机枪、航空机枪等。
1923年,他在总结M1916在战争中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又对其结构作了一些:机匣上方增加了插槽;为了避免供弹故障,改变了托弹板的形状;了保险机构和瞄具;准星添加了护圈。转产后,之前生产的枪支被召回工厂进行改造。
1925年,苏军决定轻武器统一使用7.62mm枪弹,费德洛夫又重新研制 7.62mm半自动。当时论证要求是要设计出一种质量4kg、使用7.62mm 标准弹、并带有可控制单发和连发的快慢机以及有刃的枪刺的。费德洛夫、托卡列夫、杰格佳廖夫研制的三种通过了国家靶场试验,但都没有满足红军简单、坚固、可靠的3个原则性要求。
M1913 6.5mm半自动
M1912 7.62mm半自动
M1925 7.62mm半自动
由莫辛-纳干M1891弹仓式的半自动
性能突出的枪弹
M1916采用6.5mm口径。曾经有两种说法,一是该枪使用日本的6.5mm 有坂弹,二是使用费德洛夫研制的 6.5mm弹。笔者最初见到M1916自动的时候掌握的资料还不多,当时曾进行了测量,该枪的弹匣确实可以装填6.5mm有坂弹。
最新的资料揭开了这个迷团。在1905年把莫辛-纳干M1891弹仓式改为半自动之后,费德洛夫认识到需要减小武器口径,以便于射手在快速射击时控制武器,而且可以提高携弹量;还要使用无突缘或半突缘弹壳的枪弹,以减少供弹故障。当时最接近这一要求的只有日本的6.5mm有坂弹,但费德洛夫对该弹性能并不满意,因为M1916枪管较短,发射有坂弹的初速只有660m/s。因此在1909~1913年间,费德洛夫在设计新的同时研制了弹道性能更好的新6.5mm枪弹。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俄国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所以没有能力投产新的6.5mm枪弹,只好采用库存很多的有坂弹供应当时装备北方舰队等部队的费德洛夫自动枪。
6.5mm新枪弹
武器结构内窥
M1916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双卡笋摆动式闭锁机构。枪管可在金属护筒内向后滑动8mm。为提高散热效果,枪管表面开有纵槽。击发后,枪管后退迫使节套两侧的闭锁卡笋向下摆动,闭锁卡笋和枪机解脱。开锁后,枪机继续后坐,完成抽壳、抛壳动作。机匣上部开有抛壳窗,机头上方有抽壳钩,抛壳挺固定在机匣下方,向上抛出弹壳。枪管节套下方有枪管复进装置,向前推动枪管复位。枪机后方有复进簧和复进簧导杆,枪机后坐到位后,复进簧推动枪机向前,从弹匣中推弹上膛,同时迫使闭锁卡笋向上摆动,与枪机扣合实现闭锁。
由于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手动操作拉机柄时,开锁前需要拉动枪机和枪管一起后退,初始拉力较大;而卡笋摆动式闭锁方式开锁过程短,开锁后的拉力突然变小,显得过于“生硬”。基于上述两点,费德洛夫专门设计了一个很大的球形拉机柄,将其置于枪身右侧,上面还刻有防滑花纹,便于用力。尽管如此补救,拉动拉机柄时还是明显感到别扭,相比之下,AK47(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的拉力在整个行程内均匀一致,操作舒服多了。
该枪采用机加工机匣,转动机匣右后方的卡笋,可打开机匣上盖,便于排除故障。这种设计被后来很多苏式武器所采用,如SKS半自动、AK系列突击等。
M1916的发射机构采用回转式击锤,尽管该枪外表粗糙,但发射机构加工比较精细,80多年前生产的武器,现在击发动作仍然干脆有力。
保险装在扳机右侧中间,快慢机位于扳机后方。由于是半自动武器改成的自动武器,最初设计时没有考虑自动发射,不得已采用保险和快慢机分离的做法,实际操作并不方便。多年后,美国把M1半自动卡宾枪改成全自动时,也不得不在枪身左侧单独设置快慢机。
该枪采用25发交错排列的弧形弹匣供弹,弹匣卡笋在弹匣前方,有前握把阻挡,不易误操作。1923年型的机匣上方有槽,也可以直接利用日本的5发桥夹压弹。
M1916采用弯加前握把的布局,这在现代自动武器中比较少见。护木下方装有前握把(一般装于扳机护圈前方,现代大多通过导轨加装),有利于连发时控制枪身跳动,这是一个很先进的想法。虽然现在我们知道小握把(一般装于扳机护圈后侧,样式像手枪握把,如AK47、FN FAL等均有小握把)更有利于控制自动武器,但在1916年,可以借鉴的经验太少了。该枪上方是个前窄后宽的平面,与莫辛-纳干非常相像,这样设计便于原生产莫辛-纳干的工厂转产。尽管该枪没有小握把,但由于枪身较短、有前握把、质心位置合适,因而操作灵活,据枪舒适稳固。
该枪准星可以左右调整,采用立框表尺,V型缺口照门。表尺分轻弹、重弹用两种,最大射程2000m。
采用可卸式单刃偏锋刺刀,刺刀挂环套在枪管上,刺刀尾部和枪管护筒下方的T型槽连接。
由于M1916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双卡笋摆动式闭锁机构,因而导致全枪结构过于复杂,零件多,分解结合、擦拭保养极不方便。该枪把大部分可能刮伤人的零部件都设计成圆角,从人机工程角度看很好,但大大增加了加工时间。该枪从外部的节套、拉机柄、护筒,到内部的击锤等许多零部件上都打有枪号,可见当时苏联的生产工艺还不能保证零件的通用性。总之,这是一支难以生产的武器。
M1916结构图
关注我们,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