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老一辈富阳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记忆满满地装载在这些东西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富阳新开了家“老店”

说起这家店的前身

就是原来北门路中医院门口

那个摆了20多年的小摊

专卖竹篮、筅帚、

衣架、饭淘箩等传统竹制杂货

摊主原来是位80多岁的白发老奶奶,

因为年纪大了,把摊转给了儿子媳妇。

从摊到店,卖的东西更丰富了,不过对传统老物件的钟爱,一家两代人却一如既往。那个总共才十多平米的小店,似乎开启了一个时空隧道,那些年轻人都认不出来的传统物件,把白发老奶奶以及富阳老一辈人的生活记忆全浓缩在了那里。

 

从几个衣架开始卖起

奶奶名叫杜夏英,今年82岁。


她依旧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因为天下着大雨,北门路上一个挑着担子的中年男子淋得全身湿透,靠着墙角站在屋檐下,仅有的一顶竹凉帽硬是盖在其中一个竹筐子上,竹筐里装的全是他自己做的竹衣架。


杜奶奶家就在北门路上,便喊这个男子把东西先放在她家中。当天的雨一直下到夜深了才停下,这名男子的家在新登山里,他把两筐东西往杜奶奶家一放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了,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又进城来取。


原来,这名男子带着两大框衣架本是想卖给城里的杂货店,不过那日运气不好,剩了大半。“你卖不掉剩下的干脆给我好了,我来卖卖看。”杜奶奶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偶然,自己还真像模像样做起了生意。

 

小摊摆出了名气,顾客却越来越老

除了竹衣架,杜奶奶陆续进了些筅帚(刷锅子用的)、饭架、竹篮、筲箕(淘米用的)等日用品。


▲筅帚


▲淘米筲箕


一开始因为品种少,一天也卖不出几件,不过只要有人来买,杜奶奶总是仔仔细细用稻草绳或者棕麻绳将东西串好了递给人家,久而久之,杜奶奶的小摊在附近一带也打出了名声,团结了一大批老顾客。


附近的人杜奶奶都认识,一早上总会打上几十个招呼,有些老邻居干脆搬来小凳子坐在旁边陪杜奶奶打发时间。坐的人多了,杜奶奶就煮上一大锅茶,自己买了些纸杯,免费赠送给过来乘凉的人喝。


20多年前的富阳,家家户户还都用着那些竹制的老物件,像这样的小摊或杂货店还有不少。不过,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杂货店越来越少了,后来干脆就难觅其踪迹了,只有杜奶奶依旧撑着,而光顾她小摊的人,也和杜奶奶一样,年纪越来越大。

 

从摊变店,老物件又生出了新创意

杜奶奶劳碌了一辈子,17年前丈夫去世,4年前大儿子得了癌症,她从几毛钱开始辛苦攒下的十多万元积蓄全花了个精光。


去年9月份,杜奶奶急性肺炎住了院,后来腿脚就更不方便了。为了让杜奶奶安心,她的小儿媳妇金福平接了班。


因为背街小巷整治,北门路的临时摊位都被取缔了。借着这个机会,杜奶奶的小儿子在苋浦西路大润发后面租了个十几平米的小店面,那些没在摊上卖掉的杂货全进了小店。

▲饭淘篓


▲藤罐


除了继承杜奶奶之前卖的那些样式,金福平和丈夫徐建华又从全国各地进了不少东西,老物件一下子齐全了不少,一些进店的老人都忍不住感叹:“这些个东西我都好多年没见到了,你这里竟然都还有。”


除了卖些老式杂货,金福平夫妻俩继承这家店后,还进了些竹制手工艺品,因为这样的改变,店里多了些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家,对那些小而精致的竹制品爱不释手。

▲竹制手工艺品


这些东西你家里还有吗?

▲提笼


篾壳热水壶


筛粮䈆


模子 


随着时光的流逝,

很多老物件渐渐被取代了,

剩下的那些或许也将慢慢消失。

你还记得哪些传统老物件及富阳民俗?

来评论区聊聊吧!



记者 张柳静 实习生 李佩 市民记者 董仁青

编辑 夏梦荻

原创文章版权归富阳日报所有,转载须注明出处。洽谈请呼叫富报君。

请点大拇指,给富报君来个鼓励↓↓

领导说了

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