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唐河 | 回忆1988,我的师范生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提醒:明天(周六)6-20°C 晴转多云

导 读

弹指一挥间。这句话是我在师范上学是经常用到的,每每元旦晚会,我在主持词中往往第一句就会说:弹指一挥间,我们在歌声中迎来了某某年的元旦,至此辞旧迎新之际......。当时只是语境的需要,随口说说而已,对于其真正的内涵的确没有再深的感悟。但现在说来就大不一样了,转瞬之间,在师范毕业已经20年了!20年,如白马过隙,就这样匆匆而过。人生苦短,当有几个20年?感叹之余,不禁回忆起在师范生活的点点滴滴,于是,决定动动手,写一个师范生活的系列,总题目叫《我的师范生活》,把学校的历史演变、现代变化,老师同学的一些生活学习写进去。


缘      起


书归正传。我所说的师范学校原名的全称为“河南省唐河师范学校”,1955年7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于南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62年,因教育规模调整停办。1977年11月,南阳地区革委会教育局下文恢复学校,为事业正2级(副处级)恢复招生,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或未毕业学生生及社会青年,学制二年。,生源结构复杂,1978-1982年,招收初、高中应、往届毕业生,在职民办教师和社会青年,学制二年。当时前几届学生年龄偏差较大,知识层次也有差异。但都是当时周边几个县里散落在农村的知识精英。因此,82级之前的几届学生是“英雄不问出处”,但一律参加国家计划统一分配。1982年后,招生基本以初中应届毕业生为主,且生源条件日渐苛刻,学制三年,参加计划分配。偶尔,也招收两年制的民师班,只是培训,结业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原岗位。


1985年12月,学校升格为正处级单位,仍归南阳地区行署所辖,由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业务管理。1989年8月,省教委下文,“河南省唐河师范学校”更名为“南阳地区第三师范学校”。1994年12月,因南阳撤地设市,“南阳地区第三师范学校”更名为“南阳市第三师范学校”。2001年,全国性师范教育结构调整,中师停止招生,同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学校在中师教育体制下,以“南阳市第二实验高 中”之名,开始招收高中班学生。2003年5月,经省市政府同意,“南阳市第三师范学校”更名为“南阳市宛东中等专业学校”,和“南阳市第二实验高中”两块牌子,中专、高中教育并轨运行。

师范教育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要进步,需要人才、需要知识;人才的培养、知识的获取,需要教育;教育的普及,需要专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的培养,需要专门机构的批量生产,这就是师范教育。


唐河师范即为中等师范教育,简称“中师”。唐河县的师范教育起自清光绪34年(1908年),当时设县办师范传习所一处,清宣统元年(1909年)又设县立初等师范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师范传习所和初等师范学堂合并改名为“沘源县师范传习所”,后又改为“沘源县师范学校”,属县立中师教育机构。民国7年,师范学校升格为本科,俨然高等教育体制。民国19年,又改回到“师范传习所”,恢复中师体制。民国19年(1930年)更名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并开始招收女子师范班一个。民国22年(1933年)更名为“县立初等中学预科班”,内设两个师范班。民国36年(1947年)因战争停办。解放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县城西北角竹林寺旧址开设短期师范班2个,轮训班1个。1951年改为“唐河县初级师范学校”,1953年,泌阳师范学校合并于唐河县初等师范学校。1956年停办。

由是可见,唐河县立的师资教育培训机构,与后来的地区级的“唐河师范学校”并没有逻辑上的传承关系。当时,各县均有类似的师范教育机构,叫法不一,规模参差,都是限于本县教育发展的需要。1955年,地区级的“唐河师范学校”创办后,1956年,县立的“唐河县初级师范学校”随之停办。但一直以来,县立的“唐河县师范”,实际上为地区的“唐河师范”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教育氛围,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收      成


