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城事】醴陵群力瓷厂——一个陶瓷王朝的兴盛与衰落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当我们屡屡为醴陵曾生产用瓷而津津乐道时;当我们常常为醴陵所制作的“松鹤延年”陶瓷办公用具、“鹅塘月夜”陶瓷挂盘等众多经典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的光荣历史口口相传时;当我们提及到周总理最喜爱的杯子是醴陵釉下五彩的“松树杯”而自豪不已时…


90后或许对“群力瓷厂”这个词倍感陌生,的确,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事物,便会慢慢消褪在我们的记忆中。或许有的大人、长者也已经忘却,这些带着浓烈红色文化与历史殊荣印记的瓷器,大多都来自于上世纪60-90年代醴陵、湖南乃至中国都赫赫有名的陶瓷王国----湖南醴陵群力瓷厂(原醴陵艺术瓷厂)的杰作。



现在的群力瓷厂,早已看不到当年辉煌与荣耀的影子。厂门入口前边,早已更朝换代,变成了华联瓷业红官窑的展示厅。


走进群力瓷厂,其六十年代的老建筑仍旧保留着,从规模与格局上我们仍依稀可以看出来它当年的恢弘与强盛,只是物是人非。当年的国有制名企,现今早已破败不堪,人去楼空。


随处可见锈迹斑斑的铁窗,破旧而又充满复古气息的七十年代红漆木门,以及荒废已久的大烟囱…整个厂区弥漫着一种冷冽的工业气息……许多建筑的墙面已经斑驳,砖瓦剥落,路旁草木横生,甚至厂房的屋顶,都冒出了几株顽劣的野草,无言地注视我们的到来。很显然,这片区域已经荒废得很久,以至于了无人间烟火气了。



有的地方仍旧堆砌着许多当年遗留下来的废旧瓷器,印着群力瓷厂经典的“双凤”底标。或许是当年停产太过突然,许多瓷器仍静静地躺在车间机床上,仿佛工人刚刚有事匆匆离去,来不及收拾好作业台。现在,谁家若存有一件完好的“双凤”群力老瓷器,已经比较难得,市面上常有人高价收购,以作收藏。


现醴陵籍泰山北斗级的陶瓷大师中,李人中、丁华汉、孙新水等前辈高人,便是从群力瓷厂走出来的。


早在1959年,群力瓷厂(原醴陵艺术瓷厂)便承接了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


1960年,国家出资81.5万选址黄泥坳征地七万平米建设新厂,1963年完成搬迁。


1964年,,茶具2600套。


1965年,湖南省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正式更名为醴陵群力瓷厂。寓意为“群策群力”。


1976年,,产量下降16.4%,出现亏损。同年,制作纪念堂芙蓉大花缸送往北京。


1979年,、茶具2500件、胜利杯1000套。


1979年,群力瓷厂餐茶具获得国家金质奖章。


1983年,群力瓷厂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全年开发新产品、新花面共160余款,踊跃出了丁华汉、李人中、易炳宣、袁述凡、李小年等一大批杰出的设计人才,参加加拿大、比利时等国的陶瓷艺术评比大赛,屡获殊荣……


1985年,时任彩绘工程师的丁华汉设计 64头釉下彩蓝海棠图案边花中荣获国家金质奖。


到1988年末,全厂有职工1271人,固定资产1583.68万元。



在长期的探索与改革之中,群力瓷厂历经了数次变迁,它的发展史,可谓是波澜壮阔。它曾经的规模与实力,可堪称为当年名盛一时的陶瓷王国,可惜好景不长,1996年左右,群力瓷厂因多方面原因经营不善,开始规模停产。至此,群力瓷厂逐渐由辉煌走向衰落,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群力瓷厂的发展史,亦是上世纪新中国经济在实业发展中不断探索求真的缩影。无论何种历史,都能让人回味与反思;而适者生存,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



原创:阿拉蕾种森林

摄影:艾特V醴陵

艾特V醴陵独家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微信公众平台不得转载或改编。




艾特
V
醴陵

 QQ:1735574160

 粉丝群:148175988

商务合作:23660061 | 18974182759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艾特V醴陵

▼▼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进入微社区一起玩耍哦!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