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康县八景之一的水洞寺美名,心向往之,恰逢老同学培康邀请前往大堡品美食美酒,遂与忠祥一同前往。
大堡镇,又名大铺子,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商业异常繁荣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大的站口,是白马关以西康县境内最大的文化、、经济中心。随着岁月的变迁,名称演变成了大堡子。
大堡镇有手工抄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历史上声名远播的侯家私塾,有金桂园农家乐的山珍美味,有成玉杰先生己传承三代的寺台麦曲酿造手艺酿出的美酒,但更吸引我的,是水洞寺需要八人合抱、近3000年树龄的古老银杏树,红军长征过大堡时召开过重要会议的水洞寺。
到水洞寺的地界,高高的万家大梁遮住了阳光,寒风刺骨。沿乡村公路而上,整齐的石坎梯田见证着水洞寺人的勤劳与顽强。
目力所及之处的田地里,全部栽上了油菜,来年的春天,油菜花开放时,水洞夺将是如何的惊艳世人的双眼。
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检验,水洞寺的现实充分体现了超强的执行力。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丽的春天,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独特的环境,在麦地里也栽上了能开花的油菜。待来年的春天,相约水同寺,赴一场与油菜花的约会。
面对万家大梁,水沟的左边是依山势地形修建的步道,左边是水泥公路,沿公路而上,来到古老的银杏树下,不由得被古树震撼,低处的树枝上满是祈福的人挂上去的红布,树右边有一个长约三四米,高约2米左右的水泥建造物上用红色字体刻有阳文的《水洞寺赋》。
找遍了周围,没有发现赋作者的名字,颇有感概。我虽然文化粗浅,见识不广,不能分别《水同寺赋》艺术上的高下、文采之优劣,对赋的大概意思也是一知道半解,但仅凭作者在这里不署名(或者是没有在显眼的地方署 着,我没有找见),足见作者为淡泊名利的高雅之士,心底不由得生出了敬仰之情。
树的背面,是水洞寺,寺的左边,就是水洞的源头,原来有九眼泉水喷涌而出,现在有三眼泉水长流。树、洞、寺相伴,寺因水名、树傍洞与寺而生。水洞寺前有一棵古银杏,树龄约在3000年左右,冠幅达260平方米,树高30米,在古银杏2.5米高侧枝中部又生出一株15米高、直径约80公分的梭罗树,相依相偎,两树相依存活、相映成趣,蔚为奇观,别有一番风景,当地坊间流传这一句话:“树中长树真稀少、全国只有这一棵”,可见这棵古银杏的珍稀程度。
树后的水洞寺庙初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有四合院、铁佛及一座石质古桥。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发动“成徽两康战役”,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9月18日,红二军团六师(右纵队)经望子关、长坝,驻扎巩集,后途经蔡家沟到大城村,在水洞寺古庙召开会议,整肃军纪,然后攻克云台白马关县城。现存一三大开间的歇山顶土木结构全架子的庙宇,屋顶已经多处破败,里面没有神像,有群众祈求神灵的痕迹。
寺左边,泉的前面有一坐石桥,是从前通往古康县城(白马关)的官道,桥上有民国时期的县长王德馨书写的“古洞流泓”四个大字,只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寺庙与题字都有沉没有历史的风云中,让人扼腕兴叹。旧《康县志》总撰吕芾林先生有诗赞曰:“玲珑塔影入山溪,压倒灵源何处寻。古洞森森疑虎啸,流泓隐隐有龙吟。丹成七月仙人药,曲奏管弦钟子琴。唯爱一湾澄碧水,且邀明月洗尘心。”1958年,水洞寺庙宇因故毁覆,“水洞砭”九眼泉水只剩三眼,但水量依旧充沛,水质依然优良,至今仍是大堡、寺台流域群众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
水洞寺是一处神奇的地方,也是一个具有红色革命基因的地方,红军在这里召开的会议对白邓关战役做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对康县的红色政权建设意义十分重在。在美丽康县声名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刻,我们品美食、赏美景,更应该学习红军精神,光大红军精神,使红军精神在陇南大地上处处生辉。
来源:转自头条号镡佐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0939-3619999
小编微信:ls172184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