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万古镇西万古村:神奇的故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有惊喜

西万古村也叫万古西街,位于滑县东南部35公里处,万古集所在地。现有人口1570人 ,耕地 1820亩。这里的居民肖、孙、张、李共四姓,皆是汉族,原来以务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等,兼有瓜果蔬菜。养殖主要是猪羊鸡鸭等。现在耕作之余,大部分人或经商或外出打工。

万古史称“都隆集”,也称 “都龙集”,后称“万户”,明初更名“万古”。该名来源于地貌,当初(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都隆集是一处盛大平坦的高地,以其为中心,有九条路 弯弯曲曲伸向四面八方,从高处看,形如九龙腾飞,人们说,这叫“九龙会首”,故尔得名。

隋朝及以后各代在此地修建庙宇,诸如“玉皇阁”、“龙王殿”、“天齐殿”等等,社会上称这里为“阴都”。

“万户” 历史上曾有过食邑万户的候爵在此居住,当时人们一提“万户候”就知道“都隆集”,久而久之,“万户”之名就取代了“都隆集”的叫法。

明初,“万古” 取“万古长青”之意,更名“万古”。1962年在西万古出土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墓志铭中,称“万古寨”。

万古,古历每月逢三、六、九成集,初一、十五都有月会,另加正月初八、三月二十八、六月初十、腊月二十三,四个古庙会。每年共有27个会、108个集,古会以三月二十八(天齐仁圣大帝诞辰日)为最盛,大戏连唱三至五天,热闹至极。2008年滑县人民政府把万古庙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万古向来被慧者视为风水宝地,前边提到的古代的那位万户侯,发迹于万古。他遍请能工巧匠,集各地建筑之长于一府,把候府建造得气势宏伟,府内亭台楼阁轩榭,小桥流水假山等园林建筑,可与皇家园林媲美。当时都隆集的店铺、茶肆、酒楼、书场等,热闹几条街。街上白天买卖声喧嚣,夜幕降临,店铺门前的灯笼如繁星点点,悠扬的琴瑟和歌声,伴随着徐徐清风在空中回荡……由于世事变迁,万户侯当年的府弟已无踪影,仅留下故事传说。


玉皇阁建筑群鸟瞰图

自隋文帝时以来,占地54亩以玉皇阁为主建筑的万古庙群,它以宏伟的气势,独具匠心的构造和有关的神话传说,闻名遐迩。该庙群始创至今1400多年,当中唐、宋、明、清各朝代都有修缮和增建,古建筑70余座,布局错落有致,雕塑庄雅秀丽。每逢正月至三月,赶庙会的香客商贾来自山南海北。庙会上人声鼎沸,昼夜不息,传数里之外。


长青园

“碧血洒疆场赤胆忠心千秋在,丹心照汗青丰功伟绩万古存”。这是万古长青园北门石牌坊中间两大柱子的对联。长青园(原名烈士陵园)占地80亩,1944年由冀鲁豫四行署干部及当地群众捐资修建。公墓所葬仅连级以上烈士数十人。主墓葬第四胡乃超烈士。园内烈士事迹陈列馆及其它亭台楼阁等建筑飞檐流丹,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2003年有港商捐资又增建宫殿式建筑“革命历史纪念馆”。,两边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挂像 ,并配有生平文字简介。每逢初一、十五月会和三六九集,,缅怀其丰功伟绩的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万古镇被定为河南省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大批客商落户万古,其发展日新月异。滑县县委、县政府将万古玉皇阁列为重点旅游项目开发,相信万古将在中原大地成为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


天锡殿

天锡殿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为歇山顶,青砖砌墙,木结构,有12个大明柱,柱上有斗拱。房顶上是青、黄琉璃瓦。殿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0.4米,高7.2米。殿南边有香房、弮棚顶、八个石明柱,上有雕刻。门脸前边房檐下有透花木雕。天锡殿2008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飞虎画像

