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深度】铁矿石定价机制谋变:普氏的缺陷与定价的新趋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全球海运铁矿石市场的定价机制,从2010年开始转向以普氏指数为参考的短期定价机制,此前的年度谈判长协价格模式也随之消亡。然而,这一新的定价机制从开始就显现出了一些与市场真实情况所背离的缺陷,针对这一定价机制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

在经历了4年的熟悉和尝试之后,钢厂对铁矿石这一定价机制早已不再陌生。伴随着供需关系的逆转,当前指数定价机制中的不合理因素暴露得越发明显,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铁矿石定价机制将再次发生变化,变化的方向是形成更加公平、透明的价格发现机制和更加合理的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

普氏指数定价广受质疑

当前执行的铁矿石指数定价机制,基本上以普氏品位62%的铁矿石指数作为定价依据,以合同签署之前一个月内该指数的月度平均价格,或合同签署当月的前半个月平均价格为签订合同的价格基础。

指数定价机制从2010年3月30日正式开始执行。当时,国际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宣布与亚洲客户达成了大量协议,这些协议都为短期铁矿石销售协议,价格按照指数价格进行确定。

在这一模式刚刚开始执行之时,包括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欧洲钢铁联盟(EUROFER)、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ISA)在内的钢铁行业组织均对此表示了反对,并希望全球竞争行为的监管部门对铁矿石市场进行调查。但当时的铁矿石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在市场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力推指数定价机制,并迫使全球钢厂不得不接受这一新的定价机制。

但在实践过程中,普氏指数定价的模式显现出了一系列的不合理因素。

小样本决定大市场价格

据此前的披露信息,普氏指数在编制之初仅采集港口铁矿石现货贸易的样本,询价企业仅有30~40家,样本量并不大,仅占中国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6%~9%。钢铁企业的采购人士普遍认为,如此小的样本量不足以体现整个中国铁矿石进口市场的整体情况,以此作为协议矿的定价依据有失偏颇。

根据普氏公布的信息,普氏指数2013年采集的样本量为4180万吨,样本数量为386个,平均每月的样本量为348万吨。按248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的样本量仅有17万吨,仅相当于1船招标矿的数量。201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为81941万吨。普氏指数样本量占中国进口铁矿石数量的比重仅为5.10%。2013年,初步估算全球海运铁矿石市场的贸易量约为12.25亿吨,普氏指数样本量占全球海运铁矿石市场贸易量的比重约为3.41%。然而,钢铁业内人士认为,如此小的样本量决定着整个市场价格的走势,其中的不合理不言自明。

为给市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铁矿石指数,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 于2011年10月份开始对外发布,其采集的数据为60多家钢铁企业和贸易商的协议矿和现货矿采购价格,这些企业的进口量之和占中国铁矿石全年进口量的一半左右。今年1月~6月份,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直报系统共采集成交样本7574万吨,平均每月的样本量为1263万吨,相当于普氏指数的3.63倍。同期,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为45716万吨,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直报系统样本量占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的比重为16.57%。

另外,从当时的交易方式来看,在小样本决定大市场价格的背景下,还产生了另一种颇受业内质疑的现象,即招标矿。三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频频通过招标的方式销售铁矿石,并以高价结标,从而拉涨整个铁矿石市场的价格预期。同时,普氏指数采集这一较高的招标成交价格,从而拉高整个铁矿石市场的价格水平。这一方式在过去几年中屡试不爽,成为矿山提高铁矿石价格所使用的有效“推手”。

据《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业内对于招标矿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其招标过程不公平,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参与竞标;二是招标无计划,不公布每月计划的招标量和品种情况;三是招标和结标方式不透明,不公布中标企业的相关信息,有业内人士透露中标企业的结算中存在补偿等行为。

去年以来,矿山企业高价招标的手段越来越引发钢铁企业的不满,矿山方面也适当减少了招标矿的投放。2013年必和必拓和力拓的招标次数较2012年减少了2/3左右。但今年,在铁矿石价格持续下降的过程中,矿山企业希望再度通过招标矿拉高价格,延缓矿价下降的步伐。仅在6月份,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家矿山企业就进行了36笔招标,招标矿总量超过450万吨。在矿山企业的连续招标下,铁矿石价格从6月底开始反弹。

