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鱼台村落 | 谷亭街道 . 八里湾:运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八里湾:运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文:刘新铃

八里湾村位于谷亭镇东南部,东靠东鱼河,西与蒋庄村为邻,南接济徐公路与唐马地界相连,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全村人口2200人(2016年统计),516农户,村域总面积1.2平方公里。姓氏以闫、姜、杨、姚、宋、于等为居多,全村可耕种土地1749亩,以水田为主,人均耕地0.8亩,由前八里湾、后八里湾、姜庄三个自然村共同组成一个八里湾行政村。村民以常年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前后八里湾和姜庄之间有一片水塘,清澈见底,碧水的南面有一条小道,听说是村民夏天“讲山海经”的地方。夏天的夜晚村民都喜欢在水塘边乘凉聊天,塘边微风习习,没有蚊子,十分惬意。村委会设在前八里湾,对门是八里湾完全小学。平时青年人外出做工,中老年人在家庭兼做晒荷叶、打草绳、织草苫、打包片等副业。            


1一、运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山东段运河历史上多次改道,元至顺二年(1331年)为发展南北交通和经济,元政府清理和开挖运河打通古运河主航道,山东古运河主航道新建闸22座:板闸、砖闸(此二闸由临清河道移位改建)谷亭建湖陵闸。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隆庆元年(1567年),自南阳经夏镇至留城开成新河一百四十余里。元明清三代共建新闸73座,故有闸河之称也。其中今济宁段运河主航道中建闸36座(元代17座,明代17座,清代2座),为“闸河之闸”的一半,鱼台境内有鲁桥闸、南阳闸、谷亭闸。明宣德八年(1433年),距离谷亭东南建水闸一所,因水闸距离谷亭8华里路程,在此拐弯经三女树村北入南阳湖,遂取名曰八里湾闸,是当时繁华热闹的水运码头。东边可以遥看微山湖景,水天一色,天高湖阔,群山逶迤,苍翠欲滴,长久以来都是微山湖边的世外桃源,(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泛滥淤废)。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大移民,因此处地势高,土壤肥沃,闫姓人迁入八里湾闸口。在八里湾闸旁立村,取名八里湾村。洪武十年(1378年),张姓从滕州迁入,闫姓、屈姓分别从河南、安徽二次迁入,闫、姜等姓氏移民也纷纷迁入,几经洪水泛滥,村庄却安然无恙。元至明朝前期,八里湾闸有闸役看守20个,食国家俸禄,当时,济州段八里湾是最大的漕运码头,闸底部全部用苇席覆盖,用草包装土屯平,号称144里悬河,铁帮铜底的运粮河。

2天齐庙与泰山奶奶庙

古老村庄催生古老文化,八里湾成了许多文人侠士的聚集场所,

前八里湾村西头有座庙,叫做天齐庙,因庙北边是古运河,人来人往方便人们上船下船,庙门就朝着北方运河而立,具体哪一年所建,老人们也说不清楚,但这座庙却是鱼台文化社团的发祥地。

在明代中晚期,城镇文化地带。各处的文人集团成员。他们在当代皆以诗、文、书、画擅名一世,同时又以文人身份主导一代的结友风尚。这些落魄文人.分别以隐逸士人、寄怀旅人的面貌,酬游于社集的文人集团之间。因具有共同的嗜好、性情、品味、志趣,遂由小集团结集大的势力集团,为了发挥特长,增强竞争能力,同行业的艺人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各种会社,文人社团(主要是以说唱艺术等俗文学创作为主的社团)在这种风气和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

明末山东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他们人数众多,在谷亭八里湾组成的“义城社”社团也悄然兴起,是周边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社友们聚在一起,在天齐庙处集会,或谈论诗文、或求神拜佛、祈求风调雨顺,为了纪念鱼台社团,明朝嘉靖前正德年,时任鱼台县丞田璋在八里湾天齐庙立“鱼台县义城社”碑一所,碑身高1.5米,宽0.6米,虽经风雨侵蚀,碑文清晰可见,现石碑存放于八里湾村委会院内。

说完石碑再说泰山奶奶庙,泰山奶奶庙位于后八里湾村后,村里的老人们也不知是何年所建。据村文书闫运海讲,泰山奶奶庙因在运河弯的东部,所以庙门朝西,面向运河而立。小庙占地700余平方,四间正屋,三间偏房,青砖青瓦,高大气派。现在遗迹高台依稀可见,轮廓分明,被柴草等杂物堆满。当时庙内有泥塑、壁画、石碑、千年铁钟一个。由于当时科学医学并不发达,附近人们有病有灾,前来求福保佑,求子求雨求平安,都来小庙拜祭,一时八里湾闸门熙熙攘攘,成了人来船往的交通要道。民国时期,几经历代风霜的侵蚀和战争的洗礼,院墙倒塌,断壁残垣,只剩正殿摇摇欲坠,在诉说着昔日历史的辉煌变迁。解放战争时期,鱼台县伪县长驻守鱼城的吴品山看到铁钟造型精美,爱不释手,让人把铁钟用车拉到刘寨(现老砦镇刘寨村)据为己有。从此,大铁钟了无踪迹,不知流落何处。1965年鱼台“稻改”期间,石碑也被西姚大队修桥建站时运走。,泥塑被推到,壁画撕掉,遗址上一片荒凉。1976年,因发展教育事业,正殿被扒掉,砖块用来建设八里湾大队学校,从此泰山奶奶庙成了村民永远的记忆。


