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关注?法律老司机带你开车带你飞
法律知识 / 经验共享
来源 | knowyourself2015
简介 |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作者 | 小汤圆
后台收到一位工作三年的小朋友来信。刚刚辞职的Ta说:
“在进入职场后,我每年都在换工作。我很容易在工作中感到受挫,遇到的领导都不是很器重我,又常遇到严厉的上司,会批评我PPT没有对齐之类的小事。我总想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但事实上事业的发展没有提升,工作三年了还是跟应届生的感觉差不多。我觉得不甘心,自己的底子明明很好,学校专业都不错,不想就过着这样平凡的、没有头绪的人生。我该怎么突破这样的局面呢?”
在后台我们经常收到类似的对于工作问题的咨询,他们大多都非常年轻,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进入职场可能是他们受挫的开始。而与此同时,我身边又有很多前辈会吐槽一些年轻人在工作领域的表现,认为他们太过骄傲、不够踏实,需要太多的关注,却不愿意埋头苦干。
很多时候,人们在职场上遭遇的瓶颈,与他们心中不曾意识到的一种问题相关,这个问题叫作“特权感”(sense of entitlement),它被证明在更年轻的人群上表现得更加显著,也成为了一些人“成就受阻”的动因。 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什么是“特权感”,它是如何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在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的。
特权感被定义为:一种稳定的、广泛的感觉,拥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比他人得到更多的东西,享受到更特殊的优待(Campbell, et al., 2004)。
特权感会对我们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危害。
特权感会阻碍我们的
人际关系、亲密关系
自大(Grandiose)是特权感的一种核心特质。一个特权感很高的人,会认为自己的需求优先于他人的需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品质都比他人更加高端,自己理应得到快乐和成功。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这种优越感来。(Ackerman & Donnellan, 2013; Boyes, 2013):
a. 他们的心中有着深深的优越感,因此,他们会没有心理负担地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情感。
对那些和自己不一致的人和事物,他们会脱口而出进行嘲笑、贬损。他们也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令他人不愉快,甚至会享受那种刻薄吐槽别人的感觉。脾气温和的人则是他们嘲笑的对象,他们会认为,那些人都是“老好人”和弱者。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饭局上,当一个人觉得一道菜不好吃的时候,普通人可能会说:“我不爱吃这道菜,你们吃吧。”而一个特权感很高的人会说:“这种菜是人吃的吗?”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其他人。
他们也会没有心理负担、不假思索地打扰或者麻烦他人,比如反复取消预约、改变约会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人的计划都应该围着自己打转。
b. 因为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更多,特权感高的人会秉持“双重标准”,他们所要求的权利与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对等的。他们会用更高、更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认为自己不必受这样的标准束缚。
比如,在公共场合,他们可能会忽略那些为他人舒适度考虑的规则,比如,在电影院里忽视“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把脚放在椅子上”的标识;但如果他们自己想要安静看电影,旁边有人发出噪音,他们则会非常愤怒。
以上这些,都是特权感高的人可能做出的伤害行为,因此,他们在人群中往往是不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也很难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重要的是,由于那种“理所当然”的感觉深植在他们心中,他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完成了对他人的伤害和冒犯。那些和他们走得越近的人,越容易因为被苛求、被嘲笑、被双重标准对待而感到受伤,但特权感高的人作为伤害的一方,却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做出了伤害。
特权感会影响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
但与此同时,一个特权感高的人,真的会沉浸在膨胀和喜悦中吗?他们自己能够过得快乐吗?研究证明恰好相反,特权感并不会令我们开心,而是会给人带来长期的失落(Nauert, 2016; Harvey & Harris, 2010)。
我们的事业、健康、社交,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并不能一直像我们理想中的那样发展。当需求没有被满足、自己的局限被触碰的时候,特权感高的人会比常人更加痛苦,甚至有可能会精神崩溃,因为这挑战了他们的优越感。
Grubbs(2016)的研究认为,这会特权感的拥有者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面对不能被满足的需求,他们会感到脆弱、不满、愤怒,因此会寻找一些重新确认自己的特权的方式,比如责备他人或者推卸责任。他们会通过告诉自己,我是更优越的,我不是应该为此负责的人,我没有错,来使情绪得到缓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循环,他们的特权感会在一次次的重新确认中不断地被加固。
不过,这样反复的、对自己特权的重新确认,只能获得暂时的情绪纾缓。从长久来看,他们的情绪稳定性会更差,更有可能会陷入狂怒(Rage),更频繁地爆发人际冲突,拥有更差的关系,也更容易抑郁。
在西方的研究中,“特权感”在年轻人群中的突出表现被认为根植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思潮,并受到“自尊教育”的进一步推动。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会被告知自己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以正面反馈为主。
自尊教育被认为带来了诸多好处,比如使得年轻人变得更自信、自我坚定,更能够为自己的权利声张。但过度简化的自尊教育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一个重要的负面结果就是,由于自尊教育被大多数人理解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告诉孩子“你很好”,会提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权感(Nelson, 2005; Signal, 2017)。
虽然都包含了高自我评价的部分,但特权感与健康的高自尊(self-esteem)存在着根本的区别(Ackerman& Donnellan, 2013)。
在文章前面的部分,我们已经探讨了特权感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原因。那么,如果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具有较高特权感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以上。
WE律聚人
法律知识及经验共享知识的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