与此同时,由于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今年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力拓又开始在招标方式上做文章,即开始推行“粉+块”的联合招标模式,以10万吨PB粉矿和7万吨PB块矿进行招标,以指数价格无任何优惠的方式结标PB粉矿,并在此基础上以溢价的方式结标PB块矿。在此过程中,PB块矿的溢价“水涨船高”,已经从6月底的0.06美元/干吨度上涨到0.105美元/干吨度,上涨幅度达到75%。这也在客观上推高了铁矿石市场的整体价格。

贸易矿决定协议矿价格

通过上述对普氏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仅有现货市场上的成交价格会进入采集的范围。换句话说,占中国进口总量近一半的钢铁企业协议矿价格,普氏指数是不进行采集的。

作为长期以来钢铁企业习惯的供货模式,多数钢铁企业均与矿山签订了长期协议,规定数年内每年从矿山采购铁矿石的数量。过去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就是双方就该协议规定数量内的铁矿石采购价格进行商谈。而在铁矿石定价机制转为指数定价之后,多数钢铁企业仍然保留了长期协议,只是价格改为按照一定时间内的普氏指数平均值进行结算。

作为铁矿石全球贸易的主要形式,协议矿仍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虽然自2009年起,中国现货贸易矿的进口量就开始超过长期协议矿,占据一半以上的进口份额,但在全球市场上,日韩、欧洲的铁矿石进口几乎全部为协议矿,不存在现货矿。作为铁矿石贸易的直接消费方,钢铁企业仍然将长期协议矿作为主要的采购方式,到港口采购现货贸易矿只是作为配矿或短期调剂的一种手段。但以长协方式采购的铁矿石产品价格不仅不计入定价的采集范围,还要其按照作为补充采购手段的现货采购价格进行定价,相当于剥夺了钢铁企业在指数定价中的直接话语权。

不仅如此,今年初以来,由于铁矿石价格一直处于下行通道,钢铁企业长协矿的合同价格开始与现货市场价格出现倒挂。一般情况下,协议矿的实际到货时间大约为签约后2~8周,而签约价格是此前1个月的普氏指数平均价格。但由于现货市场价格持续下行,协议矿到手时,现货矿价格已经比签订合同时要低很多。这就导致钢铁企业采购协议矿变得不划算,增加了协议矿违约的风险。部分钢铁企业表示,当前手中的协议矿均为过去遗留下来的协议,在到期之后,如果没有价格优惠,将不再续签。

单一品种决定其他品种价格

普氏每日发布的指数价格主要是青岛港62%品位的铁矿石现货到岸价格。市场上与此最为接近的是被合称为“MNP”的三大主流矿种,即澳大利亚的麦克粉、纽曼粉和PB粉,这三大矿种每年供应到中国市场的数量大概在2亿吨左右,占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约1/4。其他品种如杨迪粉、罗布河粉、火箭粉、卡粉、巴粗粉等粉矿,以及各大矿山的块矿,由于产地、品位、杂质含量、烧结性能、运费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普氏指数很难体现出这些矿种各自的供需情况和自身特点。

各矿种此前的定价都是在普氏62%铁矿石指数的基础上,由矿山企业和钢铁企业商议升贴水价格,给予一定的折扣或溢价。这种折扣和溢价都是按照经验规律和双方的谈判内容确定的,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无法精确地对品位、杂质含量等方面的差别进行升贴水。这也导致矿山企业可以通过其市场优势地位,抬高部分供应相对紧俏的矿种的实际价格。

