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大小和卓之乱(二)来自中亚的神秘主义教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山派的和卓们在准备进攻乌什之前,先给霍集斯送去了一封劝降信,要求霍集斯和黑山派一同对付“卡菲尔”。

 

在《和卓传》中,详细的记载了当时的场景:“(黑山派)使者们看到霍集斯伯克进入军营中,侍卫中有克塔依、卡尔玛克人,有些人乔装成了。使者们也进入军营,只见和卓包尔罕尼丁坐在正中,他的两个护卫凶神恶煞,毫无的模样。”

 

这段话也有两个称呼要简单科普一下:克塔依和卡尔玛克人。

所谓“克塔依”,其实就是“契丹”一词的另一种汉语译写,但实际上,基本上是用来指汉人。或者说,“克塔依”的字面意思是契丹人,实际意思是汉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当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曾在亚洲北部崛起,直接威胁北宋王朝的统治。我们看《杨家将》,所谓杨六郎、杨宗保以及十二个寡妇组成的杨门女将寡妇团等等,所抵抗的对象就是辽国的契丹人。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所处的时代,也是这个时代。

然而到了南宋,我们发现,宋朝军队抵抗的对手变了,和岳飞对砍的,成了金兀术这样的金国女真人,那么此时辽国去哪了呢?

被金国的女真人给灭了。而女真人,就是后来满清的祖先。

 

辽国被后起的金国灭国后,辽国还保留了一个种子,就是当时的皇族耶律大石。耶律大石见复国无望,因此率领手下就跑到了新疆建国,准备养精蓄锐,卧薪尝胆后反攻复国。而耶律大石所建的国,,鼎盛时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了中亚的很多地区。

当然,我们知道,耶律大石和他的西辽最终也没有打回老家去,因为接下来金国也被灭了,,这就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别说金国了,人家一路都砍到欧洲去了。因此西辽也在这一波席卷半个地球的铁骑中彻底消失了。

 

但西辽虽然被灭,可是西辽的契丹人怎么说也曾经称霸了整个中亚地区八十多年,因此给新疆以及中亚、西亚诸多部族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西辽当时已经高度汉化,因此对中亚、西亚的这些部族来说,西辽的契丹人就是汉人,因此“契丹”,或者说“克塔依”就成了汉人。

而将汉人称为“克塔依”或者“黑达依”,事实上一直保留到了现在,比如在俄语中,对中国人的称呼还是“克塔依”。只不过在民国以后,这个词有了歧视的意思,国内禁用。。所以今天维吾尔语中对汉人的正式称呼,就是“汉族人”。

那么“卡尔玛克”又是什么人呢?

卡尔玛克实际上更多的时候被译写为“卡尔梅克”,就是指准噶尔蒙古人。直到今天,俄国境内还有一个由准噶尔蒙古人为主的“卡尔梅克共和国”。这些卡尔梅克人,就是当年准噶尔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东归时没来得及一同逃回来的人。因此卡尔梅克的意思就是“分离出来”的意思,据俄国人考证,这个称呼出自鞑靼语,而鞑靼人,今天在国内被称为族。

通过《和卓传》送信的描述,我们就能大致了解一些史料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宗教的氛围很浓,往往整个史料的指导思想就是宗教的,而且越是在宗教方面狂热,就越会对非有天然的贬低和敌意。比如上文引用的那一段中,说波罗尼都身边的两个护卫“凶神恶煞”,凶神恶煞就凶神恶煞吧,还要加一句“毫无的模样”就是这一心理的典型反映。事实上只要是敌我双方对垒,任何一方所显露的都是“凶神恶煞”,谁也不会和蔼可亲。

 

那么当时霍集斯看完黑山派送来的劝降信后是什么态度呢?

霍集斯是什么都没说,而是直接便将信递给了一旁的波罗尼都。

因为当时在场的,除了霍集斯和波罗尼都之外,还有霍集斯一方大大小小的伯克们,因此《和卓传》上说:“大家都知道了信的内容,他们嘲笑使者。”

显然,这样的场景意料之中的。

对霍集斯一方来说,他们的白山派身份就决定了不可能信任黑山派的任何许诺,更何况,现在自己这边还有正牌的白山派和卓波罗尼都和来自满清的支持,因此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宗教实力方面,都不处于任何劣势。

