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诸暨27个镇乡的来龙去脉,原来竟是这样...涨姿势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诸暨,越国古都

历史文化悠久,到底都是遗迹

就连27个镇乡街道的名字

也都大有来历,不说还真不一定知道


1989年,诸暨撤县设市

1992年,诸暨撤区扩镇并乡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全市设3街道、23镇、2乡

2005年,陈蔡和斯宅合并,全市27个镇乡街道形成


陈宅镇

据传,明末陈姓从嵊县迁到当时叫西山下庄的地方,改名叫陈宅。

赵家镇

据传,明时赵氏从东阳梅山迁来,以姓取名为赵家。

阮市镇

据传,明末清初,此地有条通往临浦、杭州等地的河江,并设有船埠,当时,该村有一进士姓阮,故取名阮家埠。后店铺不断增加,引成一个集市。解放后,改名为阮市,镇名亦由此而来。

次坞镇

据俞氏宗谱记载:唐末天佑三年(公元九○六年)遭五季之乱,邪姓从原籍浦江避难外逃,改邪姓为俞姓,原住在现萧山区路下院水桶湾。后因人口众多,居地狭隘,逐渐向螺峰山东南方向转移。相传这里的螺峰山为全省第二座螺峰,故名次峰。因村坐落在山坞内,故名次坞。

璜山镇

相传,宋末,今璜山一带有一座山,但山形尚缺肚带头,故在东面山脚横筑高约丈许,长约三丈多的低山一座,充当肚带头,因形似“横”山而得名。后因横字不雅,改为“璜山”。

同山镇

因该镇西北面有两座山,一座叫寺山湾后山,一座叫唐仁后山,每座各有三个山峰(亦称六峰),远处眺望两座山是相同的,故名同山,镇名亦由此而得。

岭北镇

因地处“西岘山”大岭之北,故称岭北。

陶朱街道


其街道办事处驻地近陶朱山麓,亦是为了纪念陶朱公,故名。

江藻镇


宋初,当时浦阳江此段无堤坝,江水流经村前,成为一片藻地,故得名为江藻。

山下湖镇


相传,山下湖村居民在明末清初时,由詹家峧分居而来。当时坐落在凤山南麓,山下有个小湖,故以山下湖为村名。

东白湖镇

陈蔡、斯宅两乡合并后,因驻地内有诸暨最大水库——陈蔡水库,又因辖区内有风景名山东白山而得名东白湖,镇名由此得。

马剑镇

唐懿宗咸通年间,陕西杜陵人戴昭授浙江东道五部兵马大元帅。后其子戴堂,奉父命镇越之鉴湖,以战功分辖暨水,遂迁居浦江建溪(即马剑)。后裔念其好驰马试剑,故名马剑。

王家井镇

据传,古时王姓定居于今王家井村,建有水井一口,为村人共饮,故得名王家井。

应店街镇

今应店街村原名罗坞。元末财主应十万,从永康迁至道地,明初又从道地迁居应店街村,渐成富豪。传说明代朱元璋曾到应店街村,应十万捐了军粮二万石。因捐粮有功,明太祖降旨建造牌坊,封为“应义门”。从此,每年八月初三形成庙会,因而商店渐增,形成街道,清朝年间将罗坞改名为应店街。

草塔镇

据传,明末,今草塔镇一带兴市,人们习惯于搭草棚经营商业,俗叫草搭市。后人根据草搭市坐落在五洩江、渎溪江两江叉合处,形似尖塔,就将“搭”改为“塔”,称为“草塔”。镇名亦由此而得。

街亭镇

唐时,陆续有人到此定居。当时此地系上通金衢,下达沪杭的水陆交通要道,逐渐建成一条街,街头有个凉亭,故名街亭。

大唐镇

古时,陈姓从县城迁至今兴唐社区一带,因此地原是一块满生黄荆条的地埭,因而也叫黄荆埭。后因人口渐增,村宅扩建,唐时筑有一庵,故叫大唐庵。大唐镇的名称亦由此简化而得。

浬浦镇

据传,约三百多年前,今浬浦村附近有一条溪,当地老人反映,曾有“澧水滚滚”之说;同时,在“井霞碑记”上刻有“前有浦水之澎湃,后有虎山之嵯峨”。一个“澧”,一个“浦”,故称澧浦。后因地形变迁,砂石淤积,形成一块宅基,附近大岩口村逐步向此迁居。明时,蒋、陈、余也陆续迁入,村庄建在溪滩上,故名澧浦溪。后因人口聚集,形成澧浦溪集镇。解放后,为书写方便,改称浬浦。现因浬浦镇驻地在该集镇上故名。

浣东街道

今浣东街道辖区,原基本上是浣纱区所辖,浣纱之得名则因王羲之手迹而出,而浣纱区原名江东区(因在浦阳江——浣江东面而得名),在设立街道时就有了“浣东”之名。

直埠镇

明朝年间,傅氏祖先从浦阳江白马桥迁来。那时陆上交通不便,便把北起长澜,南过赵家埠,直至县城的一条主道改直,从此,成为一个水陆交通较便的小商埠,直埠之名由此而得。镇名亦由此而得。

店口镇

店口之名源于南宋,原名巅口,因该村坐落在三面环山山巅之口。明时商业繁荣,形成小集镇,改称店口。镇名亦由此而得。

暨阳街道

因辖地为诸暨市主要城区,而诸暨历史上曾称暨阳,故有此名。

枫桥镇

唐时,今枫桥江两岸枫树成林,故名枫溪,亦称枫江,江上筑有一桥,名叫枫桥,以桥得名。镇名源于此。

东和乡

原属璜山小东乡。民国元年与舞凤乡合并,定名东和乡(寓有和合的意思),一直沿用至解放后。后管辖范围虽有变动,但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安华镇

