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丨“花果山”盛开“脱贫果”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公众号




户均3亩李,人均10棵李,去冬今春退减玉米地新栽1.87万亩,全镇累计达4.2万亩,有“脆李之乡”之称的汇川区山盆镇大兴种果之风,退玉米荒地披金山银山,再一次摇醒了一棵棵“摇钱树”——


“树树李花开,户户农家笑。”

“千棵李果万朵花,脱贫梦想硕果挂。”

“结构调整退玉米,产业兴旺调穷业。”


初春3月,春节红红的对联还挂在汇川区山盆镇太坪村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山里人家的房前、屋后、庭院、田边、土边、路边、坡岭、山腰、坡脚,放眼望去,漫山盎然,一枝枝,一棵棵,一片片,一坡坡,嫩黄的花苞,渐白的花蕾,雪白的李树在得意的春风里肆意绽放。

又是一年春好处,“三月雪山”的胜景次第到来。

↓↓↓


阳光下,翁家弟兄聚在院坝里,相互侃起“李子经”,大家的心情一如天气格外晴朗。


“从前年开始种脆李,种了10来亩,今年开始产果了。”村民翁明灯说,“我家7个人,这段时间将剩下的5亩玉米地全栽上了脆李。”


“去年初产果收入了1万多元。”憧憬致富渴望的村民翁明良算了这样一笔账:他家有13.5亩李子,一棵李子树正常年景可产果100斤,一亩地可产3000斤,每斤批发价3至5元,除去成本,每亩可纯收入6000元以上。


坐在一旁的翁明松淡淡地说:他家有3亩原生李子树,包括荒山在内的18亩田土全栽上了李子,其中新栽的就有3亩地。


山盆的李子果肉饱满,入口清脆,曾被省农科所命为“山盆脆李”,在全省有“脆李之王”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产品除在省内销售外,还畅销重庆、四川等地。

在村民们眼里,一棵李子树,就是一棵摇钱树。

“批发价每斤3至5元不等。”

“最高的卖到15元一斤。”



一棵棵“伞”状的李树开满白花,宛如朵朵白云浮在地里。山盆村村民朱国祥正忙着为自家3亩李树修枝,“我们家什么也没做,集中精力管理好果园,一年收入还不错。”他说,一棵脆李正常年景产果100斤到200斤,按每斤5元计算,就是1000元左右,除去各种成本,纯收入最高可达700元,一亩地40棵左右,可收入2.8万元,最少可收入2万元。

>>>>


大家算了一笔账:种脆李的收入是种玉米的10倍以上,比种植辣椒、蔬菜等经济类作物都要高得多。

大家还算了这样一笔账:按2017年汇川区脱贫标准年3335元计算,种5到10棵脆李就可以脱贫;按2014年汇川区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10210元测算,种不到1亩最多2亩的脆李就可达到小康的最基本指数。


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姚世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山盆脆李挂果的产量达7560吨,全镇1.1万户涉农人口中,有3100户9000多名村民靠种果脱贫致富。


>>>>


入春以来,太坪村的户户人家,不是像往年那样忙于整田腾土育苗种玉米,而是从镇里统一集中的苗圃基地里领苗,分栽在各自家的田土里。眼下,或修枝,或剪叶,或施肥,或栽苗,“减贫摘帽”才三年、人口近7万的山盆镇七山八岔,到处是一幅春耕栽果图景。


在山盆,家家户户都有种李子的习惯,而真正将它种为增收致富的产业,还是发生在这几年间的事。

“户均3亩果!人均10棵李!”

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山盆镇党委政府在全镇布局了1万亩方竹、1万亩核桃、2万亩中药材、3万亩有机高梁、4万亩蔬菜和5万亩脆李的“112345”结构调整战略,以脆李为代表的经果已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治穷根”,“换穷业”,“摘穷帽”,摇醒“摇钱树”是当务之急。 


姚世华说,为了加快这一产业发展,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每亩地补助果苗1760元,包含劳工费、果苗费和三年的管护费。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销售渠道的打开,中国供销遵义馆——遵义地区京东、淘宝农特产品电商运营商、阿里巴巴、邮局以及快递公司纷纷在山盆设点,“山盆脆李”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大都市,仅去年网上销售就达100吨。

每到7月夏天采果季节,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因脆李而汇集山盆的人气、财气,带来乡村旅游的又一高峰,地方党委政府每年举办一次小型、每5年举办一次大型的脆李艺术节,把“山盆脆李”推向山外的世界,一棵小小的李子,就这样成就了大山人致富梦想,日子越过越甜蜜。


“花果山”开“脱贫果”,时下的“春风行动”步履正疾。山盆镇今年退耕还果(脆李)的计划已完成了1.87万亩,余下的3000余亩将在年底的“月月造林”时再披新绿。到目前,全镇开花的、挂果的、新栽的脆李累计达4万多亩,该镇计划再用2年时间达到5万亩面积、52500吨鲜果,实现2.6亿元产值,加上后续的生加工产业链超过3.5亿元的产值规模。这一“退耕还果”产业革命,极大地撬动了脱贫攻坚的长线产业,不仅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景,更种下了美好生态的未来。



实习编辑:李亮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