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越国古都
历史文化悠久,到底都是遗迹
就连27个镇乡街道的名字
也都大有来历,不说还真不一定知道
1989年,诸暨撤县设市
1992年,诸暨撤区扩镇并乡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全市设3街道、23镇、2乡
2005年,陈蔡和斯宅合并,全市27个镇乡街道形成
除了镇街
诸暨有些村的来历还要传神
位于浣东街道。相传,宋时汤姓从湖南迁居于此建村,村内有一条水沟,长数十丈,行走不便,汤氏族人用石板铺垫坑面,水沟之上成为一条街路,于是得名汤家垫。
位于浣东街道。清末,族人建造吴氏宗祠,大批木材堆放于村内池塘边,一伙强盗过境,点火焚烧木材,村民为及时灭火,将燃烧着的木材投入池塘,塘内的鱼都被烫死,于是,邻近乡村的人称该村为“火烧鱼”,后逐渐衍变为“火烧吴”。
位于阮市镇。相传,为越王句践图复国雪耻,藏兵器之地,因名。
位于江藻镇。宋代,寿姓从同山分迁于此,村宅建在山坞内。村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据传曾先后考取进士七名,享有“文墨成风”之美誉,故名墨城坞。
位于安华镇。明初始建。周姓从暨阳南门迁入。《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部将李文忠曾在五指山下筑诸全新州城,二十五年(1365)大败张士诚军,“斩首甚众,溪水尽赤”,史称“新州大战”。村以城名,遗迹尚剩城墙砖和护城河。
位于牌头镇。元代始建。王氏祖先由绍兴拜王桥迁居于此,名村王家。据《诸暨民政志·大事记》载:“据传,元末新州大战,王氏父老烧茶水、募食品、摆香案慰劳朱元璋军,朱元璋拱手拜曰:‘王公劳军辛苦’。该地遂称王劳军村。”明清作“王老军”。
位于岭北镇。据新版《应氏家谱》记载,宋嘉祐年间(1058~1063),应氏从东阳县巍山应宅迁至双溪口定居。后迁飞蛾山脚坡地,其地溪水环绕,形似裙带,故名水带应,后改水带形。1949年称水带。
位于五洩镇。明正德年间始建。周氏祖先由余姚浒山迁入,为杨家楼杨氏管理山庄,后子孙繁衍,渐成村落。2012年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村落名单(古建筑村落)。
位于浬浦镇。清光绪《诸暨县志》卷七,“廊下,为黄新故里。黄氏自北宋以来,科甲蝉联。由孝义乡迁此,连甍接轸,行人入里门,皆由宇下,无日曝雨濡之患,故以廊下名其村。”
位于直埠镇。宋代,姚氏从富阳迁居于此,当时村旁的浦阳江上无桥,先祖备渡船一只,免费渡客,故名姚公渡。后在此兴建水运船埠,改称姚公埠。明清时期,为姚公埠村,属花山乡。
位于枫桥镇。,宋庆元(1195~1200)中建。内有杨老相公菩萨,曾受封为紫薇侯,旁有紫薇山,故名。1958年~1981年简作“子未”,1981年10月复原名。
位于枫桥镇。原名洄溪村,在栎桥江、枫桥江交汇处,因“溪水潆洄”得名。1948年简作洄村。
位于山下湖镇。相传北宋末年,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击,曾逃入此地的土地庙内躲过劫难。赵构登基为宋高宗后,特赐予该庙内土地菩萨绯红色衣服一件,该庙遂改称赐绯庙。
位于应店街镇。据传,元末应氏富豪应十万曾捐军粮二万石资助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后,太祖降旨于此建“应义门”牌坊。尔后人气日旺,开店设铺,渐成街市,并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三举办庙会,至清代改名应店街。
位于应店街镇。宋代始建。徐氏祖先由萧山楼家塔迁入,初名栖鹤里。因该地风光秀丽,向有“紫府洞天,阆苑仙境”之称,故更名紫阆。
位于次坞镇。明成化中始建。俞氏祖先由次坞村析居,建基之初,该处苦竹丛生,故名苦竹园。清乾隆年间首建祠堂,改村名为古竹。
位于次坞镇。元代,孟、蒋、赵三姓建村。明景泰年间俞氏祖先由次坞迁入。初名凤凰里,后改城山村(今存城山庙)。因村临凰桐江(溪),溪上有埭(坝),故明清时改名为溪埭。
这些地名的由来,看完这条微信都明白啦!记得点
你老家村子地名什么来历,欢迎告诉大家!
✪ 关键字回复
回复“太阳”,加入我们的五彩family~
☎ 爆料投稿、商务合作:0575-87399999
♀小编QQ:80747274 微信号:z-zhuji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