此外,由于普氏指数以到岸价进行结算,对于巴西、南非等运距较远的铁矿石生产国而言,澳大利亚矿商的运费优势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今年1月~6月份,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平均运费为11.71美元/吨,巴西为20.63美元/吨,两者相差8.92美元/吨。这就意味着,同样62%品位的铁矿石在青岛港以相同的到岸价格进行销售,由于运费的差距,澳大利亚矿的离岸价要比巴西矿的离岸价高出近9美元/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初以来,以58%品位杨迪粉、FMG粉、伊朗矿为代表的低品位矿的市场占有率正在不断提高,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在巴西矿中,低品位的LONS、SSFG等品种的进口量也逐渐扩大。数据显示,在中国进口的澳大利亚铁矿石产品中,60%~63%品位的进口量占比从去年全年的47.0%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2.9%,55%~60%品位的进口量占比从去年的39.5%增长到今年的44.5%。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石情况也与之类似,63%~66%品位的进口量占比从去年的63.0%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5.1%,60%~63%品位的进口量占比从2013年的27%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49.5%。进口铁矿石占比中低品位铁矿石的增加,也让单纯以普氏62%指数定价的模式更加与市场的情况相背离。

定价机制要适应市场变化

没有任何一种定价机制是永远符合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格局的。如同原油的定价机制,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经历了从石油托拉斯定价到寡头垄断定价,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定价,再到完全竞争市场定价,最终形成当前以期货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与此类似,铁矿石定价机制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演变,不断适应市场的新变化。

供需关系已经变化 定价机制要更加公平

从2012年以来,铁矿石市场发生的最大变化是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

从产量上看,澳大利亚三大矿商的产量增速都在加快。力拓2011/2012财年的铁矿石产量为1.988亿吨;2012/2013财年为2.089亿吨,同比增长5.1%;2013/2014财年为2.782亿吨,同比大幅增长33.17%。必和必拓2011/2012财年铁矿石产量为1.59亿吨;2012/2013财年为1.87亿吨,同比增长17.6%;2013/2014财年为2.25亿吨,同比增长20.3%。FMG的产量增速更快,2011/2012财年铁矿石产量为6460万吨;2012/2013财年为9460万吨,同比增长46%;2013/2014财年为1.403亿吨,同比增长48.3%。矿山企业的增产趋势仍在延续。今年上半年,四大矿山累计新增产量达到6134万吨。

从中国的进口量来看,2012年为7.44亿吨,同比增长8.5%;2013年为8.19亿吨,同比增长10.1%;今年上半年为4.57亿吨,同比增长了7343万吨,增幅为19.1%。矿山企业新增的铁矿石产能集中释放,并大量涌向中国市场,这是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供应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大部分新增铁矿石供应量却并没有以长期协议矿的形式流向钢铁企业,而是主要进入了现货市场,导致现货市场的资源供给量丰富,表现为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大幅增长。截至发稿时,我国港存铁矿石已连续26周处于1亿吨以上的高位,且逐渐稳定在1.1亿吨~1.2亿吨的水平上。巨大的港口库存也让钢铁企业更有信心保持目前低库存的状态。钢铁企业不再担心断供的问题,不少钢铁企业甚至希望减少协议矿的数量,改为从市场上采购现货矿进行补充。

虽然,目前铁矿石市场垄断的局面仍然难以打破,但钢铁企业的市场地位有所提高。多家钢铁企业的采购人士均表示:“当前,矿山企业更加在意自身产品的销路和市场份额的得失,而在价格上的强势地位有所降低,不会为了短期的盈利多少而放弃市场份额,很多过去不敢想的优惠现在都有了谈的余地。”

在此背景下,协议矿作为过去年度价格谈判时遗留的产物,其在市场中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保证钢铁企业生产所需的铁矿石的稳定供应,转变为为矿山企业提供稳定的产品销路。然而,当前的指数定价机制不仅难以满足钢铁企业希望通过长协矿获得更高折扣的要求,而且反而会因为发货期间的价格倒挂等造成亏损。这一情况的改变需要双方在长协矿的数量和价格优惠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此外,在矿山与钢铁企业的利润分配方面,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在刚刚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排行榜中,淡水河谷的销售利润率高达38.8%,必和必拓为33.0%,最低的力拓也达到9.6%。反观钢铁行业,安赛乐米塔尔和蒂森克虏伯两家欧洲钢铁巨头高居500强亏损榜的第13位和第17位,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钢铁企业———韩国浦项的销售利润率仅为5.3%,中国钢铁企业宝钢的销售利润率仅为3.8%。产业利润率的巨大差别表明,铁矿石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

