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上方蓝字 鑫统领集团 快速关注
混凝土行业泰山北斗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亲临“2014第二届中国水泥发展论坛”并做题为《水泥产业链延伸的困惑与对策》报告。
近年来,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作为水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众多大中型水泥企业都在积极尝试。然而,所谓转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一直以来,水泥和混凝土一直分属于两个学科体系,在生产中存在严重的行业隔离现象。在过去水泥强度和混凝土总体强度等级多较低、混凝土结构服役环境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水泥和混凝土之间的相互矛盾并不明显。而如今,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泥业和作为用户的混凝土业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
关于产业链
水泥就是为混凝土而生产的,不可能脱离混凝土而单独存在。水泥为混凝土服务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没有建立起来。
搅拌站生产的拌合物其实并不是最终产品,其最终产品是通过规范化的工艺制成的结构构件,需要经过试配、生产、运送,直到浇筑、振捣、收面、养护(控制温度和湿度)至指定龄期的全过程。完成最终产品的是混凝土工程。其中浇筑、振捣、收面、养护是混凝土工程中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健工艺。脱离成型工艺的拌和物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拌和物的质量关乎成型工艺的质量,而拌和物质量主要受制于水泥、骨料等原材料。无法优选和掌控原材料质量是无法保证拌和物质量的,最终也就会影响到混凝土工程质量。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是由原材料选择与控制、拌和物试配与拌制、成型工艺的施工这三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工程即通过一个特定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结构,达到功能和性质的优化。结果是1+1>2!
然而,当前混凝土工程已被分离到不同行业,由不懂混凝土的人强制性地向混凝土生产商供应原材料,生产出的混凝土拌和物又交给更加不懂混凝土的人去完成最终产品,信息不对称造成各方职责无法到位,难以确定混凝土工程的责任者。出现质量问题时,必然纠纷不止。这种水泥一混凝土一施工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混凝土工程技术和建设的健康发展,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冲击,改革是必需的。混凝土工程中三要素的合-分-合是历史发展否定之否定的必然。
搅拌站掺矿物掺和料存在问题
在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和料总的来说弊大于利,主要体现在:
1、在水泥以外又有掺和料和有时不止一种外加剂,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因为原材料种类多,常有人把粉煤灰错当成水泥,甚至有人把膨胀剂当成了矿渣使用,这类事故时有发生,一旦发生,损失就很大。
2、由于成本的问题,难以用现行工艺搅拌均匀,使本质上的非匀质体更增加了不均匀性。传统混凝土拌和物达到变异系数稳定所需搅拌时间约为75秒,现今掺入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的拌和物,全程搅拌达到均匀的时间(包括加水前的干拌)为150 秒。而目前我国预拌混凝土通常搅拌时间都是30 秒,个别最长的也不过l 分钟,延长搅拌时间势必影响产量,所以至今基本无人能做到。
3、稀释了水泥中必不可少的石膏而影响需水性、变形性以及抗压强度值。水泥厂将熟料与适量石膏共同粉磨来生产水泥(包括掺混合材的水泥和复合水泥)时,其中的石膏是进行整体优化的,搅拌站用水泥掺用矿物掺和料时,则不可能对石膏再进行优化,因此,矿物掺和料的掺人就会稀释石膏,而且也稀释石灰,而石膏和石灰恰恰对矿物掺和料有激发作用。于是,掺用掺和料的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凝结缓慢,与外加剂相容性差、干缩大、长期弹性模量较低。
4、外加剂添加方式影响使用效率。西方国家控制预拌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一般采取外加剂分次掺人的方式:在搅拌机中上料时先掺入一半,然后通过输送车上搅拌机中的传感器,感应拌和物黏度变化,而自动添加其余部分。我国混凝土厂商没有人舍得投资安装这种装置,一律将外加剂溶入拌和水中一起投人。这是外加剂使用效果最差的方式,不仅坍落度损失无法克服,而且也不经济―大量外加剂被骨料表面所吸附,使外加剂效率下降,不得不增加掺量。外加剂掺入最好的方式是在粉磨水泥时兼作助磨剂而掺入,外加剂由于被先吸附在水泥颗粒的表面,在混凝土加水搅拌后能缓慢释放而长时间保持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浓度,不仅可提高流化效果、减少坍落度损失,还可避免外加剂被骨料吸附而降低效率的问题。从外加剂效率来说,也是矿物掺和料在水泥厂掺好。
