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老井】千古堰坝——黄龙堤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灵渠——又称: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

       灵渠建有南、北两渠,南渠连接珠江,北渠连接珠江,它沟通南北两大水系,在古代水运航道运输中起着功不可抹的作用。灵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严关乡仙桥村委六口岩自然村,依山傍水,位处湘桂古商道和南渠旁,因村四处有六口岩洞:鹞子岩、井眼岩、大岩口、峭岩、小岩、朝门岩,故名六口岩村。六口岩村地势平坦、山青水秀,方圆百里群山环绕,此处地名叫黄龙,在六口岩村附近建有石桥一座、溢流堰一座,名曰:黄龙桥、黄龙堤。

    黄龙桥,建于道光二十三年,黄龙桥长20米、高2米、宽1.9米,有石犁桥墩4墩,桥旁有建桥石碑一块,上有建桥文录。黄龙桥提及的人不多,故知道的人很少。

       第一次见到黄龙桥,是2017年9月2日上午,兴安县古村文化爱好者杨迪忠、唐中立、阳著文和我,去六口岩村寻古。我们跟随彭守岩老人来到黄龙桥,在黄龙桥遇见几个过桥的村民,他们说:“以前过桥,桥面铺设有木板,人们过的是木头桥面,几年前村里在桥面上铺设了水泥,就是你们今天看到现在这个桥的样子。”

       我们在黄龙桥拍照记录后,跟着彭守岩老人去看黄龙堤,一行5人沿着小道穿柳林来到黄龙堤,黄龙桥距黄龙堤大约300百多米。



    黄龙堤处于南渠两个相反的曲线吻接处,未开渠前,渠道不经另一个反弯,而是直接从这里向西,因这里坡度大,多处河水汇集而下,流浅而急,不利行船,因而筑堤把河的故道堵住,挡截河水从新开凿的渠道,翻转一个大的弯道,由北流而转东、再转西北、再转西南,汇入原渠道,新道的长度约为原道的5倍多,减缓了坡度,平稳了水流,航行的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减轻了南下北上船只在经商通航水中运输的阻力。

    黄龙堤始建于唐代,建堤后历代都有维修。宋庆历五年(1045年),当年的兴安知县秦晟《重修黄龙堤记》摩崖,刻在飞来石上,现字有缺损,此石刻上详细记载建堤所花费的钱粮数据及用工、用料等记录。

        黄龙堤旁现仍保存一块竖立在赑屃上的大青石碑,石碑名曰‘黄龙堤’,上刻‘黄龙堤’三大字,为清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解梁李天钰所建。这是李天钰当年维修重建黄龙堤时,留下极有价值的见证。整个灵渠(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的堤坝都没有碑刻标志,这是唯一的一块人工堤坝标志碑刻。

        黄龙堤石碑是灵渠水运史文化中的历史丰碑,是兴安人值得引以为豪的一块铭记灵渠史册的石碑。

    史料有记:宋 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兴安县令陶弼监修灵渠,在今严关镇六口岩村前的灵渠中筑拦河滚水堤,以堤高灵渠水位,便于船只过陡。并将此特命为“黄龙堤”,监修缮灵渠,用工一万人,用钱7.560余缗【古代一千文为一缗】。

    赑屃——形似龙头龟身。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力大善负。一般做石碑底座,所以碑常立起于背上。 

     【赑屃(bi,xi),在中国各地的宫殿、祠堂、道口、陵墓等地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建筑。】

    黄龙堤高2.63米、宽1.23米、厚23厘米,赑屃基座长1.25米、宽1.23米、高30厘米,石碑和基座高2.93米,堤碑和赑屃石托基座用整快石料打凿而成,石碑上刻字苍劲有力、大气雄浑,赑屃打凿惟妙惟肖、龟背上龟纹石刻精当,两石紧蜜相扣融合一体,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屹立不倒,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文明和辉煌。

    黄龙堤石碑高大厚重、稳固端庄,它是灵渠南渠中的一块标志性的石碑。它曾抵抗自然灾害的磨砺和洪水汹涌的冲击,至今仍屹立在河堤上,黄龙堤更像驻城保关的将军,它的雄姿让人肃然起敬。

       曾来过黄龙堤多次,每次看到黄龙堤,都被它雍容大度的气度所震撼。

       黄龙堤由大条石砌成,顶宽3.5米,内为直岸,外坡宽约4.7米~5.3米,共长87.6米,自左至右,在77.5米处,堤向下游稍转弯,顶宽缩为2.8米、坡宽约12.5米、坡度约为1:10,黄龙堤堰坝两端连筑石堤岸,下端堤长25.5米,上端堤长48.8米,低水位时,黄龙堤作为顺水堤,将水流导入下游弯曲的航道中,下游还有青石陡、小陡和大陡三座陡门在弯道中蓄水济运,高水位时,超过堤顶的余水溢出灵渠沿故道下泄,保护了下游的航道和陡门。

        黄龙堤在灵渠水上运输工程中,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它集蓄水通航、排水泻洪、保堤护陡、灌溉良田于一体。黄龙堤附近曾开凿新渠使渠水曲折迂回以降低渠道比降。

        黄龙堤是灵渠南渠古时水上运输中的第4段,从零水(清水江)汇合口起经马头山、鸾塘、车田到灵河口与大溶江汇合,全长22.80千米,沿途有多条支流汇入,水势增大、河面渐宽,水面宽15米~50米,水深0.5米~3米。黄龙堤位处赵家堰和马头山之间,黄龙堤在当年的水上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四处遗迹石料来看,黄龙堤当年的工程十分浩大,即可泄水排洪,又可在此装卸货物,它是南渠水上运输上的一道重要关口。


   灵渠自秦开凿,历代都有修建及维修。

      兴安县志记:清光绪十一年(1889年),夏,兴安暴雨,山洪暴发,灵渠铧嘴、大小天平被冲毁,32陡被冲毁22陡。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修渠,奉准。以桂林知府杨永茂、同知赵庆蕃为承修官,兴安知县王鸿浩为协修官,县丞薛克刚为监修官。于十一年11月动工,第一阶段先修复铧堤,因旧址填淤,乃下移三十丈,依制重建。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缝必胶以灰泥,外复缘以巨石。再修复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并于南渠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于光绪十二年5月完工,计用银9.400余两;第二阶段于十二年10月动工,计修了社公坝和新陡海底,凿去石门坎、倒脱靴、黑石坝三处暗礁,12月底竣工,用银800两。

    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十二点,我们握手和热心肠的彭守岩老人道别,每一次的调研,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大家用诚恳的谢意表示感谢!每一次的收获,是大家拥有而美好的收获!


     我没有亲眼见过当年古人筑坝的壮观场景和古人修坝的艰辛,但从这些遣迹和构建的建筑来看,黄龙堤的修建是十分科学合理的,它的修建无不呈现出古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彰显出当年筑坝匠人们的精湛技艺。

       我被古人的‘匠心’所折服,为这些匠师们创建的古迹感动而赞叹,更为当年修建黄龙堤工程的所有参予者及修建的广大劳动人民骄傲而自豪,黄龙堤是造福人民利万代的一项古代水上古建工程。

       壮哉:千年堰坝——黄龙堤。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