在这一方面,过去铜精矿的定价规则中就包含了平衡产业链利润的“价格分享条款”,是多年来铜冶炼企业与铜精矿供应商之间达成的利益分享惯例。按照惯例,如果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超过90美分/磅,矿山方面将向冶炼企业归还基价和市场价之间价差的10%作为补偿。但这一条款在2006年之后被取消,而取消过程和必和必拓旗下铜矿在定价中的强势地位有关。

多矿种需求大幅增长 定价机制要更加多元

随着铁矿石供应的增长,除了PB粉矿等主流矿种之外的其他矿种的市场供货量大幅增长。与此同时,钢铁企业出于降成本的考虑,开始大量配加低品位矿和非主流矿。在此背景下,其他矿种在普氏62%指数的基础上依靠双方商谈折扣和溢价进行定价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多矿种的差异化定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矿山中的淡水河谷,以及新兴矿山中的FMG集团和南非的一些矿山已经开始积极求变,与钢铁企业商谈新的定价方式。

不久前,FMG集团就表示,由于供应过剩导致市场波动,该公司6月份铁矿石售价较62%的普氏指数平均贴水20%,整个2013/2014财年,该公司铁矿石售价平均为普氏指数的86%,贴水14%。钢铁企业的相关人士也表示,FMG集团于6月份将其低品位铁矿石的价格折扣分别提高到8%和14%。

据钢铁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必和必拓58%的杨迪矿、淡水河谷65%的卡粉作为PB粉矿之外的两大主流品种,从今年开始都已经脱离普氏62%指数,采用独立的指数进行定价。淡水河谷在与钢铁企业的谈判中,提供了3种方式供选择,一是单一指数定价,使用MBIO(由英国《金属导报》推出)65%的指数;二是双指数定价,使用MBIO指数和普氏指数的平均值;三是三指数定价,即使用MBIO指数、普氏指数和TSI指数的平均值。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淡水河谷招标的卡粉价格也开始采用在MBIO65%的指数基础上给予折扣的方式进行定位。

除此之外,目前步步高涨的块矿溢价也需要通过指数化的方式进行规范。相比较其他矿种而言,块矿的溢价随意性较强,更多地是体现钢铁企业与矿山之间的议价能力,而缺乏相关的升贴水标准。钢铁企业普遍认为,块矿溢价也应该通过指数化的方式进行规范。

中国版铁矿石期货快速发展价格发现能力得到认可

最近一年,对于铁矿石市场而言,带来震动最大的并不是价格的跳水,而是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铁矿石期货的正式上市,以及在上市之后表现出来的极高的市场参与度和认可度。铁矿石期货在市场中的价格发现能力正在凸显。

刚上市8个月的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体量。截至今年6月底,铁矿石期货单边日均成交超过20万手,相当于日均成交量2000万吨;日均持仓超过21万手。从数据上看,这一成交量是同期新加坡交易所(SGX)铁矿石掉期的17倍、SGX铁矿石期货的56倍、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铁矿石期货的304倍;从持仓量看,相当于SGX掉期月均持仓量的1.76倍,相当于SGX期货日均持仓量的3.94倍。

巨大的成交量使中国铁矿石期货的价格发现能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包括普氏指数在内的各种指数也在向大商所期货价格靠拢。当前,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与青岛港PB粉矿、普氏指数、新加坡掉期和国内螺纹钢期货的价格相关性分别高达0.99、0.98、0.98和0.97,与青岛港PB粉矿、普氏指数和新加坡掉期间的价差基本趋同,稳定在贴水20元/吨左右。

一位长期从事铁矿石贸易的企业人士表示,在铁矿石期货上市前,几船货就能轻松影响普氏指数的走势,从而决定整个市场的价格;现在,如果现货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的差距稍大,就会出现没人采购的情况,几船货的价格已经无法左右整个市场了。