作为专门培养师资力量的教育机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小学教师,这是最基本的培养目标。但其实,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唐河师范毕业的学生,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其他的道路。有经商的、有从政的,有书法家、经济学家,有其他专家、学者、教授,还有博士、硕士及社会各类人才。还有很多的通过对口招生,走进了高等师范院校的大门。当然,更多的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建校至今,这所50多年的学校,培养出来20000多名优秀毕业生,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还有的走出国门。单说主生源区的各中小学校,迄今为止,学校里的主干力量,仍然是“唐师”的毕业生。唐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活跃有序、成绩斐然,科研教研成果共取得省和国家级的奖项近100项。与此同时,学校的发展也与时俱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校至今,取得的国家、省、市(地)等各级奖项枚不胜数,俨然全省中师学校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这种丰厚和殷实的收成,一是得益于唐河这片神奇的土地。唐河地处豫西南南阳盆地东南边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文化气息浓厚,重修于清康熙年间的文笔峰,是古人为培植文风而建。作为重文尊师的文庙遗址也迄今尚存。近现代更是文化名人辈出,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宗璞、李季、徐旭升等,灿若星河,本身就给唐河的文化名片。这种崇尚文气之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为“唐师”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土壤。

二是得益于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规范管理。中师教育的目的,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即有别于高中和大专院校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中师既强调专业,也注重文化课,而且对学生的管理有张有弛,有点儿类似于历来大家都很期待的“素质教育”。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日臻完善,尤其课程设置越来越合理,学生管理越来越规范,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三是得益于教师队伍的强大。中师实际上是中专教育的一种,中专教育是介于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之间的一种应急模式。在中师教育取消之前,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回到地方的首选工作之地不是血雨腥风的高中学校,而是相对温和的中专中师学校。因此,唐师的师资力量主题是本科或大专,主要是本科;而高中学校师资 力量的主题是大专或中专,主要是大专。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层次的差异,更重要是中师学校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师资队伍的活跃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空间。这种活跃和空间,直接影响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是收成。师资队伍的强大,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阳光。

四是得益于生源结构的素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师作为中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升学率是直接纳入高校升学的考核内容的。同时,作为生在农村的乡里孩子,能升入唐师,是脱离农活、改变命运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我们升学的前后几年,唐师的录取分数线,竟比同处一地的重点高中高出20多分!20多分什么概念?记得有一年一个重点大学的领导出来解释,说他们大学没提高1分的分数线,就能淘汰下来一个800米标准操场的人!这高出的20多分,是需要多少汗水和心血来浇灌的啊!同时,这20多分,把当时的最一流的学生选拔到只有中专学历的唐师学校,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为社会服务的奋斗行列,也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失去了再进一步走出去、走得更远的机会。这就是迄今为止仍然为生源地方的基础教育事业和基础社会事业默默奉献的种子!


人们口中的“唐师”,实际是已是传统意义上的名称,现在的名字叫宛东中专,也叫南阳市第二实验高中,“唐师”之“唐河”之地名已彻底改变,“唐师”之“师范”之模式也不复存在。唐师,实际上已成为一段历史、一种记忆、一个符号。但,学校犹在,且地址未变,虽然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一种情结,唐师,会在几代人乃至更多代人的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缘,而且,其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校      园


行文至此,想到现在的校园,和我们在校时相比,已经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因此,决定对旧的校园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资纪念。

话说1988年的金秋十月,我们在国庆39周年的歌声中,走进了这所有着深远影响的学校。但当时的校园,已然变得朴实了!校园整体是座北朝南的,大门口两边的门垛子系青砖砌成,外边用一层水泥包裹,并刷有白灰之类的简单涂料,上面隐隐约约还有不知何时刷的标语之类的印迹,但已是斑斑驳驳,颇显陈旧。东边门垛子上挂一白底黑字的木头牌子,上书“河南省唐河师范学校”,其中“范”字用的是繁体字,标准的楷书体例,字写的端庄秀丽,不知是谁的手笔,但校牌上已有些些裂纹,看来也有些年头了。据说,这个大门是1955年建校时所修,1989年学校更名,就换了牌子,1991年我们毕业离校时,是“南阳地区第三师范学校”这块牌子,但仍然挂在这个大门的东边门垛子上。现在的新大门,系我们毕业后所修。

