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年压轴的十二月份,向来不缺压轴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冯小刚的《芳华》、陈凯歌的《妖猫传》,前者“大情怀”后者“大商业”,都是好戏。值得探究的是,两位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彼此之间竟朝着对方当年的拿手好戏奔去。众声喧哗中,原本高冷甚至冰冷的“文物”和“艺术家”影像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清流。这便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及正在院线热映的全手绘油画动画片《至爱梵·高》。这两部真正意义的好戏,告诉我们,高冷的故事原来也可以讲得这么美与好。
冯小刚的《芳华》剧照
提起文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沉寂、高冷。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提供的数据:中国有4870座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一共401万件。在这一庞大的数目面前,平均的参观人数则显得极为冷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人人均年参观次数不足1次。也就是说,公众离文物的距离还是很遥远,大部分人对文物也有很大隔膜。《国家宝藏》首次将博物馆文物请上综艺舞台,以全国九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体量,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的文博探索之旅。
实质上,《国家宝藏》的背景是为故宫六百周年特展举办的一次“文物选拔”,对于大众而言算是一次文物科普。但看似高冷不接地气的国宝,缘何会收获如此多的拥趸?
陈凯歌的《妖猫传》海报
“澎湃新闻”归结为“综艺的外壳加纪录片的语言”。同样是在“综艺片的热度”和“纪录片的品质”之间走钢丝,《国家宝藏》保持好了平衡,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用时尚现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致力于“让国宝活起来”。尤其是以27位明星“小剧场”戏剧表演的方式娓娓讲述,生动可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自带“上热搜”体质。除了“术”上的创新,文化是这档节目的核心。以首期展示的三件故宫博物院文物为例,《千里江山图卷》将华夏山河的宏伟囊括于画卷中,以巅峰水准的艺术作品倾诉了对壮丽家国的情怀与眷恋,让观众看得心潮澎湃;石鼓承载着自先秦时期所奠定的刚健、秩序、进取的文化内涵,用最早的文字记录着我们文明的博大。明艳炫彩的各种釉彩大瓶,因为暗合了网络上对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调侃,最受热议。不过,节目里虽也表达了吐槽,但更指出其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技术的集大成,更体现了大国盛世的物质与文明自信,。
《南风窗》则认为,《国家宝藏》很好地挖掘出博物馆的意义。博物馆的意义在于“藏品”,也在于“沟通”——让公众经由它实现与文物的沟通,并经由文物,实现与历史的对话、与先人的情感交流,真切感受到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继而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自觉传承。
《至爱梵·高》是荷兰动画艺术家讲述本土大家梵·高的动画片。透过大银幕,观众看到了梵·高油画里的人物,邮差阿尔芒·鲁林、加歇医生、医生的女儿、唐吉老爹……这些挂在博物馆高墙上、为收藏家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电影里开口说话,活了过来,共同讲述了那个全球著名的“怪胎”画家的故事。作为后印象派艺术大师,梵·高的一生是个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里是艺术家宿命一般的不祥字眼: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疯子、精神疾病、怪胎、割耳、、死后成名……充满悲剧色彩的情节,让他成为了影视创作的富矿。关于梵·高,有29部故事片,78部纪录片,人们尝试了各种路径来解读这位画家的一生。
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海报
但正如《至爱梵·高》的两位导演之一的韦尔什曼所言,某种意义上,梵·高的传奇性让我们忽略了他的作品,与其说他是一个画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偶像。也许需要一部电影来让我们重新凝视梵·高的作品了。于是,一部首次尝试用梵·高自己的画作来讲述其人生的作品诞生了。据《人物》杂志的采访报道,这部电影诠释了何谓“最慢的拍电影方式”:在过去的六年里,真人演员先进入绿幕拍摄,转化成CG动画之后,再由12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在油画布上一帧一帧地把电影“画”出来,每一秒12帧,共计创作了65000幅油画。动画,处处都体现着创意以及实现创意所需的时间。电影开始的镜头,一块虚拟的油画布,主创人员的名字被写在油画上,最终画面转变为梵·高的名作《星夜》,浓烈的蓝色像漩涡一般运动,仿佛要从屏幕中涌出来。“这个镜头,每帧画面都花了6个小时作画,一共10秒钟的镜头,团队为此花了大约20周时间制作。”另一位导演科别拉说。
《国家宝藏》、《至爱梵·高》,一中一西,文化背景、表现手法虽不同,但都带着观众透过物质层面的文物与艺术,见到了创作者心中的天地与星空。
编辑:王德伟
编审:肖 燕
签发:况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