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2014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演讲厅举行。我校熊宇杰、陆朝阳两位教授荣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我校副校长潘建伟和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应邀参加。
宋吉舟,1979年出生,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2008-2013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3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吉舟教授在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力学、热学及热力耦合方面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使用薄膜屈曲结构实现脆性硅带的延展性至100%的可行性,揭示了薄膜屈曲结构的变形机理,为无机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可任意变形的基于无机脆性半导体材料的高性能电子器件(例如电子眼和多功能医用导管),大大扩宽了电子器件的应用范围。提出发光二极管全新散热设计方案,揭示了在柔性基体上大规模集成微型发光二极管的热传导散热机制,与合作者实现了柔性微型并具有极低温升特点的发光二极管的制备,并成功应用于光遗传学领域控制生物行为。迄今已受邀撰写著作章节4篇,发表SCI论文60多篇,总引用约2000次。
陆朝阳,1982年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初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入选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Fellow、中组部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上海千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的研究领域为量子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和实用化量子信息技术。其代表性工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六光子、八光子和十量子比特超纠缠“薛定谔猫”态;率先对光学量子计算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包括首次用光子比特实现了Shor分解算法、量子容失编码、任意子分数统计的量子模拟和线性方程组量子算法;首次实现了基于量子点脉冲共振荧光和拉曼荧光的确定性最高品质单光子源,实现电子自旋的单次非破坏性测量。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Nature,Nature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单篇引用最高340余次。研究结果多次被Nature杂志、BBC、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新科学家、科学美国人等国际科学媒体报道。
熊宇杰,1979年生,200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化学物理专业,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09至2011年归国前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任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首席研究员,并兼任纳米中心管理主任。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宇杰在美期间曾参与发展建立金属纳米结构可控合成的普适方法学,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柔性可拉伸的无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发表在《Science》等国际重要期刊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第三完成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等奖励。
新闻来源: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