大门正对面约有一箭之地,是一个南北长的方形池塘,北岸偏西有一颗歪脖柳,每当春风荡漾,柳丝飘飘之时,树下总有一些少男少女们弄姿留影,给这棵树赋予了些许诗情画意。池塘东边是一栋教职工宿舍楼,西边沿岸一条路直连着外面的世界,路西有几间小房,有一小吃店,卖一些卤羊肉、卤豆腐皮、花生米之类的小吃和白酒、散装啤酒,也是一些隐君子经常光顾的地方。

进大门向北不远是一个椭圆形的花坛,以花坛为界,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向北延伸的水泥板小路,把校园的南半部分成西、中、东三个区域,西边是学校行政办公区域,中部是实验室和一个学生食堂,东边是教职工的宿舍和几个教室,一水的青砖红瓦的尖顶房舍。

继续向北,校园豁然开朗,是一大片草坪,严格来说,应该叫草地,面积应该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扯东道西,杂草丛生,不加修葺,质朴无华。草地的草被不时踩踏,其实并不长,亦不嫌荒芜。课余饭后,足球爱好者不约而同,在西边划出一块,来回奔袭,煞有其事,不管师生,其乐融融。这片草地,把校园又分成了南北(前后)两个部分,北边即是教学区。草地正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板路,路西杂草丛生,路东则显得稀疏、只紧挨路边的地方有些杂草,向东向南地势逐渐增高,系天然的沙石地面,空地东南角有一眼水井,一座水塔高耸,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 生活必须。


草地和空地的北边是两栋教学楼,东西排列,三层砖混结构,每栋每层4个教室,楼梯置中,每两个教室之间有一间房,用作教师办公室或单身教师的住室。两栋教学楼之间是南边延伸过来的那条路,向北直通到宿舍楼前。路东是一个小院,尖顶红瓦,系教师住室。西边是一个池塘,内植莲藕,岸栽垂柳,朗月之夜,荷叶田田、蛙声阵阵、月光溶溶、柳丝飘飘,很有点儿朱自清笔下所绘之意境。荷塘北边,是女生宿舍楼,四层砖混结构,我们入校第二年才投入使用。女生楼向东一箭之地,是男生宿舍楼,三层砖混,红墙平顶,房间对面设计。每间宿舍住8个同学,高低铺,每人壁橱一个。

教学楼前空地东边是东餐厅,面西背东,南北排列,红砖红瓦,总有一二十间房之多。里面并无餐桌凳子,南头是一个较大的操作间,本校有两个学生食堂,这是其中之一。晴天时,做饭师傅们便将饭菜抬出去,摆在西边空地上,学生凭票打饭,熙熙攘攘;雨天,则摆在餐厅里。同学们或席地而坐,或站立窗台,或端进教室,三三两两,结伴而食这油腥不多的饭菜。


东餐厅内的北边是一个礼台,说是餐厅,其实也兼有礼堂的职能。每有重大集会或元旦晚会的演出,均在此地进行。每年春期,学校特有的“”——团代会、学代会也是在这里举行。东餐厅的后面是操场,南北长、东西宽,跑道之外芳草萋萋,春夏时节,每到课外活动,草丛中三三两两的少男少女们席地而坐,提一瓶水,摆两只碗,喝水聊天,其乐融融。拟或在球场上龙腾虎跃,挥汗如雨;拟或挥拍跳起,小球翻飞;拟或在跑道上往来飞奔,强筋壮体。

如今,只有两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依稀尚存,其他的已被彻底改造。大门口的池塘已被填平,并盖成楼房,小吃部变成了招待所,大门修的高大威猛,并加了平顶,上书“南阳三师”四个大字,系鲁迅先生的手笔。校园内的尖顶房舍已经几乎被全部拆除,被花园和多座楼房代替。教学楼前的草地空地被建成一个小型花园,东餐厅也被拆除,教学楼后的小院被拆除绿化,连那个含情脉脉的“荷塘”也变成了垃圾山,一片荒芜。原来的“荷塘”的西面,新修了二层楼的礼堂和餐厅...我们眼中的校园,已经成了我们心中永存的记忆了。


作     者:路喆天天向上

整理编辑:杨一

法律顾问:唐河县鸿源法律服务所 丨 尹群才

新闻热线:合作 · 订阅 ·  爆料添加丨strivemuzi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