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他是竹编非遗传承人,从事篾匠行业42年,《聊斋志异》剧组曾找他借道具,还用竹篾再现《红楼梦》中的竹夫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来源:云朵小生活(life-19lou) ,转载请获取授权

不只有心意 更有好手艺


不知道长大成年后的你是不是还记着小时候睡过的篾席?志玲觉得绝大多数人说不定还没见过,隔壁云朵分享了浓浓传统味道的编篾,一起来瞧瞧~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和新型农具的产生

传统农具已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它们无声地躲进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畚箕:

作品来自19楼达人 何文良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有些传统手艺人开始用新的方式

把古老的农耕文化

重新带回到我们的视野之中

▲作品来自19楼达人 何文良

19楼达人何文良,是一位竹编手艺人,也是浙江省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微缩农耕竹编工艺传承人。

▲ 何文良


他15岁开始拜师学编农具,20岁自立门户带着徒弟创业。到现在为止,何文良已在篾匠行业从事了40多年。



在以前,手艺师傅是一门很受人尊敬的行业,何文良曾带过十几个徒弟。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竹制品都被塑料、不锈钢等材质物品所替代,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篾匠这个行业了。


畚箕和箩筐


“现在我的那些徒弟全转行了,没有一个人愿意干这活。”何文良说。


▲簸箕


1998年,何文良所在的郭洞村开发了旅游项目,来村里做旅游规划的专家和学者看到他制作的竹编作品后,便建议他用微缩工艺制作农具。


于是,何文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起了小东西。



微缩版竹编农具个头虽小,但制作起来却并不比普通版的农具简单。因为微缩版对精致度的要求更高,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有根篾断了,就要拆掉全部重编。



▲曾被《聊斋志异》剧组借用走的金丝灯笼


虽然何文良已有几十年的竹编经验,但他仍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研究制作出微缩版的竹编农具。



何文良很会钻研。平时,除了做一些常见的农具外,他会翻找以前的书籍,或是去祠堂寻找那些几近消失的古老农具,并用自己的双手再造出来。


▲火笼


“四根柱八根梁,一口锅里炒肚肠。”他根据民间谚语,制作出了民国之前人们使用的点灯用具。



锅中加入油和灯草,当油溢出后,它便会流入下方的凹槽里,这样点灯用的油就可以循环使用了。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何文良根据红楼梦中的灯谜制作出微缩版的“竹夫人”。



“竹夫人”是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可拥抱,可搁脚。是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何文良虽是一名传统手艺人,但他也很擅长创新。他会在米筛中编入“福、寿、喜”等图案,让米筛顿时变得喜庆起来。



他会用竹篾制作出缩小版的武义当地标志碑——温泉之城。




或是把竹子制作成在当下也很实用的竹制品。



▲酒坛



▲茶叶罐


何文良学习能力很强。在一次展会上他看到了个鸭型水果盘,当时虽只看了几眼,但回来后竟也能自己琢磨着做出一只一模一样的出来。



这只鸭型水果盘既可当蔬果盘,又可当桌面收纳,好看又环保。



何文良在郭洞村村口,也就是现在的景区门口摆了个小摊,售卖他制作的手工品。没有生意时,他就会在摊子边做起竹篾制品。“我每天都会做。”他说。



一般何文良制作一个微缩农具要花上一天到好几天的时间。每天在摊前驻足的游客很多,人们在看到他的制作工艺后,总是会感叹做得实在是太精细了!




渐渐的,何文良和他的微缩农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金华婺剧院用他编的篾制品当道具、外地游客慕名赶来购买他的手工品,、、钱江晚报、金华晚报等众多媒体对他做专访……


▲各媒体的报道


除此之外,他还将他的竹编微缩农具送出了国门,如金丝灯笼、箩筐等已远销法国、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并取得了8项国家专利。



不过,最值得开心的是,当地的一所小学聘请了何文良给小学生们教授竹编手工艺。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在那教授了5年竹文化。



小互动

猜一猜

下图中的竹编用品是干什么用的?

欢迎大家留言!



如果想了解更多有趣、好玩的内容

欢迎加小朵微信:ilovedaren19



↓↓↓猛戳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手工达人根据地~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