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木柴行业见证着广州的动荡与繁荣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木柴是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解放前烧煤的很少,更没有石油气,所以木柴成了主要燃料。



木柴行业中,除少数是业务较大,如办家和拆家之外,大多数是小户和摊档,他们分布在广州市内接近河涌以及人烟稠密的地段。行业是随着社会兴衰,人口增减而变化的。


广州市木柴每日消耗量大,但来源也络绎不绝。绝大部份来自东江、西江、北江的上游一带山区,尤以西、北两江为多,东江次之。


集散地东江有老隆、河源等地区;西江有广西的梧州,广东的封开、江口、郁南、六步、四会、广宁等地区;北江有英德、连江口、黎洞、水边、横石、菠萝坑等地区。上述各地区均靠近河流,山连水,运输方便。



沦陷时期


1938年10月,日寇侵陷广州,市内秩序大乱,柴栏柴店纷纷关门,东、西、北三江也处在战火之中,航运断绝,木柴来源几乎绝迹。留市小数柴店,一时无业可营。


市民不可一日无燃料,柴的需求极急,价格很高,确是“米珠薪桂”。有人迫于生计,拆屋卖柴,更有些人乘机拆取无人看管的房屋木料作柴卖,如木桁桷、木门、窗、板帐、门窗框等整条木杉也锯开砍作柴。当时称“杉柴”。


当时由于火灾和歹徒拆屋,市区内形成了三大灾区,一为黄沙灾区,二为西堤二马路(文化公园地段),三为海珠桥脚(海珠广场一带)。这三个灾区内的木料(包括燃烧未尽的)均遭拆取,连未烧的房屋也拆了。


附城四乡的树木均被砍,加工成木柴出售。不但榕树、木棉遭殃,就连杨桃、荔枝、龙眼、柚树等果树也不能幸免。他们用小艇载运树木、树枝来市出售。因货源供应无常,多少不一,货无定价,货币又不断波动(市面流通的有大洋券、毫券、、,有时售出货后,手上的货币贬值,不能买回售出货物的原有数量,虚盈实亏,生意十分难做。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社会秩序逐步稳定,广州的人口日多,茶楼酒馆亦纷纷开业,对木柴的需要骤增,而东、西、北三江水运又逐渐恢复,木柴来市随之增多,在此情况下,不但原来的相继复业,而新开设的也不少,行业日渐兴旺。


但不久便金融动荡、通货膨胀,以致百业凋敝。几年之内,大洋券、关金券、银元券、金元券等货币相继取代,币值信用丧失殆尽,以至港币成为市内流行货币。

解放后情况


解放后,为节省木材,利于水土保持,绿化大地,发展林木维护生态平衡。广州市民燃料已渐由烧柴转向烧煤,石油气,煤气,天然气以至电气。过去以木柴作主要燃料的落后时代,终将一去不复返。




业内议价有乾坤


在旧时柴店进货,议价多用暗语,有各行业通用暗语,有本行暗语,一般是以字代数。


如“丁”字代一,“天”代二,“春”代三,“罗”代四,“与”代五,“立”代六,“化”代七,“公”代八,“旭”代九,“古”代十。或者以司、辰、斗、苏、马、另、候、庄、湾,去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数字。


也有用一块小木板议价的,在板面上写上一至十个数字,用手指点在字码上示意,互相用手指讨价还价,可免旁人听到。更有用握手的办法,靠手指动作议价,则更保密了。


无论用其中何种方式,成价后,只凭记忆,一言为定,讲个信字。虽无什么文字凭据,起价落价也很少有人反悔。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广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