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式比较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有一下一种发展模式,即:水泥企业并购搅拌站;水泥企业放弃混合材,只生产纯硅水泥;水泥厂只生产熟料;混凝土企业做主,粉磨站搬家;搅拌站委托粉磨站来料加工。
以上五种方式都可以做,但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顾客是上帝、优质优价、产品多样化的市场规律。目前水泥企业并购搅拌站、混凝土企业做主粉磨站搬家是主要的方向。
有的水泥专家认为,索性只生产高强度的纯硅酸盐水泥(当然可以提高价格来补偿利润),让混凝土有加大掺和料掺量的强度余地,掺和料的钱就由混凝土去赚吧!有的混凝土专家也认为,在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和料比使用含混合材的水泥质量易于控制。然而,这只是短视的观点。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产品供用户选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不同需要。产品品种单一化则更会增加用户的麻烦和社会的不和谐,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对“掺和料由谁掺”的问题应当跳出各自眼前的利益来看待。一方面,从双方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能只顾眼前而堵塞各自发展的前途;另一方面,水泥和混凝土都是服务于社会的产品,掺和料究竟由谁掺的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发展的利益出发。产品的经济效益是和社会效益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效益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掺和料究竟由谁掺从根本上要服从于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
就组分复杂的现代混凝土的实际需要来说,把混凝土所需要用的胶凝材料放回到工厂去生产,在共同粉磨中做到原材料的预均化,就能够不增加现行搅拌时间而大大提高混凝土的匀质性。搅拌站总体成本不会增加,反而对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质量管理成本都会产生明显的效益。从整体来讲,不仅可以实现水泥厂和搅拌站双赢,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按照已发生的否定之否定历程的规律预测下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趋势,可见在水泥厂生产混凝土需要的胶凝材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水泥企业产业链上下延伸的目的和“陷阱”
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的目的主要是实现转型升级,拓展销售渠道。然而,当真正的收购了搅拌站,却时常出现互相抱怨,互相看不起的情况。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水泥企业不了解并购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混凝土的复杂性和风险,不了解混凝土对原材料的需要,不了解混凝土的难处,不了解混凝土用户的状况……
就因为不了解,收购之后只做了一个拼盘,忽视了生产关系的改造,使水泥和混凝土仍然还是两层皮,搅拌站“寄人篱下”。
蛋糕怎么切?
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利润如何分配。不能公正的对待,事情就做不好。收购了搅拌站,收购后技术能否创新是关键。
创新的良性循环
生产关系创新才是创新的高度,是创新最高层次。
生产关系创新的理想模式是重新洗牌
核心是把混凝土搅拌站做成水泥企业的一个车间来管理,在整体上核算投入和产出。
谁来主宰这项变革?
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加强行业协会协调自律功能,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
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明确各元素的责权利理顺内部生产关系互补优势集中为最终产品质量负责。
从水泥一混凝土-混凝土结构物,必须是一体化的连续生产,才能保证结构物这个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和耐久的。打破狭窄行业之间的樊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种生产关系的变更不只是技术问题,而且更是观念的转变。
不要简单化地看待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像人的出生一样,无论顺产还是难产,都会经历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迟早会发生;最大的困难在于人才;
现在造成这样两层皮的现状,成了夹生饭,是简单化的结果,再不改革,就会就会再走一次弯路,付出一次代价,错过一段生长的机会。
来源:中国水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