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四海文苑】Bad Abbach 的女中医:史济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华人风采】系列文章来自公众号:欧风华韵ofhy2016 已经获得作者授权转载


【华人风采】系列之一:

Bad Abbach 的女中医:史济焱

作者:夏青青


编者按:

这是《莱茵河畔的华人》——百位德国华人风采系列的第一篇,敬请关注支持。





笔者近年来业余拾笔写作,题材多是个人生活,今年父亲去世后决意筛选整理所书所写,从二百余篇文字中选出六十八篇,连同文友所写的数篇评论文章,编辑成册,定名为《天涯芳草青青》,已经出版。在筹备出版文集的同时,决意走向社会扩大视野,开始新的篇章。笔者在少年时代即来到德国投奔祖父,在这里生活三十多年了。祖父在六十年代来到德国,生前交游广阔,通过祖父我认识了很多资深旅德华人,每每为他们和她们的生活奋斗史打动、感动,有意为德国华人画像久矣。今年下定决心付诸行动,要采访一百位德国华人,写一写他们和她们千姿百态的人生之路。

 

在考虑最初采访人选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雷根斯堡,德国南方的一座美丽小城,一道修建于十二世纪的多拱石桥横跨多瑙河,曾经为两岸交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小城在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天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而在离雷根斯堡不到二十分钟车程的地方,多瑙河流经一个小镇Bad Abbach,在那里有一个中医诊所,十六年来有一位女中医在那里致力于修建另外一道桥梁,一道跨越中德文化鸿沟的桥梁,一道传播古老中医的桥梁。 开业十六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知道并记住一个名字:史济焱医生,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知道有个中国医生叫Frau Dr. Shi.

 

我和济焱相识于学生时代,至今二十多年了,想到济焱在二十三年前独身来到德国留学深造,随后在德国这样一个对中医极度不了解极度怀疑的大环境中创业立足,敬意油然而生。

我和济焱认识之初只是朋友关系,后来也成为她的病人。交往二十多年,逐渐我的家人也成为她忠实的病人,特别是我的母亲,对济焱医术心服口服,每次见到济焱,让她把把脉,谈天说两句,立马如沐春风神清气爽。今年遭逢大变,母亲身体在多方面做出反应,多次向济焱寻求帮助。十二月的一天,我特地抽出半天时间陪同母亲赶往Bad Abbach再次请教济焱。

我们一早出发,开出慕尼黑市区,开上高速公路后一路飞驰。冬天的早上,雾气发散,和熏的阳光照耀,汽车内暖洋洋的。我一边注视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里的白霜,一边在头脑里梳理对济焱了解的点点滴滴。

史济焱是医学博士,198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七年,除了每天的临床工作主要任务是搞科研,身为助理研究员及主治医生的她出国前还不到30已经在国内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十几篇,与同事合作出版了七部专业著作,是行业中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

 

济焱最早心仪的深造国家是美国,早早考过托福,后来因为怀孕生产出国留学的计划被搁置。在此期间她的父亲,一位高级工程师,在80年代两次因公出差到德国,回国后对德国社会的严谨精神赞誉有加,促使济焱萌生了改到德国留学深造的愿望。当时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到上海招收留学生,济焱报名参加考试,立刻得到奖学金名额,于1993 年春天来到德国留学。

她在德国的第一站是不来梅的歌德学院,在那里集中学习德语,历时半年,通过德国大学对外国留学生的语言考试后,来到慕尼黑工大(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深造。最初计划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来到慕尼黑大学后了解到,当时即使在慕尼黑这样的大都市,除了汉学系几位汉学家在翻译中医古籍及现代国内出版的临床中医中药杂志外,小到普通老百姓,大到德国医学界,对中医的认识还是一张白纸。在DAAD的支持下她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完全进入西医界,在肿瘤免疫学教授Riethmüller  Wagner 教授的指导下,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完成课题研究,通过毕业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在等待博士论文答辩期间,她接到德国研究及技术部部长(Ministerium für Forschung und Entwicklung)的任务,于1996年秋天来到南德古老的多瑙河城市雷根斯堡进行研究工作。在这里的大学医院麻醉科的疼痛门诊,用西医的诊断方法和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四年内完成两个研究课题,分别是针灸对腰痛以及头痛的临床治疗,先后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一篇被母校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的 97上海国际中医学研讨会”选入大会交流论文。

由此按部就班,济焱本应成为科研精英,可是进入新世纪新千年后,济焱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急转弯。当她还在雷根斯堡大学医院做研究时,认识了医院肿瘤中心处主任兼病理科教授。教授和另外的医生一起在筹建一所中西医结合的肿瘤医院,希望能与济焱合作。济焱听说这个计划,想到终于可以施展最初的抱负了,非常兴奋,立刻答应下来,积极投入紧张琐碎的准备工作。筹备一年,开业在即,命运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个项目的总策划兼投资人因患心肌梗死猝然去世,其后几年德国经济每况愈下,项目找不到后续投资人,几名医生只好自谋出路,济焱也从此走上了独立开业的道路。

 

开业之初,资金短缺,诊所只有一间诊疗室,没有候诊室,病人只好坐在走廊等候。幸好中医不用什么复杂昂贵的仪器,济焱在医院工作的几年已经赢得所接触的患者的信任,他们成为济焱最初的和最忠实的支持者。开业第一年,不仅在诊所行医望闻切问,遇到行动不便的病人,济焱也经常出诊上门服务。诊所下面有一间备有中草药的药房,为济焱行医提供了便利条件,病人拿到药方后马上可以抓药十分方便。对于不懂煎熬中药的德国人,济焱一点点讲解如何熬药煎服。通过切身体会,病人明白了良药苦口。通过口口相传,济焱的中医诊所声誉扩大,一年后已经忙碌到没有时间上门出诊了。