据传,明时,现安华火车站南侧,有一个“安天村”(村子早灭),后来这块地方叫“安天畈”。畈中有一安天凉亭,年久失修,于解放前拆去。后该地因人口渐增,又在安天村下面新建村宅,取名“安下”村。该村逐步形成集镇,所以又把“下”字改为“华”字,表示华丽的意思,故得名安华。现因安华镇驻地为安华村故名。

五洩镇

因境内有“小雁荡”之称的五洩风景区而得名。

牌头镇

据传,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大将胡大海在龙王殿陡严山扎兵。元朝兵马驻扎在金家山头,整天擂鼓激战,双方伤亡极大,人头遍地,故此得名“排头”。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在现下市头设有牌坊,后人逐渐将“排头”改称为“牌头”。现因牌头镇驻地为牌头村故名。

除了镇街

诸暨有些村的来历还要传神




汤家店


位于浣东街道。相传,宋时汤姓从湖南迁居于此建村,村内有一条水沟,长数十丈,行走不便,汤氏族人用石板铺垫坑面,水沟之上成为一条街路,于是得名汤家垫。


火烧吴


位于浣东街道。清末,族人建造吴氏宗祠,大批木材堆放于村内池塘边,一伙强盗过境,点火焚烧木材,村民为及时灭火,将燃烧着的木材投入池塘,塘内的鱼都被烫死,于是,邻近乡村的人称该村为“火烧鱼”,后逐渐衍变为“火烧吴”。



良戈舍


位于阮市镇。相传,为越王句践图复国雪耻,藏兵器之地,因名。


墨城坞


位于江藻镇。宋代,寿姓从同山分迁于此,村宅建在山坞内。村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据传曾先后考取进士七名,享有“文墨成风”之美誉,故名墨城坞。


新洲


位于安华镇。明初始建。周姓从暨阳南门迁入。《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部将李文忠曾在五指山下筑诸全新州城,二十五年(1365)大败张士诚军,“斩首甚众,溪水尽赤”,史称“新州大战”。村以城名,遗迹尚剩城墙砖和护城河。



王劳军


位于牌头镇。元代始建。王氏祖先由绍兴拜王桥迁居于此,名村王家。据《诸暨民政志·大事记》载:“据传,元末新州大战,王氏父老烧茶水、募食品、摆香案慰劳朱元璋军,朱元璋拱手拜曰:‘王公劳军辛苦’。该地遂称王劳军村。”明清作“王老军”。


水带


位于岭北镇。据新版《应氏家谱》记载,宋嘉祐年间(1058~1063),应氏从东阳县巍山应宅迁至双溪口定居。后迁飞蛾山脚坡地,其地溪水环绕,形似裙带,故名水带应,后改水带形。1949年称水带。


藏绿


位于五洩镇。明正德年间始建。周氏祖先由余姚浒山迁入,为杨家楼杨氏管理山庄,后子孙繁衍,渐成村落。2012年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村落名单(古建筑村落)。



廊下


位于浬浦镇。清光绪《诸暨县志》卷七,“廊下,为黄新故里。黄氏自北宋以来,科甲蝉联。由孝义乡迁此,连甍接轸,行人入里门,皆由宇下,无日曝雨濡之患,故以廊下名其村。”


姚公埠


位于直埠镇。宋代,姚氏从富阳迁居于此,当时村旁的浦阳江上无桥,先祖备渡船一只,免费渡客,故名姚公渡。后在此兴建水运船埠,改称姚公埠。明清时期,为姚公埠村,属花山乡。


紫薇


位于枫桥镇。,宋庆元(1195~1200)中建。内有杨老相公菩萨,曾受封为紫薇侯,旁有紫薇山,故名。1958年~1981年简作“子未”,1981年10月复原名。



洄村


位于枫桥镇。原名洄溪村,在栎桥江、枫桥江交汇处,因“溪水潆洄”得名。1948年简作洄村。



赐绯庙


位于山下湖镇。相传北宋末年,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击,曾逃入此地的土地庙内躲过劫难。赵构登基为宋高宗后,特赐予该庙内土地菩萨绯红色衣服一件,该庙遂改称赐绯庙。


应店街(村)


位于应店街镇。据传,元末应氏富豪应十万曾捐军粮二万石资助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后,太祖降旨于此建“应义门”牌坊。尔后人气日旺,开店设铺,渐成街市,并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三举办庙会,至清代改名应店街。


紫阆


位于应店街镇。宋代始建。徐氏祖先由萧山楼家塔迁入,初名栖鹤里。因该地风光秀丽,向有“紫府洞天,阆苑仙境”之称,故更名紫阆。



古竹院


位于次坞镇。明成化中始建。俞氏祖先由次坞村析居,建基之初,该处苦竹丛生,故名苦竹园。清乾隆年间首建祠堂,改村名为古竹。


溪埭


位于次坞镇。元代,孟、蒋、赵三姓建村。明景泰年间俞氏祖先由次坞迁入。初名凤凰里,后改城山村(今存城山庙)。因村临凰桐江(溪),溪上有埭(坝),故明清时改名为溪埭。


这些地名的由来,看完这条微信都明白啦!记得点


你老家村子地名什么来历,欢迎告诉大家!



✪ 关键字回复

回复“太阳”,加入我们的五彩family~
☎ 爆料投稿、商务合作:0575-87399999

小编QQ80747274  微信号:z-zhuji0575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