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个人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一角,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英雄面馆,相似的人终会相遇。
市井老饕,不只是一根好舌头,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 文 | 市井财经专栏作者 琴姐
作为一个地道的武汉人,前几年北漂时就发现街头巷尾找不到武汉小吃。吃着桂林米粉、庆丰包子的我每每惦记的总是:严氏烧麦、王师傅豆皮、花子牛肉粉、北湖生烫牛肉粉、赵师傅油饼包烧麦、熊太婆抄手......还有布满大街小巷的热干面。
于上班族而言,过早一碗热干面加杯豆浆或米酒是标配,打包快,没有汤汁,不怕泼洒。边等车边吃,方便、快捷、满足,撑到中午刚刚好。
在池莉笔下,简陋的早点摊上一碗热干面也让人滴口水:
一口大锅里装了大半锅沸沸的黄水,水面浮动一层更黄的泡沫,一柄长把竹篾笊篱塞了一窝油面,伸进沸水里摆了摆,提起来稍稍沥了水,然后扣进一只碗里,淋上酱油、麻油、芝麻酱、味精、胡椒粉,撒了一撮葱花——热干面。
你要问武汉人哪家的热干面好吃,估计会得到一堆不同的回答,因为它寻常得像北京早点摊子里各家都有的小笼包子。看哪家做得好就看哪家排队的人多,不必去蔡林记或者网红店,找离家近的摊点人气旺一些的,八九不离十。 镇三镇、李记热干面这些也是极好的。
在北京,想吃一顿热干面不容易。最出名的一家在地铁10号线双井站附近的小区里,一个三轮车流动摊夫妻档,下午出摊,每天排队买热干面的却经常数百人。2011年这个摊子特别火,火到什么程度呢?豆瓣上有专门的小组讨论双井热干面。
后来,卖热干面大叔不摆摊了,再后来,他开店了——“热大叔”热干面馆开到了潮牌云集的三里屯。
落地窗、绿植、小资情调的桌椅,店堂明亮清新,这是吃热干面的地方?电子屏滚动的“腰子国拉,板眼,揍么斯,信了你的邪” 汉味十足,似曾相识的菜单让我确信。
试了招牌的牛肉热干面和孝感米酒,一套43块钱。习惯了武汉小摊上素面5块、牛肉十几块,米酒一块五,这个价格就不亲切了。不过这样的地段和环境,这个价格属于正常。
现在热大叔有两家店,分别位于三里屯和靠近北京东四环的金茂府小区,都是租金不菲的的地方。一个接地气的市井小吃摊,升级成了餐饮品牌,这背后有哪些故事?带着好奇,我约到了“热大叔”的儿子,在三里屯星爸爸愉快地聊了个天。
热干面的精髓在第一口和最后一口,第一口吃的是芝麻酱的浓香,最后一口吃的是作料和舍不得。偷工减料能省成本,损失的却是口碑。如果食材都用最好、最挑剔的,即使手艺一般,味道也还可以,吃下去胃里舒服,不难吃,这是最低标准。
为什么北京街头寻不到热干面摊点?首先因为北京市场上没有正宗的热干面食材,比如芝麻酱就是一个拦路虎。 二八酱、麻酱可不是芝麻酱。我们不得不自己磨、调。挑芝麻、洗芝麻、炒芝麻、磨芝麻——甚至用多大的磨子磨,石磨的齿有多高,每一环节都有讲究,会影响芝麻的粗细。
热干面要碱面,煮熟,捞出来,泼油拌油,摊晾,很多人以为热干面就是放水里烫一下捞起来放作料,这是一个误区。它最关键的是要提前煮好放凉,淋油掸面。有经验的师傅,头道煮面、调油、掸面、用量时间都控制得很好。煎饼、拉面、汉堡炸鸡这些快餐易操作上手,易改良。油条摊主、煎饼师傅也可以速成,有速成的热干面师傅吗?
