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才是生命的根本,其他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而运行的。
气虚血虚是现代人的通病,不仅是女性常见的问题,现在不少男人也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谁偷走了我们的气血
1、情绪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对人体气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绪。我们起心动念,谋虑也好,忧思也好,生气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消耗气血。现代人的问题是大脑用过度了。生活中的垃圾需要集中焚烧,人体的上火多数也是营养垃圾的焚烧。有人会说,我吃了肉进了补之后,身上有劲儿,精神也旺盛。其实这个劲儿可能只是被虚火顶着,天天进补,去查身体,查出一身病的多的是,还气血亏虚的也多的是。
在临床的时候,如果病人的脉象是气血亏虚,精神却很亢盛,我们称之为逆症,这样的病是不好治的,如果是感觉精神不好,想睡觉,这样的病为顺,好治。
2、快节奏生活
另一个消耗我们气血的原因就是快节奏的生活。现在什么都快,人们说话语速越来越快,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快,电影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快就要剧烈的消耗能量。人类的趋势注定是会越来越快的,因为工具在发展,技术在发展,但是我们的身体跟得上吗?我们的气血功能跟得上吗?所以应该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这才是一种蓄积能量的状态,才能够把气血养回来。
3、追求刺激
追求刺激也是消耗气血的。什么叫刺激?就是瞬间点燃能量,让自己兴奋起来。比方说,喜欢吃麻辣、打麻将、打游戏、炒股票,饮料喝冰的,这些做法都是日常寻求刺激的行为,极大的透支人体库存的元气。
4、熬夜
熬夜是消耗气血的主因。这个大家听得非常多了,因为晚上主阴,白天主阳。血就是阴,晚上是养血的时候,你不睡,怎么可能不气血亏呢?晚上很疲倦的时候洗澡也是很耗气血的。洗澡还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要早上空腹洗,最近我碰到气血亏虚的病人,首先就问这个原因,很多都中招。从人体经络的运行来看,最符合养生规律的洗澡时间是下午五至七点。
5、脾胃虚
中医认为,是脾胃吸收了食物的营养物质,将其转化为血液。有的人会问,不是血液的来源是造血干细胞吗?我要问问,造血干细胞的物质基础从何而来呢?还不是脾胃吗?所以,中医讲的是一个过程,是本源的内容。所以中医说“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
可是,现代人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受伤的太多了,很多人整日山珍海味,可是越是这么吃,脾胃越受伤,反而营养状态最差,这就跟如果电脑打开一个文档没有问题,可是打开一万个一定死机一样,这样的人,脾胃受伤了,往往血虚。
6、思虑过度,消耗心血
现代人思虑过度,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赚钱,公司如何发展,如何安顿人际关系,结果消耗心血,导致血虚。
《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思虑劳倦过度,会导致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等症状。思伤脾,思虑过度还会造成脾的运化失常,时间长了,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化生就会不足。
7、女性妇科特殊,易患血虚
妇女因为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一生中失血的机会很多,如果不懂滋养,则会导致血虚。这样的女性,比比皆是,她们去医院检查自己的问题,一无所获,但是就是不舒服,却不知何故。
教你如何从身体看血气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
1、看眼睛
看眼睛实际上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这就表明你气血不足了。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足。
2、看皮肤
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3、看头发
头发乌黑、浓密、柔顺代表气血充足,头发干枯、掉发、头发发黄、发白、开叉都是气血不足。
4、看耳朵
现在,人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不信你去仔细看看,现在人的耳朵小,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而且形状上看上去已有些变形。就是孩子和年青人都很少能看到圆润、肥大、饱满的大耳朵了。而这些大耳朵在老人那里却很多见,这说明以前人的身体素质明显强于现代人。
小孩子看耳朵看形态,大人除了形态就主要看后天的情况了,主要看色泽、有无斑点、有无疼痛。如果呈淡淡的粉红色、有光泽、无斑点、无皱纹、饱满则代表气血充足。而暗淡、无光泽代表气血已经下降。如果耳朵萎缩、枯燥、有斑点、皱纹多,它代表了人的肾脏功能开始衰竭,你要注意了。
5、摸手的温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都是气血不足。
6、看手指的指腹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7、看青筋
如果在成人的食指上看到青筋,说明小时候消化功能不好,而且这种状态已一直延续到了成年后。这类人体质弱,气血两亏。如果在小指上看到青筋,说明肾气不足。
如果掌心下方接近腕横纹的地方纹路多、深,就代表小时候营养差,体质弱,气血不足。成年后,这类女性易患妇科疾病,男性则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风等症。
8、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况下,半月形应该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应占指甲面积的1/4~1/5,其它食指、中指、无名指应不超过1/5。
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说明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能差、气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过多、过大,则易患甲亢、高血压等病。
9、看手指甲上的纵纹
只在成人手上出现,小孩不会有的。当成人手指甲上出现纵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说明身体气血两亏、出现了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10、看牙龈
小孩子不明显,主要是成人。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只要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11、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样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表示气血很足;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是血亏。
12、看运动
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气血就不足,而那些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就很好。
气血不足的危害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的往往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抵抗力下降,引起早衰。
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非常广泛,气虚和血虚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
气虚则人体阳气的温煦及推动作用不足,表现为畏寒肢冷、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等。
血虚则器官缺乏濡养,可见面色萎黄无华、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
如果一个人的先天体质虚弱,或因为后天劳累过度,或病后调养不当,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气血两虚,引发各类疾病。此时,会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食欲差,精神不振,多汗且活动后加重,甚至心慌气短等表现。
气血不足,试试5个中医调理步骤
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等都是气血不足的症状表现,那如何调理气血不足呢?中医认为,养足气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大体可通过五个步骤来调理,供大家参考。
第1步:调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饮食调养可多吃南瓜、山药、莲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还可煎服“参芪术茶”:
取党参5克、黄芪5克、白术3克、淮山药3克、升麻3克
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冲饮至味淡,有补脾益气、升阳止泻之效。
第2步:养肝血。
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
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此外,“人卧血归肝”,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坐在电脑前工作时,应当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耗伤气血。
第3步:远寒邪。
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
冬季出门,务必戴好帽子、手套、围巾等,在家要忌食寒凉、温水泡脚、勤做按摩。老人气血常不足,要更加注意。
第4步:多运动。
运动是调养气血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脾胃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让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还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平时可选择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如慢跑、游泳、打球、瑜伽、太极拳等。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让关节活动开的同时,降低心脏负荷。
第5步:食药膳。
补气可食“四君子汤”,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益气健脾之效。
取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与羊肉炖食即可。
补血可用“四物汤”,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医养血的经典药方。
取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时,空腹热服。
此外,用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何首乌、枸杞子、阿胶、丹参等中药与补血的食材如红枣、龙眼肉、山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猪肝、猪血、乌鸡、红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之效。
另外补血养心可以食用玉灵膏,它是气血双补,养心安神的最佳食疗方。玉灵此膏出自清代名医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调养气血效果甚佳,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益智。尤其对产妇体弱,气血亏虚、精神萎靡,纳谷欠佳、睡眠不佳等有良好改善。
大补气血,力胜参芪——玉灵膏
王孟英说
“玉灵膏一名代参膏。自剥好龙眼,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入白洋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入西洋参片,如糖之数。碗口幂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到百次。凡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
此膏出自清代名医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调养气血效果甚佳,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