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被称为“钦工物料”的古金砖,在陆慕御窑金砖第五代传人金梅泉和第六代传人金瑾的手中重制成功。先是四块饰有乾隆、康熙御笔的仿古清供系列,在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斩获金奖; 接着是一块63厘米见方、7厘米厚的仿康熙金砖,在巡展“金砖国家”巴西时,被当地政府永久收藏。
从此,在城市化中突围“迁徙”到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的陆慕御窑,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焦点,金梅泉和金瑾这对父女联手重制古金砖的故事也成为了美谈。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这种为皇家特供的铺陈于紫禁城等皇家宫殿的方砖,制作工艺极为精细,成本高价格也贵,自古就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相城区陆慕御窑村烧制金砖起始于公元1413年。明代永乐年间,永乐皇帝赐封陆慕砖窑为“御窑”,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和天安门城楼所铺设的就是御窑金砖。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标,前功尽弃。
出身“金砖世家”的金梅泉是陆慕御窑金砖第五代传人,十来岁就随父学习金砖制作。1984年春,毅然挑起了御窑砖瓦厂厂长的担子,执着地重拾金砖工艺,并终于在1989年成功地为苏州玄妙观烧制出了首批200块金砖。1990年,又为故宫提供了时隔大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批金砖。
金梅泉凝视着堆放在场地上的御窑金砖
2006年5月20日,,将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砖工艺及古窑终于摆脱了往日自生自灭的状态,有了一把政府的保护伞。
金梅泉思考最多的还是谁来当他的技艺传人,他那当了十三年小学教师的长女金瑾,七八岁时就跟随祖父、父亲干点为金砖刮边等简单活,十岁时就学着练泥,耳濡目染了金砖制作的全过程,心中一直蕴藏着一个金砖的情结。于2005年毅然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决心继承祖业,当好金家制作金砖的传人,把金砖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图为金瑾在练泥
2010年3月,金梅泉在古御窑前举行了传承仪式,将自家祖传了一百多年的制砖工具“碰板”和三枚制砖印章交给了长女金瑾。从此,35岁的金瑾接掌御窑砖瓦厂,正式成为御窑金砖制作的第六代传人。
有了传承人,陆慕“御窑金砖”生机勃发,不仅成为当今修缮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等古代皇家建筑时唯一的指定用砖,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颐和园、北海公园、恭王府花园,都用上了陆慕御窑金砖,还漂洋过海,装饰苏州“出口”美国纽约的明轩和惜春园、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国内外众多古典建筑。
图为烧制金砖的土窑
“最好的继承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金砖焕发生命力。”御窑金砖第六代传人金瑾,对御窑金砖的未来自有一番独特的见解。
几年前,金瑾和父亲金梅泉一起,依据明代有资料记载的制砖古法,在领会和把握古代工艺的精神实质,并对古代金砖制作的29道工序再次深入解读和体会之后,启动了重制古金砖项目,计划向北京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御窑金砖诞生600年献礼。
练泥是制作古金砖的一道关键工艺,要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一年多后,金梅泉和金瑾重制的首批100块仿古金砖出炉,经专家鉴定,58块金砖在密实坚硬度上达到了明清古金砖的标准。
金瑾对古金砖有独特的理解。她在把“钦工物料”演变成具有现代文化趣味的工艺精品上下功夫,精心制作了4块仿古清供金砖,一块饰有乾隆御笔《观音救世图》和《心经》,一块饰有明清古金砖年款、官款、窑户款等边款铭文,一块饰有古金砖年款相应的康熙御笔“无为”,还有一块饰有康熙御笔“锲而不舍”,在深圳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了金奖。
作为非遗传承的唯一责任砖厂,金家父女自感肩负担子的沉重。金梅泉的愿望就是让古老的金砖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的门槛,让金砖在传统文化里面避邪镇宅的美好含义,在现代生活中再次放出异彩。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