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经济开始插上腾飞的翅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香港以及国际水泥巨头纷纷开始尝试探足中国大陆水泥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市场(产量占到全球近60%),但回顾当初进入中国大陆的港台及外资水泥企业集团,最终能够扎根下来的并不多,能够入幕前十的更是屈指可数。
2014年,台泥国际共23条熟料生产线和配置多个水泥粉磨设施,熟料产能3927万吨,水泥5083万吨,居中国水泥行业第8位。无疑,台泥是大陆水泥市场上最为成功的外来企业。
2014年,是台泥国际近年来盈利水平最高的一年
3月12日,台泥国际2014年报发布:全年收益137.53亿港元,同比增长6%;所属股东净利润20.51亿港元,同比增长22.5%;销售净利率15.04%,高于2013年2.2个百分点。在全国低迷大气氛中,2014年反而是台泥近年来盈利水平最高的一年。
台泥国际2014年共销售水泥、熟料及矿渣粉合计4500万吨,销量基本与2013年持平,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华南市场售价的提高,一是对成本控制能力的加强。从销售成本率看,2014年为69.22%,是自2009年来除去2012年这个特殊年份之外的最低水平。自2014年三季度,华南、华中、华东的暴雨,以及房地产行业前景出现变数,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所有减慢,致使水泥令水泥需求疲软,并影响售价。但生产成本也有所下降,使台泥国际在上下半年的利润率水平基本持平。
台泥在大陆水泥市场的成功,最关键在于对中国政策的适应和把握
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但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市场,太冒进了容易“踩过界”带来企业风险,太保守又容易落太远而被产业发展大潮淹没。因此企业在哪个市场落脚、怎么落脚、如何把握住脚步的快慢等等,都成为决定企业能够最后成功的关键。水泥行业和其他行业中,由于不适应中国环境,错失进入时机而徘徊在门外的,或者进入后又最终不得不再重新退出的企业案例,比比皆是。
作为一个台资企业,从与海螺合资建设粉磨站到自建粉磨站,再到建设大型熟料生产基地,台泥在中国大陆的步伐,可谓谨慎,但又不保守。前期市场定位准确,摸索、适应大陆市场特点;在理解中国经济和政策的基础上,将台泥特色和大陆环境相融合,根据中国政策变化,有张有弛地进行市场推进,在该做规模时做规模,该整合时做整合,该暂停时暂停,该重启时重启:
台泥进入时,曾对中国大陆市场进行过深入了解,“十五”期间选择华东、华南地区登陆,在华南着手大规模、重装备建设生产基地,在华东收购嘉新,“十二五”从华南向西南推进,每个阶段所选择的都是当时的成长性市场迅速推进。这是台泥对中国大陆经济高速成长的信心,同时这些区域都是强势企业海螺水泥的所在地,也足以可见台泥对自身工艺设备、物流运输、经营管理、市场运作等这些综合素质的信心。
2009年的930文件提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使原有收购计划的企业集团产生现存产能或成为“不可再生资源”,大企业集团纷纷在西南加快并购步伐、扩大并购区域,导致大企业集团间的碰撞激烈,也导致欲出售企业也待价而沽,甚至坐地起价,由此台泥谨慎调整策略,在并未出手。
随着国家出台了对大集团更有利的政策,比如更严苛的环保标准,取消32.5水泥等,特别是大陆的水泥集中度的形成比预期更快等,2014年上半年,台泥开始打破保守的收购策略,加快并购脚步,四季度先后收购了四川铁路水泥、湖南金大地。台泥披露,台泥的产能已达到7000多万吨,这意味着在未来2年还有近3000万吨的产能增长目标。
将同行“冤家”变成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台泥在在台湾经历过这种市场起伏的周期历程,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是个成熟企业,因此对市场发展节奏的意识要更加强烈,对企业集团间的关系看法也更加成熟。对他而言,水泥同行并非是“冤家”,而是“朋友”,可以成为自己企业发展的助力。
在台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每个重要时点几乎都有其他大企业参与的身影:
初进入时:借海螺水泥“下海”。1997年7月,台泥国际与安徽海螺集团签订意向书,在安徽省芜湖市合资建设朱家桥水泥粉磨站。这是台泥和海螺合作渊源的开始,也是台泥迈出的在大陆市场的第一步,从此掀开在大陆的画卷。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于2008年收购嘉新水泥。此举连累了台泥当年的财报表现,但联手之后,利用两地的航运设施,为福州台泥提供低成本的熟料渠道,甚至比直接从华南供给还要低,将华东、华南联动,盘活了整个沿海线。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于2010年在昌兴矿业联手。这是台泥里程碑式的一大战略,不但使台泥推进深耕华南,也使台泥奠定了其在西南大举发力的先导地位,从规模上说,台泥在大陆市场的水泥产能可谓实现三级跳,“五年目标”提前实现,从区域上说,从华南延伸到西南。最重要的是,将昌兴矿业的水泥队伍、人才融入台泥,对国内水泥市场更加了解、渗透。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于2013年和中建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其下属的西南水泥进行熟料业务互换。台泥与西南水泥的合作开创了大陆水泥业进行资产互换的模式,改变了中国水泥市场上实力大企业集团在同一市场碰撞的模式,合作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将国外成熟水泥市场走过的模式在中国开始推行。
当前中国水泥需求开始进入“平台期”,如何应对,对国内的众多水泥企业来说,还只是刚刚认识、探索和尝试。但可以确定地说,仅靠一家大企业的力量过于单薄,台泥的台湾经验或可借鉴。
(来源:水泥地理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