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矛,或者称为长枪,历来是骑兵在马上冲刺突阵的第一兵器,秦兵马俑出土的长矛最长能达到7米。一丈八尺相当于现代的6米,这样的尺寸在明清时期偏长,但是在东汉魏晋时期是靠谱的。至于蛇形矛头,这就是纯粹演绎了。明清时期的确有蛇矛存世,但这样的造型使得矛头的穿刺功能大大受阻,不会是实战之器。明代《三关四镇志》记录的蛇枪也应为礼仪器。在《三国演义》所描述的东汉魏晋时期是没有蛇矛的,这一时期马上使用的长杆穿刺兵器,最有名的并非是枪,而是槊、铍和铩。
汉代铁槊,木杆早已朽烂,槊的刃非常细非常长,可看作是细长枪身的长矛。
秦代铜铍,同样木杆不存,铍的刃比较宽比较短,可看作长柄的剑。
从上到下:汉代铁环首刀,铁剑,铁铍,铁铩
上图为铁刃锈失后遗存的青铜铩格,铩的刃长宽适中,铩刃的形制也与剑相似,铩的特色是有个非常夸张的青铜格,使得对方的兵器可以被挡住,不会顺着杆下来砍着己方的手。
作为猛将的张飞,最有可能使用的是槊,他当年单枪匹马在长坂坡前所持的兵器很可能是丈八长槊。
《三国演义》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首先,考察中国历代兵器文献和实物,宋代之前没有出现过青龙偃月刀这样形制的武器,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对兵器描述上是有历史局限的。关羽最有可能使用的兵器,和张飞一样,还是槊、铍或铩。也就是说被香港黑白两道每天拜祭的关公像,被现在的商家追捧拜祭的关公像,被明清关帝庙陈列的关帝像都是错误的形象。
明代关刀
再者,“青龙偃月刀”的叫法并不准确。吞刀口的动物叫睚眦,是传说中龙所生九子中的老二,嗜杀好斗,历来引用作刀剑吞口的造型。成语里的“睚眦必报”就是描述此子的性格。也就是说这种宋后才出现的长刀,科学的名称应该叫“睚眦吞口长刀”,当然,这样的科学名称哪有“青龙偃月”听起来优雅陶醉。
《说唐》和《说岳》里的八大锤
听过评书、看过连环图的都知道李元霸、岳云们擅使锤,这几位端的是一身好力气,在战场上挥着比脑袋还大的双锤冲锋陷阵。
以锤的直径20厘米来计算,如果是实心的,体积为(4/3)πr3=4187 立方厘米。如果是铁锤,按7.87g/立方厘米算,也就是33公斤一支,如果是铜锤,按8.9g/立方厘米算,也就是37公斤一支。不排除有臂力相当过人的武将在平时练习是使用这样的重武器,但是在实战上,用这样的武器只能是送死。超过两公斤以上的单手持握兵器是不适合人类使用的,实际上,从历代文献和遗存实物来看,不论是刀、剑、锤、还是鞭锏,只要是实战单手持握武器,基本很难超过两斤半。
锤其实是非常古老的兵器,原始人狩猎用一根木棍一头绑个石头就是最原始的锤,草原民族多用来打狼、打兔。而金属制的锤,大约开端于唐,辽金时期锤被北方草原民族称为骨朵,大量用于对宋人的作战,宋人张知甫的《可书》中,引述了绍兴民间的歌谣:“金人有柳叶枪,宋人有凤凰弓;金人有凿子箭,宋人有锁子甲;金人有狼牙棒,宋人有天灵盖。” 另一个民间版本叫“金人有铁骨朵,宋人有天灵盖”,狼牙棒和铁骨朵是野蛮的草原民族最凶狠的武器,打得一直努力发展经济和文明的大宋军队很难招架。这种野蛮兵器后来被汉人学习引用,宋代史书的确记载岳云善使双骨朵,
从古战场出土、民间遗存和石刻壁画泥塑中的唐宋元明铜铁锤看,单手锤基本锤头不超过人的拳头大,如果我们以直径8厘米圆球状来计算体积,铁锤头重量不超过2公斤(当然有些锤的杆是全铁的会加重一些)。
明孝陵石雕执锤武将
辽墓壁画里的执锤武士形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却坐图”中展示的皇家仪卫所用双手持握长杆锤。
而我手里的两件木柄铜铁锤实测如下:
瓜楞铁锤,锤头高4厘米,直径6厘米,木杆原配,连杆重560克。
凸点铜锤,锤头高3厘米,直径5厘米,木杆后配,连杆重430克。
·END·
真玩时刻
微信ID:zhenwanshike
真相 | 真知 | 真玩 | 较真一下
我们是收藏之河的摆渡人
与新中产们一起洞见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