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点评JACC文章|金属过敏反应所致的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Kounis综合征的影响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编者按

来自希腊帕特雷大学医学院的Koniari等作者点评了关于JACC杂志文章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与依维莫司洗脱金属支架为期一年的对比研究结果。重点讲述了其预防金属过敏反应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Coronary In-Stent Restenosis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


4.4 金属过敏反应所致的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Kounis综合征的影响


本医学评论英文原文信息

Koniari I, Kounis NG, Hahalis G. In-stent restenosis and thrombosis due to metal hypersensitivity: implications for Kounis syndrome. J Thorac Dis 2016;8(11):3056-3058. doi: 10.21037/jtd.2016.11.60

 

作者信息

Ioanna Koniari, Nicholas G. Kounis, George Hahalis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University of Patras Medical School, Patras, Greece

Correspondence to: Nicholas G. Kounis, MD, PhD.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University of Patras Medical School, Patras, Greece. Email: ngkounis@otenet.gr.

 

被点评英文文章

Brugaletta S, Gori T, Low AF, et al. Absorb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versus everolimus-eluting metallic stent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1-year results of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comparison: the BVS-EXAMINATION Study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a clinical evaluation of everolimus eluting coronary st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5;8:189-97.

 

医学评论源起

这篇医学评论由专题编辑刘越(心内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中国)特邀的编辑评论。



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使用的金属产品能预防晚发的管腔扩大和引起有益的血管重构,但却没有预防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支架内再狭窄,因而仍然是一个问题。因此,第一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已经在预防血管再狭窄方面不断发展。事实上,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较,药物支架明显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但是急性期,晚期特别是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成为非常危险和致命的副作用。这些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由于支架内血小板粘附、活化因子所致的血小板激活进而形成血小板聚集所致的[1]。因为在再内皮化完成之前一直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变化和湍流以及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和纤溶紊乱,所以支架就成为理想的异物反应底物,从而形成支架内血栓[2]。几篇已经发表的重要文献表明过敏反应与金属支架失败(如再狭窄-血栓)相关,而且文章的作者要求进一步研究金属支架失败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事实上,在最近的一篇关于遗传性过敏的患者对镍过敏的报告中[3],支架内血栓发生在生物可吸收支架(Abbott VascularSanta ClaraCaliforniaUSA)的中间段,而这种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植入是为了治疗ZESResolute Integrity zotarolimus-eluting stentMedtronicSanta RosaCaliforniaUSA)所致的支架内再狭窄。而且,最近发表的报告提出了关于过敏相关的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以及其预测、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重要问题[4]。因此,寻求预防过敏相关的并发症,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应考虑以下事项:


i)支架再狭窄的因素[5]包括支架膨胀不完全,过度扩张,支架贴壁不良,血管迂曲、钙化、完全闭塞以及耐药性,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比如:糖蛋白IIIaPIA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血浆活性和对支架成分过敏。在任何支架置入前,应该核对并考虑这些原因;


ii)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植入支架即刻发生血液与植入物的反应,并且激活补体系统。这触发人体的先天免疫系统,从而导致植入部位白细胞浸润(主要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与组织水肿。随后,胶原蛋白纤维沉积在植入物周围以形成致密、无细胞的纤维性囊,继而迅速诱导内膜增生及植入物再狭窄[6]。在分子水平上,急性炎症发生伴随着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增加[7]。这些细胞因子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排出,在这种情况下,Kounis过敏相关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8]


iii 佐他莫司支架采用不锈钢与镍、铬、钛、锰、钼等所致的合金而成。而且,所谓“钴铬”和“铂铬”支架也包括镍和其他金属,似乎这些术语不恰当。我们从制造商获得信息表明佐他莫司支架的合金成分是35%镍,20%铬,10%锰和35%钴,而依维莫司支架是55%钴、20%铬,15%钨和10%镍。的确在美国,镍、铬和钴诱导过敏性皮肤反应约14%4%9%,而在欧洲分别约20%4%7%[9]


iv 金属裸支架及药物洗脱支架可以对抗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冠脉再狭窄可以发生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窗内。因为大多数的再狭窄事件发生在支架植入后6个月内[10],而永久性支架最可怕的非常严重的血栓并发症很迟才发生在植入1年后,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初始时期之外,植入的永久性的支架有明确的功能吗? 与以前的类型相比,可吸收支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很多限制。最近报告已经证实可吸收支架成分会诱发局部异物反应和超敏反应[11];