经过十六年,诊所的病人不单来自雷根斯堡(Regensburg)、凯尔海姆(Kelheim)、阿本斯伯格(Abensberg)等附近的小城,也有病人和我母亲一样,不辞劳苦从更远处的大城市慕尼黑和纽伦堡前来就医。十六年间诊所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夏天再次扩张整修一新。这次会见到什么样的诊所呢,路上我不无好奇。

 

行程极为顺利,九点半我们已经来到诊所楼下。按铃上楼走进诊所,身穿白大褂的济焱走上前来亲切问候。稍等片刻,我们在一间诊室坐下来,济焱和平常一样和母亲拉开家常,听老人诉说症状,询问最近服用何种西药,查看舌苔,把脉,量血压,然后走出去开药方。

药方开好,即刻发给楼下药房,让他们抓药。济焱这才回来带领我们参观装修一新的诊所。一间又一间诊室,到处素洁整齐。墙上悬挂典雅的国画,静静地宣示主人和中国文化的渊源,显示主人的审美品味。

最后济焱带领我们来到一间更大的房间。那是诊所最大的房间,一整面墙完全是落地玻璃窗,光线明亮,中间一张大大的书桌,旁立一副标明各个穴位的骨骼,靠墙一排书橱尚基本空置。济焱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讲起她的最新计划。

 

  插图:弘残老人)

Bad Abbach有一份历史悠久的月刊,今年九、十两个月济焱连续发表文章,宣传中医,介绍如何四季养生,得到读者青睐。记者为中医开了一个专栏,约稿定期刊登关于中医的文章。因此济焱想到开设Seminar专门授课,讲解中医基本原理养生知识,通过新的渠道传播中医。这里可以安放几排座位,那里可以用电脑投影。阳光下,济焱微笑着伸手比划。

告别济焱回程路上,脑海里还在想济焱说的话。德国人对中医的认识有一个近二十年的过程,在此期间经过中国和德国医生的共同努力,德国的国家医疗保险公司将某些疼痛病,如膝关节疼痛、腰痛,列入保险范围。私人保险公司,包括公务员补助金机构,甚至将中药列入保险范围。

具体到济焱自己的行医经验,病人中疗效最好的要数疼痛病人和肿瘤病人。有位今年77岁的女士,十六年前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难忍,步履艰难,前来求医。当时济焱用针灸疗法,一周两次,三个礼拜就解除了她的疼痛。前几天她因为心血管疾病再来就诊时说,十六年间再没有疼痛过。一位现年65岁的男士,三年前右肩关节疼痛,各处求医不见效果。济焱在给他针灸的同时开了补气活血的药,经六个星期的治疗疼痛完全消失。今年夏天他的左肩关节疼痛,这次只针灸一次就疼痛消失。一位今年71岁的肿瘤病人,六年前被诊断出左肾细胞和肾盂癌。肿瘤经手术切除后,未用西医其它方法,只用中医中药配合针灸,至今未复发转移。

 

    插图:弘残老人) 


十六年的开业事实证明,中药和针灸在德国病人身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德国人从对中医的将信将疑,发展到现在的信任甚至喜爱。不少病人家庭最早只有爷爷、奶奶是济焱的病人,后来女儿、儿子,现在孙子、孙女,三代都来诊所看病,和济焱结下深厚的私人友谊。

我曾问她,如果留在国内,她现在也早是教授级别了,可会后悔吗?她丝毫没有犹豫笑着说,她最初最大的愿望是帮助病人解脱病痛,现在求仁而得仁,怎么会后悔呢?值得骄傲的是,她还是慕尼黑德国医生学会中医分会SMS唯一的中国会员。

想到此,眼前浮现那个阳光下自信微笑的女子,略微卷曲的长发,一双秀气的眼睛透过无框眼镜恳切地望着对方,唇角含笑。她,就是Bad Abbach 的女中医,一个致力于跨越文化鸿沟的人,史济焱。


2017年元旦



作者简介






夏青青,女,旅德华人,一九八三年赴德定居,在德国接受中学教育,在慕尼黑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国际四大咨询公司之一的KPMG从事咨询工作,于二零零二年取得德国国家认证的税务咨询师(Steuerberaterin)资格,现任南德日报(Süddeutsche Zeitung)专业咨询师。


从二零一一年开始活跃于欧洲华语文坛,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发表于欧洲华文报刊《欧洲新报》、《欧华导报》并有作品在国内文学期刊发表。处女作《故乡的冬天》获得二〇一一年《欧洲新报》有奖征文三等奖,散文诗《涛声依旧,月落风霜》获得中华散文网主办的二零一四年“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散文组一等奖。


著有散文集《天涯芳草青青》,长篇翻译小说《但丁别墅》寻求合作出版社,系列采访《莱茵河畔的华人》——百位旅德华人人生路,边写作边在《欧洲新报》以及《欧华导报》连载,同时为德国《华商报》撰写专栏“青青随笔”。




中欧跨文化交流公众号【四海文苑】栏目刊登非会员授权原创作品。欢迎投稿!

文章转载授权以及投稿请联系:

2406864320@qq.com 或 enliding@yahoo.com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海外的文学爱好者。如果你也喜欢写作,如果你也旅居欧洲,那么,真诚地欢迎你加盟我们这个团体!在异国他乡,让我们彼此用母语相互温暖,相互欣赏,携手同行。

有兴趣者,可电邮:liuying888669@163.com


关注我们,查看往期文章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