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并不信教,不过他却修建一系列教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风之教堂、海之教堂……
有那么短短几年,他飞快奔波往返于山间、荒原、闹市,在看似无奇环境中网罗灵感,在有限甚至逼仄土地上,像谱写交响乐一样将建筑、人,与风/光/水这样神圣强大又难以驯服的自然元素合而为一。
《旧约-传道书11:7》上说 “光,本是佳美的;而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
因为安藤教堂系列,开始懂得这句话,它在岁月磨砺中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希望它也同样照亮你的人生。
:「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约翰福音4:14》
水之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一块平地上。安藤忠雄设计,建于1988年,施工仅五个月,是一个小型婚礼礼堂。
从每年12月到来年4月这里都覆盖雪,是一块美丽的白色开阔地。
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们在场里挖出一个90米×45米的人工水池,从周围一条河中引来水。水池深度经过精心设计,以使水面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甚至一阵小风都能兴起涟漪。
从平面上看,教堂由两个交叠方体组成,边长10米的小方体是入口,有更衣室和服务区;大方体边长15米,为正式教堂空间,延伸至约有教堂本身20倍大的人工湖湖面上。
L型独立墙体包围住教堂背面和一面人工湖。
教堂入口在背面,逆时针上到小方体顶上,一个五面都是玻璃的方体空间,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人工湖及远山景色。
这个玻璃方体内有四个大十字架,围成方形,谕示世界由中心向四方展开。
穿过这个玻璃方体空间,走下两层到主教堂后方。祭坛后面是一面可滑动的开放式玻璃墙,呈现出极其唯美风景画——巨大十字架伫立在平静湖面之上,临界于人与自然之间。
专门设计的婚礼教堂,全部由清水混凝土,玻璃,钢架材料构成,将自然引入室内。
同时又是抽象的自然,带有神的色彩的自然,一年四季景致不同,是日本女孩最向往的婚礼殿堂。
风随意而吹,你听见风声,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所有由圣灵所生的,也是这样。
——《-约翰福音3:8》
日本神户六甲山教堂(1985-1986)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风之教堂”(Church of the Wind),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三部曲”的第一个力作。
座落于神户六甲山顶。去此教堂先要通过索道上到800米高,在索道上可以看到海并好像在浮云中升腾。索道上去后,经过短时间出租车可以到达教堂最外面入口。
穿过狭窄楼梯、灰暗走廊以及半日式园林,像走进一个如鼠洞般黑暗而复杂的迷宫。
走过这一段后,在某种程度上如同进入一个“空间隧道”:一面是矮墙,而另一面是浓密的灌木。
树的枝杈中隐约透出教堂建筑模糊轮廓,显得遥不可及。
向下几步后可以鸟瞰教的全貌:立方体教堂、玻璃走廊以及垂直钟塔——这样过程中一直看不到海,感觉自己位于悬崖边缘。
钟楼与走廊外观
狭长走廊内部
几经周折进入另一个入口,入口处花园没有太多通常处理手法,只有草坪和边缘处的树。
仍然看不到海,而混凝土和磨砂玻璃的材料和单纯体量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这个入口进入玻璃走廊,走廊尽端意外地径直通向峭壁与海,而教堂主厅是在近尽头右侧门以一种非常隐讳方式连接;磨砂玻璃使窗外风景不可见,模糊了真实尺度感,使这条走廊给人的感觉很长。
长廊为直筒形,开口两端形成风洞效应它能让一点点声响有非常强烈反应,走廊中常常可以感受到海风贯穿而过,沁人心脾——“风之教堂”由此得名。
意外的几级向下的踏步后,向右可看到美丽的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教堂入口
通过连廊,步下楼梯,右转90度,打开钢门,便进入正厅。入口运动路线的曲折,与长廊直截了当的简洁表达形成鲜明反差。
引入光线的方式狠有趣。如果与大阪茨木教堂的“光之十字”比对,也许我们可以将六甲山的落地窗戏称为“影之十字”——前者以光线从缝隙中倾泻制造神迹,后者则意欲通过分割投影达到同样效果。
教堂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立方体形式,除了一面开窗外,其余墙面都是单纯的素混凝土墙面。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倾斜的草坪,而一面矮墙阻隔住更远的风景,以保证教堂神圣气氛。
影之十字
登上垂直钟塔,在一个很小空间里可以看到海——海的主题一直作为悬念而潜伏,而最终观海却在很小斗室——我真是太喜欢他这种对空间的克制态度。
与一般教堂不同,为了不影响毗邻的酒店客人,钟楼的钟很少被敲响。
唯一能看见海的钟楼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世纪1:3》
位于日本大阪的光之教堂(Church of the Light),是日本最著名建筑之一。
安藤忠雄成名代表作,教堂规模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于1989年竣工。
因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一个十字形的洞而营造出特殊光影效果,使信徒们产生接近上帝的感觉而名垂青史。
它获得由罗马教皇颁发的二十世纪最佳教堂奖。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中最为著名的一座,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的一角,在一个原有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门牌。进入教堂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长廊。
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的教堂,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庄严。随后,会听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声响。
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隔绝,而阳光从墙体的水平垂直交错开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震撼。
光之教堂在安藤作品中十分独特,以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栖息之所。
教堂设计极端抽象简洁,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极富宗教意义,呈现出一种静寂美,与日本枯山水庭园有相同气氛。
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教堂的位置以及太阳方位来决定。礼拜堂正面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
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上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
一道独立墙把空间分割成礼拜堂和入口部分。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
教堂内部光线是定向性的,不同于廊道中均匀分布的光线。教堂内部地面愈往牧师讲台方向愈呈阶梯状下降。
前方是一面十字形分割的墙壁,嵌入玻璃,以这里射入的光线显现出光的十字架。由于考虑预算与材料之感,地板和椅子均采用低成本的脚手架木板。
光之教堂由混凝土作墙壁,除了那个置身于墙壁中的大十字架外,没有放置任何多余装饰物。
安藤忠雄说,他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
教堂里只有一段向下斜路,没有阶梯;最重要的是,信徒的座位位置高于圣坛,这有别于大部分教堂(圣坛都会位于高台之上,庄严而冷酷地俯视信徒),此乃打破了传统的教堂建筑,亦反映了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的思想。
安藤忠雄说:“其实大家都没懂光之教堂。”
“很多人都说那十字形光很漂亮。”
“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梵蒂冈,教堂是高高在上的,牧师站得比观众高,而我希望光之教堂中牧师与观众人人平等,在光之教堂中,台阶是往下走的,这样牧师站着与坐着的观众一样高,这样就消除了不平等心理。
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华。”
在一系列教堂设计中,安藤忠雄思考神圣空间。他问自己,神圣空间意味什么?
在西方,神圣空间是形而上的。
然而,他深信神圣空间与自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甚至与日本式泛灵论或泛神论无关。
后期建成的光之教堂-教会学校部分
他思想中的自然是与原生的自然不同。对他而言,神圣所关系的是一种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
他认为,当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自然中抽象出来,它们即趋向神性。
而这,正是为什么我们最终做成此帖。
猛戳「 阅读原文 」在线听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