恰恰相反,如果霍集斯一方信了黑山派和卓们的许诺,基本上就等于死无葬身之地——这一点完全不是夸张,历史上黑山白山两派那可是互相积攒了血海深仇的。更何况霍集斯与黑山派和卓领袖海则莱提·玉素甫这么多年来完全是水火不容,在准噶人面前,互相提防、算计了多少年。

 

因此看完信后,霍集斯和波罗尼都这边对这封劝降信是嗤之以鼻,而且向黑山派的使者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黑山派的和卓们简直不知天高地厚,达瓦齐牛吧?现在都被灭了,你们黑山派,识相的就赶紧投降请罪;二是要黑山派认清形势,无论是伊犁还是阿克苏,现在都是满清和准噶尔的大军严阵以待,随时都能大军压境,到时候我们就是想帮你们也爱莫能助。

《和卓传》还特意记载霍集斯一方对黑山派的使者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现在最好让那些和卓放弃伊斯兰,像我们一样成为卡菲尔”。同时记载波罗尼都、霍集斯等人在给使者说完话后“以克塔依的方式进行了发誓。”

 

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看这句话呢?可以说,无论是霍集斯或者波罗尼都,都完全不可能说这样一句话。

霍集斯的哥哥阿卜都瓦哈普之所以请求清军统帅班第派个白山派和卓过来,就是为了在宗教上名正言顺。至于波罗尼都,他自己的身份就是和卓啊,他的地位和号召力无一例外都来自于他的宗教身份,怎么可能说放弃伊斯兰成为卡菲尔呢?

很明显,《和卓传》的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强调波罗尼都等人背弃伊斯兰,不过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对波罗尼都阵营的人进行“抹黑”,以否定白山派的正统性。这是因为《和卓传》的作者是黑山派,所以《和卓传》里只要是提到霍集斯和波罗尼都的阵营,隔上三五句就能跳出几句来对白山派的攻击。

按理说你黑山白山两派同源,黑山派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诋毁白山派呢?两派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恩怨和解不开的情结呢?这就要从两派的始祖马哈图木·阿杂木说起了。

 

马哈图木·阿杂木是新疆和卓家族的第一人,据说出生于1461年,属于明朝的中前期,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时代,这个朱祁镇就是土木之变被蒙古人俘虏,后来又放回的那个皇帝。

马哈图木·阿杂木其实只是他的一个外号,或者说尊称,意思是“大师”,在他来新疆的之前,他本身就已经是中亚地区很有名的一个宗教领袖,所谓纳克什班迪教团的第五任教主。

那么纳克什班迪教团又是什么呢?

纳克什班迪教团是伊斯兰教中苏菲派的著名教团之一。那么什么又是苏菲派呢?

我们知道,伊斯兰教最为主要的是两大教派,和什叶派,今天我们看新闻,中东地区的经常因为派别不同而互相制裁甚至对砍,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两派在互怼。

这两派最主要的差别,或者说最初的分歧其实是因为的继承人应该谁来当的问题。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生了三个都未成年(还有一个继子)——阿拉伯世界,或者说伊斯兰世界便进入四大时期,也就是大家推选了四任接班人。大家推选的前三任分别是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但是对于这三任一直有人不服,认为都应该由阿里和阿里与的女儿所生的后裔来继承,因为阿里一方面是的堂弟兼女婿,一方面追随最早,传教有功。所以这些拥护阿里的人认为前三任都是篡权者而不予承认,因此历史上什叶派和多次互相砍杀,一直积怨积到了现在。

 

虽然和什叶派在基本教义上没有多大差别,但因政见不合而分庭抗礼,还是导致了两派的经典从《》后,就开始有了差别。除了都公认《》外,仅次于《》地位典籍的是六大圣训,而什叶派则是四圣书,也就是什叶派自己的四大圣训。另外什叶派还有自己独有的宗教学者等级制度,分为霍贾特伊斯兰、阿亚图拉、大阿亚图拉三级。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伊朗曾经的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就是大阿亚图拉。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苏菲派又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和、,,,都有苏菲,苏菲派的主要内容,就是修行。

早期的苏菲派主要提倡苦修、禁欲等,就是一种苦行僧,随后发展为冥想和各种神秘主义。比如预知未来啊,发功治病起死回生啊,变出无穷无尽的食物啊,上刀山下火海口吞玻璃碴子啊之类等等。如果打个比喻,说他们有点像汉文化中的气功大师、特异功能大师之类,可能很多人就好理解了,而且苏菲派主要用诗歌来表达思想,这一点在汉文化中应该也不陌生,颇为类似于汉文化中的说快板、唱莲花落。