  天锡殿供奉的是武成王、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黄飞虎为雪商纣王调戏并逼死其夫人贾氏之耻辱,同时也为了打倒荒淫无度的暴君,拯救人民于水火,首举义旗讨伐纣王。经过周密布置、精心策划之后,他亲率一千家将,偕同二弟、三子、四友联合姜尚共同讨伐,得到群臣的支持和各地奴隶、平民的拥护,跟随者众。黄飞虎的起义军发展很快,一时声威大振,势不可挡,在牧野地方首战大捷。后投奔周武王,被封为开国武成王,一起讨伐昏庸暴虐的纣王。战斗至公元前11世纪,黄飞虎统帅三军攻入商朝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纣王,商朝灭亡。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死在渑池县守将张奎刀下。周武王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

  在滑县万古镇西万古村,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稀有剧种,这个剧种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先”, “戏曲文物”、“艺术化石”。它,就是罗卷戏。


罗卷戏剧照

说起罗卷戏的来历,需讲一个故事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微服私访。有一天,他带着几个随从走出皇宫,来到京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刚到村口,就听见一串叫好声。他们连忙走进村中,就见许多人围成一圈,当中有两位老汉在表演节目。唐太宗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有趣的表演。回到宫中,他兴趣未消还在想着表演的场景。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李世民来到了天上,一场盛大的宴会刚刚开始。舞台上正在表演节目,和他白天看到的表演有些像似,只是表演者的人数多了,音乐也更动听了。一觉醒来,李世民立即召集了文武大臣,把自己梦中所见到的情况告诉大家,并且要求据此编写戏本,组织人员表演。大臣们下去准备,很快戏本就编写完成。李世民随即下旨让年轻人按照戏文进行排练,排练好就在皇宫里正式上演。李世民和皇室内眷一起观看了表演,大家赞不绝口,夸奖这个戏好 。李世民见内眷们看过表演都非常快乐,便下旨把这一表演命名为 “乐眷戏”。由于读音的误差,“乐眷戏”这个名字被老百姓误传为“罗卷戏”。时间一长,“罗卷戏”竟代替了 “乐眷戏”。


传承中的罗卷戏

  罗卷戏本属宫廷戏,在北宋灭亡南迁时流落民间。艺人们经过代代努力,坚持不懈地摸索和总结,从不同角度把武术、杂技、舞蹈、高跷、旱船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吸收进来,并逐渐吸收了部分汉、唐“乐府”曲,唐、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金元曲等,由简单到繁杂逐步发展,形成了现有的独特风格。

  据《滑县戏曲志》记载,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罗卷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河南、山东、安徽、河北、陕西、山西、湖、广等地都有罗卷戏的足迹。达到了“男女若狂,动辄三五日不散”、“一村不能唱罗卷戏,众皆鄙之,村人亦自以为耻”的局面。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塔,副碑上就刻有“以上布施,除修佛塔外,敬献大弦戏、大梆戏、大锣戏各一台”的记载 。明末清初,罗卷戏“公聚班”座班滑县万古村,演出势力逐渐扩大。清末 ,罗卷戏成为滑县非常有影响的四个戏曲班社(大弦戏、大平调、大高调、大锣戏)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受挫。1945年元宵节前后,又组班参加了滑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府驻地中冉村举办的全县业余文艺大会演,之后又自行解散。新中国成立后,在管主肖玉山、肖桥柱的倡导下艺人们又重新组建了“滑县罗卷戏剧团”,走街串巷,赶赴庙会, 搭台演戏,曾红火一时。陶家离上官村那么近,在上官村演罢遂到陶家,一连唱了八天,可见罗卷戏深受群众欢迎。,罗卷戏剧团被迫解散 。十一届后,艺人们又自发组团在农村巡回演出,是罗卷戏现今仅存的能够勉强演出的文艺团体之一。

2007年2月,滑县罗卷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农历三月二十八(5月4日)古会欢迎您!


~了解万古,从这里开始~

推 广


联系我们

微信:huazhouweixin电话:15565702626

滑州在线业务电话:15737201988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