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建筑师大家好,前边我们已经介绍了混凝土的塑性。他是混凝土的结构表现,雕塑感和流动性的基础,同时也是混凝土模仿性的基础。本期我们就继续介绍混凝土的又一重要特征——模仿性。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广州同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张翼,陈录雍文章《模板与钢筋——混凝土材料塑性表现的双重逻辑》。另部分内容节选自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孙菲论文《基于清水混凝土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研究》,得到授权,再次表示感谢!如需阅读原版,请联系原作者。
每种材料天生就有其独特性能和相应形式,砖有砖的形式,木有木的形式。而混凝土作为后天材料,其为一堆不固定形态的流体,设计师们一直在帮助混凝土寻找自己的形式。
模仿是混凝土寻找形式最好的选择。混凝土的模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对形式的模仿,另一种是则是对质感和表面肌理的模仿。
大部分设计师熟悉混凝土对形势的模仿,而未必知道对质感肌理的模仿!我们一一来看:
01混凝土对形式的模仿
混凝土最早的模仿可见于对传统砖石的模仿。混凝土的特性可以轻松取代砖券,在很多的历史建筑中都可以找到证据。
奥芬巴赫于1879年为德雷琛公园园艺展所设计的混凝土景亭就是一例,对混凝土卓越的整体性而言,在那有限的跨度内本无起拱的必要,那“十字拱”的形式显然来自对砌体结构的模仿。
(奥芬巴赫混凝土景亭↑)
混凝土的另一模仿原型源自于木材杆件的框架结构。包括大师柯布,在昌迪加尔艺术陈列馆中心,外檐口醒目的混凝土出椽,正是混凝土框架对木框架的模仿证据!
(昌迪加尔艺术陈列馆↑)
混凝土模仿性的极致案例是日本建筑师丹下建三的 日本乡川县厅舍,成功的用混凝土模仿传统日本木构建筑,其轻盈感成功的传达了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精神。
(日本乡川县厅舍↑)
02混凝土对材料质感的模仿
混凝土应该算作是一种非天然材料。其出现必然需要为自己找到合理的身份价值。对现有材料的模仿及周遭环境的模仿来取得环境的和谐也是最简单的方式。
例如:莫尼欧在洛杉矶圣玛利亚大教堂的设计中,采用添加粉红色剂的混凝土。莫尼欧在这一建筑中将清水混凝土看做半石,用这种材料模仿中世界教堂中采用的粉红色岩石。利用模板的交接创造出石材层叠的砌筑效果,达到新建筑和传统建筑在视觉外观上的完全贴近,反映出教堂建筑的一种历史延续性。
( 圣玛利亚大教堂↑)
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柏林新美术馆,,成为博物馆的核心。陈列室同样由白色水泥混合撒克逊大理石骨料组成的大型混凝土构件建造,其目标是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新旧统一视觉整体。
(柏林新美术馆↑)
,墙壁地板和天花板采用和埃塞俄比亚你如一样红的清水混凝土,是建筑整体的赭石色让人联想到埃塞俄比亚的原始拉力贝拉岩石洞穴。
↑)
03混凝土对材料机理的模仿
混凝土在实现塑性的时候离不开模板,而成功的将模板复制保留在混凝土表面机理上最早的还是要属柯布。马赛公寓的小木纹模板被成功有意识保留,为粗犷的混凝土增添了木纹而稍显细腻。同样的类似处理手法在现代建筑师中屡见不鲜,例如同济C楼和成都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篮本。
(马赛公寓↑)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位于南京的佛手湖四方当代艺术中心,由霍尔设计。美术馆的裙楼部分使用竹模板。竹子的原型凹槽及节点在混凝土表面塑造了半弧形机理,走进依然能感觉到竹模板的痕迹。这种对竹子的运用,刻意从景观的细节上看到,竹面墙边上也特意竹子了一排细小的竹子,也算是一种呼应吧!
(南京四方美术馆竹面凹凸模板↑)
所以,以此逻辑类推,我们描述的安藤如丝绸般的混凝土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对其他材质质感的模仿。
扩大来讲,基于塑性的模仿性发展到今天,市场上有各种装饰混凝土板,其实都是在混凝土塑性基础上发展模仿性的产物。
如果说混凝土的塑性是一种本能,那模仿性则是一种天赋!好的设计,就是要发挥材料的天赋!
更多精彩系列欢迎关注
混凝土系列(四)|六个经典案例,三招教你混凝土塑性创新(宜精读)
混凝土系列(三)|混凝土的结构性
混凝土系列(一)|全球十大混凝土项目经典,没有安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