v 金属在周围环境无处不在,因为它们通常存在水和食物,并且普遍存在于地壳中,人体可以很容易地对这些金属过敏。金属可以释放金属离子并嵌入动脉孔内,从而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这样的阴离子在血小板表面可以与IgE抗体受体、FCγRIFCγRIIFCεRIFCεRII等发生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结合,并且触发Kounis综合征[8]Kounis超敏反应相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表现为冠状动脉痉挛。这种冠脉痉挛可以引起心肌损伤,也可表现为斑块破裂,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由嗜酸性粒细胞和/或肥大细胞浸润形成的血栓导致的支架内再狭窄。已经报告了致命的Kounis综合征的病例 [12,13]

 

为了预防和治疗以上所述的严重后果,建议FDA提出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推荐应该适用于包括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支架[11]。为了预测和预防这些危险的后果,建议明确强调支架植入前应仔细询问超敏反应的病史,密切监测炎症介质和淋巴细胞转化研究,用以检测材料所致的过敏反应[14]


致谢


利益冲突

作者宣称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欲查询点击下方“阅读全文”浏览英文原文


译者信息


王桂香

医学博士,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审校者信息



刘越


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工作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黑龙江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黑龙江省医疗保健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会员,丁香医生审稿专家委员会委员,AME学术沙龙委员和组长,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编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和临床与病理杂志的中青年编委,Cardiovas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的专栏编辑。科研方向为从事小分子活性肽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和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迄今,主持和参与的课题12项,获省厅级科技奖项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会议论文15篇,参编《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二版)和和研究生教材《心血管生理学基础与临床》(第二版)、译著《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姑息医学的艺术与科学》


本章节相关阅读

4.1 评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包括由五种因素所致的三个特征作者

4.2 对比分析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

4.3 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成像对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的支架内再狭窄机制和模式的探索


下期预告

 4.5 当代药物洗脱支架与伴随涂层聚合物:持久并不等于伤害


点评柳叶刀论文系列

  • 深剖重叠Meta分析:生物可吸收性血管支架vs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

  • 展望生物可吸收性血管支架

  • 点评柳叶刀论文|生物可吸收支架是PCI的制胜法宝:事实还是神话?

第三章 CTO & PCI

从3.3开始连续三篇医学评论均围绕Hoebers LP, Claessen BE, Elias J, et al. Meta-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Int J Cardiol 2015;187:90-6.进行评述,三位作者均对CTO PCI 予以肯定,但在临床试验中仍有不足。原作者团队中的Claessen BE为此发出了回复信3.6,清晰地交代了研究进展。四个来自不同国度的心血管研究团队进行了一场深入互动的学术对话。

  • 3.3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的心功能与存活率得以改善

  • 3.4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对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 3.5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不再需要荟萃分析,请进行随机临床试验

  • 3.6 回复信 | 荟萃分析与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经皮冠脉介入 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路在何方?


Key Leaders' Opinions on 

Hot Issues of Cardiovasology 


名誉主编:

Junbo Ge(葛均波)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China.

Fabrizio D’Ascenzo

Dipartimento di Scienze Mediche, Divisione di Cardiologia, Città della Salute e della Scienza, Turin, Italy.

John David Horowitz

Cardiology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Units, the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Australia.

Ibrahim Akin

First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 Mannheim (UMM), Faculty of Medicine Mannheim,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Xinhua Yin(尹新华)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主编:

Yue Liu(刘越)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Fernando Alfonso

Cardiac Department, Hospital Universitario de La Princesa,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ón Sanitaria, IIS-IP, 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 Spain.

Li Shen(沈雳)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China.

Michael J. Lipinski

MedStar Heart and Vascular Institute, MedStar Washington Hospital Center, 110 Irving St NW, Washington DC 20010, USA.


副主编:

Marco De Carlo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Department, Ospedale Cisanello, Italy.

Alfredo Bardají

Servicio de Cardiología, Hospital Universitario de Tarragona Joan XXIII, España.

 

目录

第一章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第二章 生物可吸收性支架

第三章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第四章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

第五章 心房颤动与左心耳闭合术

第六章 经皮左室辅助装置

第七章 冠脉血运重建策略与冠脉动脉疾病

第八章 抗凝与肺动脉高压

第九章 急性高血糖与血管稳态

第十章 主动脉瓣返流与瓣膜性心脏病

第十一章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

第十二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责任编辑:江苇妍,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潘洁晓,AME Publishing Company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阅此医学评论英文原文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