与此同时,过去铁矿石价格与钢材价格涨跌不同步、不同幅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据粗略统计,在铁矿石期货上市前,在价格上涨阶段,普氏指数的涨幅是螺纹钢价格涨幅的1.94倍;在价格下跌阶段,普氏指数的降幅仅仅是螺纹钢价格降幅的1.24倍,表现出涨幅大、跌幅小的特点。而在铁矿石期货上市之后,在价格上涨阶段和价格下降阶段的升降比例已经趋于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铁矿石市场的定价权开始逐渐由矿山企业向下游企业转移。矿山企业已经发现并且高度关注铁矿石期货给市场带来的变化。力拓首席执行官山姆·威尔士曾在非公开场合表示,国际矿商正从价格的制定者变为价格的接受者。《澳大利亚人报》的报道则称,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合约较好地对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情况进行了预测,甚至已经成为矿业企业股价的风向标。

定价机制变革的趋势

趋势一:非单一指数定价

在现行的铁矿石指数定价机制中,最受质疑的是作为定价依据的普氏指数的公平性和透明性。由于其公司背景、样本数量等问题,普氏指数不可能得到所有铁矿石贸易参与者的认可。即便是在矿山阵营内部,也有企业不愿意将普氏指数作为最主要的定价依据。比如,淡水河谷就在力推MBIO指数。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上多种价格指数并存,并展开了激烈竞争。

以中国铁矿石价格为例。从样本上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编制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在样本数量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其样本数量是普氏指数的两倍;从发布时间上看,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实现按日发布之后,发布时间较普氏指数早半小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其后发布的普氏指数;从今年5月份开始,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每日发布58%品位的价格指数,开始为低品位矿的定价提供参考。此外,其他铁矿石价格指数,有的提供65%的高品位矿价格指数,有的提供块矿价格指数,有的提供伊朗矿等非主流矿的价格指数,这些都是普氏指数目前不具备的,为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在各种各样的销售渠道当中,非单一指数定价和结算的模式已经出现,由单一指数定价转向非单一指数定价将成为必然趋势。以新加坡Global Ore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为例。该平台推出的指数定价机制,规定其平台买卖双方的标准铁矿石交易合约(SIOTA)中,可以从普氏62%指数、Mysteel62%澳大利亚粉矿指数、Mysteel58%杨迪粉指数、MBIO62%指数、MBIO58%指数中选择任一价格指数作为结算标准。由市场参与者选择采用哪种指数结算的方式,促进了各种指数更加科学、规范、透明的发展,对稳定市场、抑制恶意炒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趋势二:期货价格参与现货定价

在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当中,很多品种都是通过期货定价的,比如,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合约和高硫原油期货合约,LME的期铜合约和期铝合约等。通过期货定价有助于大宗商品的价格发现,也成为大宗商品市场化定价的一个趋势。

7月23日,日照钢铁与永安资本、中信寰球商贸签订了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此次贸易合同以大商所铁矿石期货1409合约作为基准价,并设置一定的升贴水标准,双方约定的期限为一个月以内。这是中国铁矿石期货在现货贸易定价中发挥作用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期货定价的核心是让企业使用期货市场交易产生的价格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基差贸易合同中,将期货价格作为核心,而占商品价格较小比例的基差部分由买卖双方自己商定。这种方式使期货价格在现货贸易中得到了使用并成为核心。

当前,铁矿石期货价格和几个重要的铁矿石价格指数的走势已经逐渐趋同,铁矿石期货合约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已经与普氏指数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相差无几。因此,从合约价格来看,基差贸易合同与指数定价贸易合同的价格差别并不会很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国铁矿石现货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公平、透明的贸易秩序,而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也在呼吁一种更加公平、透明的价格发现方法和定价机制。相比较之下,从为数不多的小样本中采集到的普氏指数,其公平性和透明性必然远远不及从巨大的铁矿石期货交易量中产生的期货价格。因此,市场参与者对期货定价方式的认可度显然要高于指数定价。

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期货价格的定价方式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大量出现,给铁矿石市场的参与者通过期货进行定价提供了可供使用的工具,并在市场中检验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中国冶金报记者 刘航)

如果喜欢我们的资讯,请分享在您的朋友圈,也可关注公共微信号zgyjb1956或“冶金传媒”获得更多资讯。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