热干面比较小众,介于汤面和干面之间。在北京,很多人不适应热干面的口感,觉得太干。如果讲究正宗做法,可能就卖不出去,我们能活下来的秘诀是融合。你想想,店里的客人一百个里面有几个是湖北人?你说我舍谁呀?有很多外国客人来我们店,我们想做给全世界的人吃。
金茂府店2015年5月开张,投入了92万(包括第一年的房租、装修和设备)金茂府当时日租金17元/平米。三里屯店2015年10月开张,投入120多万。谁有病在2015年投入200多万开两个店卖热干面呢?除非以前一直干这个的,新手没人敢。当时武汉的一套房也就几十万吧。
为什么投入这么大开店?不上规模没有标准化,可能品牌无法延续。北京年轻人多,消费人群不再是60后70后,主力人群是90后甚至95后,做传统餐饮和年轻人融合很难,升级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从双井的小摊点、门面,到现在的品牌化标准管理,有全家人的投入和支持,他们带来新鲜的思路和想法,我们一直在磨合。
现在餐饮竞争太激烈了,金茂府店生意好过三里屯店,可能因为金茂府开业早几个月,也许三里屯这个地方比较喜新厌旧。
从后台数据看,金茂府店在百子湾地区最好时能做到排名前5,前4名也比我们好不到哪里去,我们也一般。三里屯店生意算差的也能排名前15,我们觉得生意不理想也能得到这样的排名,其他店怎么活?我们也做外卖,每个店能有4-5千的流水,能保一天的费用了,两个店一天外卖最好成绩是1万好几。
2015-2016年那段特别火,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好处是店小调整比较方便。不急于扩张,我们想把步子走稳一点。
现在热大叔这个品牌还是孩子,孩子难带,得耐心地等待它成长。有不少人想和我们合作加盟,还有风投想投我们,可我们没有融资和上市的想法,只想一家人在一起做个事,踏踏实实,开开心心地把这碗面做好,朝阳区的新店也在筹备中。
互联网+餐饮的概念很热,我们不怕别人来抄,希望有人能把热干面做得更好,这样我们就不用做了,也能吃到好吃的热干面了。我们是目前在北京活得最久的热干面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比谁活得更久,活得更快乐,活得更年轻。
热大叔的儿子还跟市井财经来了一段走心的快问快答:
Q:为什么要升级呢?双井摆摊和小店那么受欢迎。
A:拉面(东方宫)能推广得那么好,接受度高,热干面可不可以呢?意面那么多人吃,以后我们的热干面可以比意面还高级:在一个环境精致、摆盘也讲究的地方吃到热干面,把市井的东西做精致,价格也不很贵。我们想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让它走向全世界。升级后规模化经营,利润更高。双井摊点几乎没有什么投入,但是没法做大、做久。有个外卖顾客,重复点了七八十单牛肉热干面和米酒,还有个单身顾客从双井小摊开始吃面,后面结婚生子,一家三口从顺义来金茂府店吃面,我们觉得特别幸福满足。
Q: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哪些不顺利的事情?
A:原材料掺假,比如原产地的芝麻会掺进口芝麻,我们的口碑受损。国内芝麻80%依赖进口,进口芝麻不香,本地芝麻品质好,价格高。芝麻连茬种植不科学,要避免。生产上,常隔2年或更长时间再种。本地芝麻很多被香油厂收了,很难挑到。只能在验收环节严格把关,别把不实的原料给运进来,也经常换供应商。
Q:有什么比较心酸和困难的事情?
A:以前摆摊的时候,北京冬天的晚上零下十几度,面条没卖完,必须卖完,冻得手脚僵硬。很劳累,第二天还出了车祸。升级后店里配了叫号机,有个顾客说这是不尊重人权,委屈哦。开店就是这样,什么人都碰得到,都得伺候。
Q:走规模化路线、批量操作的难点是什么?
A:简单很难,化繁为简特别难。我们想满足大众口味,又保留自己特点,还需要快、高效率。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品牌的模式我们都在研究。在餐饮业我们还不专业,只是餐饮的基本标准:货真价实、食品安全我们必须要做到。我们自己设计的金茂府店动态中英文菜单跳屏间隔时间5秒,后来发现跳得太快,又改成10秒,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改进,店里人多的时候反映出的问题越多。
也尝试过很多新品,曾经两个月尝试一个新品种,天天试吃,家里人吃到要吐的节奏。
现在开一家餐饮店需要传统餐饮、科技公司还有互联网公司的结合体。店里支付接单支付平台接口有10多个,微信小程序出来第二天我们就上了。
Q:最好吃的热干面在哪里?
A:下一碗,总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永远期待下一碗。回武汉的时候,我们会尝试各种类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可是这么多年在北京,我的口味也渐渐被同化,知道哪些容易被市场接受。我们的品种也不局限于热干面,湖北的十大碗我们也有借鉴引入,包括:珍珠丸子、莲藕排骨汤、卤菜。
Q:外面的馆子哪家好?
A:自己做的饭菜最香最可口, 家里每个人都能做菜
Q:家里人多久聚一起吃饭?
A:很少,一年也没有几次,平时都很忙,各忙各的, 餐饮是全年无休的行业。我们互相理解、心在一处就可以了,有事在微信上及时沟通。我们的关系又像朋友, 没有代沟。最大的成功是孩子们懂事体贴,他们自己也不错。共同做一件事是个纽带,我们共同成长,避免退休过无所寄托的生活。
当天恰逢华晨宇在五棵松办演唱会,三里屯店来了几拨火星人花粉,穿着红色衣裙,手腕上系红色丝带,点的都是华晨宇同款套餐:牛肉热干面、米酒、毛豆。江浙的女孩子,从外地赶来看演唱会。因为在金茂府店排不上位置, 又换到三里屯,甚至还有台湾地区,新加坡的粉丝……
作为湖北人,对这样的一碗热干面我说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我还是习惯对早点摊子的老板说:多把点芝麻酱,给一点点辣,别的都要。然后在调料区自行添上喜欢的萝卜丁、酸豆角、小菜或葱花。而不是拿到一碗标准化的面条开吃,虽然它摆在精致的碗里。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城市化进程中,各地老城区拆迁,那些接地气苍蝇馆子越来越难寻觅。它们或者已经升级或者在慢慢转型中。做大,现在是最好的时期,资本看重规模,这需要通过连锁化来完成;而价位升级,则界定了消费者持续贡献收入的能力。换句话说,连锁化和价位升级的潜力,是获得资本青睐的前提。
不管是默默坚守正宗的良心小馆,还是拥抱变化全球化,把美味分享给更多的人,不偏狭,不固执,踏实做产品和服务的人终将走得更远更久。也许没有哪种选择更好,选择之后的坚持,比选择更重要。希望每个人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一角,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英雄面馆,相似的人终会相遇。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温暖大礼包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