后来苏菲派逐渐被伊斯兰正统的教义所接受,教义也不断演化,形成多个教团。教团都是以一个教主,也就是导师为主,带一帮学生学习、传播教义。

 

那么纳克什班迪教团,就是在中亚的一个著名的苏菲主义教团,大本营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纳克什班迪教团的名字就来自于其第一任教主的绰号,

那么纳克什班迪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呢?据说原意是装饰画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将“装饰画”用作一个教团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这个教团的在祈祷的时候,手在胸前比划,跟绘画一样;另一种说法是他们喜爱在清真寺的建筑上绘写美术字进行装饰。当然也有更玄乎的说法,比如说他们是“卓越无比的神学图画”之类等等。

纳克什班迪教团第一任教主巴哈乌丁·纳克什班迪的主要思想是不主张隐居、禁欲和苦修,而是积极入世,主张今生的修炼。

 

纳克什班迪教团后来传入新疆,演变为依禅派。而所谓伊禅,就是对教主的称呼。这个词的本意是波斯语“他们”的意思,后来就演变为对教主的尊称。至于为什么“他们”这样一个词会演变成一种尊称,有研究认为,最初是因为波斯人为了表示对教主、导师的尊重而避讳,使用的一种代称。

其实在汉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有那么一两代人,往往会将某位称为:“他老人家”,就是一个道理。

后来在新疆的除了塔吉克人之外,都是突厥语系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将其正式当做一种尊称了。

纳克什班迪教团不仅是维吾尔人依禅派的源头,也是今天中国回民伊斯兰四大门宦中虎非耶和哲合忍耶的直接源头。因此也有学者建议,虎非耶和哲合忍耶应该直接合并,统一就叫纳克什班迪耶(或写为:纳格什班迪耶、奈格什班顶耶)。

四大门宦对新疆的汉人来说,大都不熟悉,虎非耶、哲合忍耶对新疆的汉人来说更是一团雾水,但是如果你给一个新疆的汉人或者其他非说回族人中的大坊、小坊,那么大多数新疆人立刻就明白了。所谓大坊,主要是四大门宦中的虎非耶,小坊则是哲合忍耶——历史上两派有点类似于黑山派和白山派,也是往往互相争斗到你死我活的境地。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完全可以说,苏菲派中的纳克什班迪教团,对中国的伊斯兰教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纳克什班迪教团传到第五代教主的时候,便传到了马哈图木·阿杂木身上,

马哈图木·阿杂木自称是阿拉伯人,祖上在阿拉伯的麦迪那,是的女儿的后裔,因而是正宗的“圣裔”。是他的曾祖父后来移居到了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

马哈图木·阿杂木年轻时便在塔什干的一个宗教学校学习,还未毕业,就加入了纳克什班迪教团,拜教主,也是中亚地区一个著名的大神学家为徒,成为其得意门生,等老教主去世,马哈图木·阿杂木便接班成为了纳克什班迪教团的第五任教主,据说马哈图木·阿杂木曾来过新疆,在喀什噶尔短暂的呆过一段时间,主要是以他“圣裔”的身份调解乌兹别克人与喀什噶尔人的矛盾。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马哈图木·阿杂木还娶了一个南疆本地王室的女子,叫比比察·喀什噶里,这个比比察·喀什噶里为马哈图木·阿杂木生了一个儿子叫依斯哈克,这也是马哈图木·阿杂木最小的一个儿子。

关于马哈图木·阿杂木的儿子到底有多少个,一直也有多种说法,有4个、7个、13个几种说法。我们只需要知道老大依善卡兰和老小依斯哈克就行了。

 

马哈图木·阿杂木虽然在生前对他所有的儿子都有所安排,但是他一去世,诸子之间就开始爆发矛盾,主要就是老大依善卡兰和老小依斯哈克争夺教主。当然依善卡兰是长子,继承教主之位顺理成章,而依斯哈克这边为此是恨之入骨。

在《大和卓传》中,就记载了依斯哈克有一次宴请依善卡兰,暗中在饭菜中投毒,意图毒死依善卡兰,但估计依善卡兰早有戒心,发觉不对,立即离席,逃过一劫。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斯哈克自然混的就很不顺利。他在中亚地区折腾了一段时间,不仅没什么进展,而且到处受到排斥,被斥为。于是依斯哈克就跑到了自己母亲的家乡,新疆的南疆。

