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期
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与快速发展,为降低水泥生产和以水泥为主体材料的后续工程建设成本奠定了基础,满足了市场对高标号、高质量水泥生产工程技术及水泥产品的需求,为我国大规模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为高铁等对水泥需求量大的国家重点工程做了基础铺垫,也为该项技术的出口和工程总承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挣取了大量的外汇。
在水泥工业技术进步与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千千万万的水泥工程技术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支撑着,其中涌现出一批水泥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作领域默默地奉献,为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材国际总工程师蔡玉良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被同事戏称为水泥行业中的“老中医”,华发之年仍不失创新的斗志。
老中医在给病人看病时,是先借助“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对病人的病因进行必要的前期准确诊断,再行治疗做到手到病除的。方法看似简单,其实这依靠的是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总结。在水泥行业中,也有一位被誉为水泥生产系统运行状态诊断的“老中医”,基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厚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简便的方法,有效进行了水泥生产过程中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为后续问题的有效解决奠定了基础。他就是蔡玉良。
△蔡玉良在工程现场与国外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
蔡玉良进入工厂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厂里技术人员讲述各种现象和问题,问完后便带领技术人员和他一起沿着生产线走一趟,从矿山到原、燃料,到系统,再到熟料,通过一路的“望、闻、问、切”,掌握各种问题和现象背后存在的真实原因,为制定解决方案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较奇特,虽然比不上仪器分析精确,速度却远快于实验室分析。他常说:“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手、皮肤以及现场能够获取的简单工具去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表现出的规律和现象,做到快速判断,如果等到你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慢慢分析出报告,黄花菜都凉了。你多等一天,系统就要带病多运行一天。”这种能够全面而快速准确获取信息并准确做出诊断的技巧,就是“老中医”技高一筹的原因所在。
记得有一次,国内某著名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因某基地水泥生产线热耗较高,长期找不到原因,最后邀请蔡玉良去现场帮助诊断。抵达厂区后,只见他询问了一些相关人员,到中控室看了一会儿操控画面,随后要求工人拿一把铁锹和一瓶矿泉水,和他一起直奔煤均化堆场而去。在煤堆场走了一圈,他让工人将较大煤块铲到一边,用力拍开,发现里面竟是被煤粉包裹的极粘黄泥块,同时他还发现煤炭混入了一些外来的石料,细煤也夹杂着很多细小并被煤炭染色的粘土,让人难以分辨。原来这就是造成系统煤耗居高不下的原因,大家都很惊讶于他的火眼金睛。问题的答案虽然简单,但是过程包含了他对中控参数的分析,对关键的温度、压力、原料配比和熟料成分的判断等,反映了他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蔡玉良总能用异乎寻常的方法一针见血地诊断现场的疑难杂症。有一次他去现场解决某水泥厂的熟料质量问题,结果刚进厂他却说水泥厂的收尘有问题。在见到工厂负责人后,他说:“先不谈熟料质量,我觉得你们的收尘器不正常。”一句话就把工厂技术人员都惊住了,他们表示采用的是袋收尘,目前烟囱有微量粉尘排放,可能不达标,但这是新的袋收尘器,也打过荧光粉了,并没有发现破袋问题,正纳闷着呢。蔡玉良来到中控室看了一下,然后让工人取了一点生料,只见他用手捻了一下,说道:“生料中超细粉过多,尤其5μm以下的粉料较多,可能存在双峰分布,导致预热器出口温度较高,外循环料量较大,影响了收尘效率,致使排放难以达标。”事后样品分析证实,生料粒度<5μm达到35%以上,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笔者后来请教他是怎么通过手指捻了捻就知道生料粒度分布的。他解释道,主要缘于粉料颗粒大小与手纹犁沟深度和宽度的几何尺寸相关,当粉料填充到手纹的犁沟和指面时,因粉料的粗细不同,可以在指面指纹犁沟内形成单层或多层颗粒排列形式,利用手指碾搓时,会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可借助这些感觉,对粉体物料的粗细进行初步判断和把控……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磨练,才能准确地掌握这些技能。而在蔡玉良看来,这都是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有仪器协助固然很好,但在没有仪器的时候,也要能够利用自身的技能解决问题。
△蔡玉良利用手捻的方法粗略判断煤粉水分
蔡玉良总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关键信息,帮助现场解决更多的问题,给现场工作人员带来诸多方便。某次笔者陪同他去一个水泥厂,交流时厂里的技术人员说送煤风机电流波动较大,设备有问题。会后,他到罗茨风机旁转了转,看了一会儿压力表后说:“你们的煤粉含水量较大,可能在3%以上,不信你们取点煤粉来用力握一握看看。”笔者当时就表示不解,不是应该送煤粉去实验室分析吗,拿来用手握干嘛?煤粉取来后,抓一把握紧后再松开,煤粉不松散,他说,如果煤粉的含水量很低的话,握紧时都会从指缝流出来,原来他是利用这种方法初步判断煤粉的水份。
爱业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老中医”蔡玉良用他在生产一线的无悔耕耘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
创新是蔡玉良最为强调的精神,也是他始终坚持的方向。在水泥行业奋战30多年,他获得无数的殊荣,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央企劳模、中国杰出工程师、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等等,在荣誉面前,他没有自满,也没有停滞不前,因为他始终坚信,不论对公司、对行业,还是对整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尽管创新的道路有时会非常曲折,社会环境瞬息变化,公司架构时常调整,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创新的斗志。
