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婆婆说这家人四男两女,也是大户人家,我只知道村里有大儿子、三儿子,另外两个儿子远在他乡,我一个没有见过,婆婆说她也没见过。两个女儿嫁的都不远,这个媳妇嫁给这家三儿子,育有三子五女,除了长子因病早逝,其余孩子们都日子殷实,生活安定,婆婆说这是他们的妈为他们积下的阴德。婆婆说的这位贤德妇人我认的,也是我们村的,两家离得不远,我跟她家三女儿同学,在村里的时候也常去她们家,老人个子不高,瘦瘦弱弱的,话少,见人没说话先笑了,我们几个小屁孩儿几时去了也是笑脸相迎,热接热送,有时就在她们家炕上打扑克,鞋脱得乱堆一地,高兴起来大喊大叫,老人从不嫌烦,依然笑模笑样进进出出做家务,有时有啥稀罕吃的还经让我们,所以对这位老人印象颇好。
婆婆说早年间这家的老婆婆守寡多年,一直就在三儿子家吃住,谁家也不去,三媳妇性格随和,对老人百依百顺,老婆婆上岁数的人,嘴馋起来想吃啥,媳妇就给专门做小灶,啥时候想吃啥时候做,老婆婆寸步不离媳妇,一会儿看不到就喊,就跟拉了个孩子似的。有时儿子私下叨叨,四个儿子哩,又不是就我一个,凭啥他们都不管。媳妇就劝男人,说那做啥哩,老人愿意在谁家就在谁家,一个儿子哇不得养活老人,快别说了,看大爷他们听到的。其实那个儿子也是个大孝子,也许说那些话就是给女人解烦的。
大共家的时候,开过豆腐坊,有几口大缸,这是祖上共有财产,后来豆腐坊不开了,几口大缸就被当哥的搬回家了,老三又在家里叨叨,想去要回一口,女人劝解,要啥哩,他大爷搬回就搬回去哇,有没有那口缸咱们也照样过日子,有没有哇咋呀,男人又听了女人的话,啥也没提。婆婆下世,基本都是三儿子两口子张罗办丧事,其他弟兄好像出亲戚门。压粉的时候女人看到家里粉面不够用就张罗出去借,男人又在家里数念,又不是就生我一个儿子,凭啥他们都不管,我去大哥家要点粉面去,边说边下炕就走。女人一把拉住男人和颜悦色劝解道,说那做啥哩,一个儿子哇不打发老人啦,闲话传出去叫人们笑话,说完端着盆子出去借粉面。婆婆说这些话都是男人在老伴儿去世后到婆婆家串门说出来的,说的时候,一辈子刚强的老人满眼含泪,说起老伴儿生前种种的好,说得收不住话题了,婆婆劝说,您也想想老伴儿的赖处,省的想的麻烦的,老人说,我想不起她的半点赖处。
村子里还有一家好媳妇,她们家跟婆婆家前后排,隔着一条街,两家处的挺好,这家婆婆也是早早的男人下世,跟儿子住在一起,直到终老。婆婆不让媳妇出门,媳妇奏出去一会儿婆婆就挨家挨户找,进院趴在玻璃上问,我们太平妈来你们家没?听说不在扭身出门到了下一家,一家家走几时找到了跟在媳妇身后回家了。
那年月人们家普遍粮不够吃,很多人家都用莜面、豆面到矿上淘换点玉米面、高粱面,这样能吃的时间长一些。有一天媳妇把玉米面窝头都蒸上笼了,婆婆说我不想吃玉茭面旺旺,你给我捏点莜面鱼鱼儿哇。媳妇二话没说挖出半碗莜面粉上,一会儿给婆婆捏了就够一个人吃的莜面鱼鱼儿蒸上,赶着又给调好沾莜面的汤料,饭熟了把莜面鱼鱼儿端到婆婆跟前,媳妇和全家人一起吃玉米面窝头,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谁也不觉得奇怪。
婆婆说得这两位老媳妇我都见过,都是瘦瘦弱弱的身子,柔柔和和的性格,见人不笑不说话,跟人打交道生怕占人家便宜,可是懂得人对好呢,在村子里口碑极好。后一个媳妇我家婆婆给过一块罩头的纱巾,老人就把这点好处记在心上了,给这送那,补报不完的人情,弄得我家婆婆都不好意思了。
如今这两位老人早已作古多年,能记得她们的估计只有自己的子女后代了,写下这些絮絮叨叨的文字,纪念这些大字不识讲不出半点人生哲理的好媳妇们,祝福天下好人平安,祝福天下老人安好,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