3乡村历史人物

张鄂:八里湾村人,清咸丰时秀才,善书法,有王羲之风韵,雕刻碑文,附近十里八乡立碑刻文,非他莫属,从不多收分文。春节时常在集市上卖字画对联,湖东有个王翰林,在道光时期任太子咸丰的老师,受皇上格外赏识和恩宠,后任武昌知府。有一年,王翰林回家祭祖,有个举人听说张鄂的书法一流,就命人请入王翰林府内,攥写祭文。一看见张鄂穿着寒酸,衣服破烂不堪,众人都嘲笑他,满脸看不起。不顾别人的讥笑,只见张鄂拿起笔来挥毫泼墨,字体刚劲飘逸,一篇祭文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所有来写祭文的官员都看傻眼了。王翰林非常高兴,一看祭文字体俊俏,内容与自己所想非常吻合,对张鄂大加赞赏,当众赏赐100两白银及十匹绸缎。从此,张鄂的名声传播的更远了。

 于奎连:八里湾村人,1932年7月出生,共产党员,曾任八里湾村党支部书记,谷亭镇蒋庄管区副书记、主任。,多次被授予县“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由于表现突出,1952年,在万人工程表彰大会上上,济宁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特向他颁发了一枚纪念奖章和“先进生产者”“青年突击手”奖牌。在鱼台县“稻改”中,表现特别突出,在工作过的每个工地上都留下他勤劳的足迹和感人的故事。1966年1月16日开挖的白马河,夜间12点左右,抽水的泵不出水了,当时天冷地冻,零下7-8度,于连奎把棉衣一脱,跳下刺骨的水中,用脚打探进水的“花蓝”,连续三次下潜,才把两块砖抠了出来,水泵正常了。修建八里湾排灌站,他带领石匠们去微山湖对岸开山,抬石头,二三百斤的大石头,他一块块的往船上背。时刻为集体着想,为大家着想,从不沾集体和个人的便宜。他没学历,也没读过多少书,语录就是他的法宝,他认定了跟党走,始终没有错。于奎连就是这样一位忠实的共产党员,时刻为人们服务,甘当老黄牛精神的践行者。

4淳朴的民风民情

八里湾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2017年1月统计,村里80岁至90岁以上老人有25人,90岁以上老人有6人。美丽宜人,怡然自乐的休闲环境是长寿老人的长寿“秘诀”。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老人聚集在树荫下打牌下棋,拉琴奏乐。随处可以看到悠闲散步、怡然自乐的老人。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相处,子孝孙贤,村里几十年来从没有打架斗殴的现象。村民公约人人遵守,移风易俗之风深入人心,村委会成立红白理事会,作为对群众的监督和管理。党员干部带头改革,执行村规民约。红白事中,村民自觉不带孝,只戴花,一朵白话寄哀思,在谷亭街道带了个好头。

重点抓党的建设,村干部每天实行坐班、签到制度,村容、村貌、村风建设大为好转。村委大力弘扬“稻改”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庄建设为支撑,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八里湾村已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

八里湾村还是“稻改”的排头兵,1964年稻改前,村里人均4亩多土地,挖东鱼河(以前叫红卫河)时,被挖走近一半多土地,村民为了支持县政府的决策,没有说出一声怨言。1958年,全村抽出精干劳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响应赶赴微山湖二级坝工地。1973年,全村抽出40人的青壮村民又去微山湖挖湖腰,在吃住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全村没有一个掉队的。后来,挖郭河、白马河、幸福河,八里湾村民河河必到。最难忘的是1966年春天,挖白马河、西支河,先挖垄沟,白马河底满是流沙根本控不住。人在沟里,看着挖好的沟,流沙过来人一动又平了,连腿脚都被流沙吸住拔不出来,大伙克服重重困难,掉皮、掉肉、不掉队,终于完成任务。挖于河住在石集公社的韩庙大队,挖幸福河住在王庙公社的常店大队,挖郭河住在驻扎在李阁公社的解放军农场,村民们对此如数家珍,记忆犹新。1970年八里湾建排灌站,是村民最高兴的事情,村民投入极大的热情和人力物力来支援建站。他们捐出自己家的门板、麻袋来挡水筑坝,用兜子抬泥,手磨出了血泡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这是历史的见证,勤劳朴实的八里湾人用血汗和智慧书写着奋斗的历史。1981年改革开放后,村中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村中资源就地取材,纺绳、打包片、织草苫、编苇席、打蒲包、充当经济人,让八里湾的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涌现出门窗厂、水暖气片厂、稻米加工厂等众多个体企业,为八里湾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安详恬淡的小村子,纯朴厚道的村民,还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小小的八里湾村一下子在我面前变得鲜活丰满起来。特别是村民们那份自然纯朴,原生态的生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里,田园和村舍相依相伴,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微山湖畔的八里湾村,正越来越美丽。

(部分资料有闫承忠79岁,张广银83岁,马培臣75岁,村文书闫运海等人口述,于德华提供部分文字资料整理)

精彩推荐

我爱文学班,更爱张欣老师

鱼台村落 | 王鲁镇 . 独具魅力的刘庄村

感恩教师节 | 师恩难忘

鱼台名吃 | 陈楼筒子鸡一一香飘四方

观鱼佳作 | 鱼台老人的自行车缘

感恩教师节 | 回忆母校

话说鱼台 | 鱼台小城的变迁


摄影:段成勋

编辑:五月天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