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创新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开拓的思路、严谨的求证。坚持不懈的思考,孜孜不倦的工作,正是这样30年如一日的坚持,蔡玉良才能一直站在行业的前端,不仅把握着公司的科研方向,而且引领着行业的发展,一言一行都在行业内受到高度的关注。20年前,当国内同行还在追求分解炉单位容积产量的时候,为适应我国多变的原、燃料市场需求,蔡玉良就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理念——大炉容、适应强的高效低阻预热预分解系统,并将之率先应用到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首条全国产化5000t/d生产线建设中。这一设计理念逐渐被市场认同,并引领了近20年预热预分解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10年前在水泥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蔡玉良在致力于水泥工程技术的革新之余,还一直坚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的研究,尽管当时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放弃,因为他坚信这是水泥工业发展的未来。10年过去了,他研发的“四分法”预处理协同处理生活垃圾技术,充分发挥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优势,被国内外专家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已被国家和公众认可,2015年国家工信部、住建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和环保部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而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目前已达几十条。
△蔡玉良在沙特SCC万吨线项目现场与业主总经理交谈
如今,在完善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同时,蔡玉良又开始致力于水泥熟料新型静态煅烧技术的研发,其方向是利用静态煅烧技术生产水泥熟料代替现有的水泥回转窑和推动式冷却机,其热耗、占地面积和投资都将有大幅缩减,如果研发成功,将是水泥熟料煅烧技术革命性的进步。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在水泥工业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探索其他类似行业的技术水平改进的空间大小,带领他的团队将水泥工程技术移植和应用到其他无机盐工业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钡盐工程、镁盐工程,既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为提升其他无机盐工业技术水平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业务的拓展,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了一些其他行业工艺链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由此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课题,这对促进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也为公司“相关多元”的经营战略创造了条件。
蔡玉良作为建材行业的工程设计大师,在水泥工程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在年轻的工程师眼中,他就是“活字典”,他的学识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无价瑰宝。他从不吝啬自己的这些知识,而是积极地将之传播出去,以期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乐于读书,甘于吃苦,敏于观察,勤于思考,苦于专研,爱于集思,善于动手,巧于移植,强于健体,勇于攀登,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敢于担责,必有大成。”这是他一直以来用来勉励年轻研究学者的。近年来,他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来整理自己过去工作中的得失、经验,在公司内部做了多次培训报告。他还应一些高校、企业集团的邀请,去给大学生、研究生、水泥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传授实践知识和经验。
蔡玉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针对年轻工程师现场锻炼较少、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每天提前早到一小时,利用清晨上班前思维最清晰、精力最好的时间给大家讲解他在现场工作的方法、经验得失等。通过他孜孜不倦的教导,年轻工程师们有了很大进步。还记得有一次,因某水泥集团的邀请,他周末去为其技术骨干做生产系统培训,他乘头天晚上的飞机深夜赶到培训地点,第二天又一连站着讲了6个小时,中间仅午饭时间休息了1个小时,当天晚上又乘飞机赶了回来。回到家后他感到胸闷气短,极为不适,但周一一大早他依旧准时出现在了办公室。看到他身体状态那么差,同事们建议他没必要这么拼,要注意身体。他却说:“人家邀请你,能多说总想多说一点,总归有些益处。”
△蔡玉良在澳大利亚APP会议上作报告
蔡玉良虽是一名纯粹的工程技术人员,但却有着极高的人文修养。闲暇时,他喜欢吟诗作词,吹奏乐器。他曾给研发团队的每个人作了一首藏头诗,活跃了部门的文化氛围。他创作的诗词已达100余首,笔者时常跟他开玩笑说可以出个诗集了,他却说只是业余爱好,怡情怡乐而已,专业了就贻笑大方了。现在,他又开始撺掇五音不全的笔者跟他学习吹口琴了。
蔡玉良曾做诗两首以“自嘲自乐”:
狂倒泥石几十年,天天寻乐在其间,别人不知乐何处?自然生趣趣更添。
拙笔虽难绘青山,寥拼几句心也甘,格律难束好情致,畅怀任游情致添。
他也曾作长诗《咏水泥》而赞自己一生不离不弃的“水泥”:
出身不凡历千秋,翻天覆地成石头。
炸碎运出深山幽,泥土废料被掺蹂。
碾压成粉尚不够,扔进熔炉烧成球。
紧接冷风来嘲羞,随拖牢房成犯囚。
原以放出获自由,哪知磨难仍在侯。
待到石膏来相凑,粉身碎骨得忍受。
掺水注石夹板扣,抱着钢筋挨棍揍。
三天两头浇个透,磨难终成硬骨头。
躺着路桥立成楼,缺少衣装也无羞。
无私奉献无报酬,铮骨披彩见温柔。
宇宙冷热全遭受,这点苦痛何用愁。
不畏人间小计偻,岩石品行永不丢。
而他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创新的持之以恒,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对生活的快乐追求,也如同其所咏赞的“水泥”一样,纵使再艰难也始终如一。
本刊特约通讯员/夏国栋 吴建军
《中国建材》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建材行业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大16开本,彩色精印,每月初出版。
订阅点击顶部标题下方“中国建材杂志”
分享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bianji@cbmm.com.cn
微信号:cbmm-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