 

那么在依斯哈克所代表的纳克什班迪教团进入新疆以前,南疆也已经有教主了,这就是和卓额西丁家族。额西丁,也译为额尔什丁,该家族自称也是的后裔,所以也叫和卓额西丁家族,早在元朝的时候就进入了新疆。在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当时额西丁和他的爸爸扎马鲁丁就在新疆传教,一次在阿克苏遇到了一个东察合台汗国的蒙古王子在打猎,当时这位王子下令所有人都必须参加他的狩猎,不得违命。但扎马鲁丁不知道啊,路过这的时候就被王子的手下给抓了起来,逮到了了王子的面前,王子嘛,当然脾气都很大,就怒问扎马鲁丁为什么不遵守他的命令?

扎马鲁丁说:我是从别的地方来路过的,不知道你在狩猎,更不知道你的命令啊。

当时这个蒙古王子正在用猪肉喂自己的猎狗,于是接着就对扎马鲁丁说:是你比我的狗强呢?还是我的狗比你强?

扎马鲁丁不亢不卑,说:如果我信仰真主,就比狗强,如果我不信仰真主,就不如狗。

蒙古王子听了扎马鲁丁这个回答,觉得对面这人有点意思,于是转身离开,叫他的手下用马带扎马鲁丁来见他。但问题是,这位手下的马鞍子上沾着刚才喂狗时的猪血,扎马鲁丁一看,不上马,表示自己走路就行了。这位王子的手下说你特么废什么话?王子说让你骑马过去你就得骑马。

扎马鲁丁没办法,只好在猪血上铺了一块手绢,这才上了马,而王子的手下直接将扎马鲁丁带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王子见扎马鲁丁来了,便问他:一个人究竟要怎样才能比狗强呢?

扎马鲁丁一看机会来了,张口就说:信仰啊。然后逮住机会就开始给这位王子传教,直到把这位王子说的痛哭流涕。然后王子说:这样,如果我能登上汗位,我就皈依伊斯兰教。


但后来扎马鲁丁病逝,没等到这位王子登上汗位。但是扎马鲁丁对这件事儿是念念不忘,临终前就对他的儿子额西丁说,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位王子皈依伊斯兰教。

而这位王子没过多久还真的登上汗位了。额西丁一看,那还等啥?赶紧就跑到了当时汗王的所在地,今天的伊犁,去找这位汗王。但问题是,人家现在是汗王,额西丁根本就见不到啊。

不过额西丁有办法,是每天早晨跑到汗王的大帐附近高声做礼拜。也好在蒙古人都是住在帐篷里,这要是搁在明朝皇帝,你在紫禁城外面喊破喉咙也没用啊。

那么额西丁一连在汗王的帐篷外面高喊了好几天,终于把这位汗王吵的扛不住了,这大清早的,还让不让人睡个懒觉了?于是就派手下把这个喊叫的人抓来。

《赖世德史》(又译为《拉失德史》)记载:当时汗王的手下是一把就揪住了额西丁的衣领,连拖带拽的就给揪到了汗王跟前。

汗王说:你是什么人?每天早上吵的我不让睡觉你是活得不耐烦了还是咋地?

额西丁说:从前您曾向一个人承诺过,登上了汗位就成为一个,而我,就是那个人的儿子。

汗王一听,说:哦,这事儿啊,我还真一直没忘,自从我登上汗位,就一直在等你父亲来,兑现承诺。那什么,你父亲呢?

额西丁说:我父亲已经去世了,现在把兑现承诺这个光荣任务交给我了。

汗王说:好,那就啥也憋说了。你就告诉我该咋整吧?

这样,这位汗王便于当天皈依了伊斯兰教。而这位汗王不仅自己皈依,还强制所有的王公贵族一律皈依伊斯兰,具体做法雷厉风行,或者说是简单粗暴,把所有王公贵族一个个的拉进来问:说,伊斯兰教,你信不信?

不信?那就拉出去砍了。

这位汗王,就是成吉思汗的七世孙,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大名鼎鼎的秃黑鲁·帖木尔。正是在他和他的儿子、孙子祖孙三代的“圣战”下,南疆全境伊斯兰化。他的小儿子黑的儿火者,最终灭了高昌佛国,使今天的吐鲁番地区伊斯兰化。今天,秃黑鲁·帖木儿的陵墓在伊犁的霍城,而黑的儿火者的陵墓在吐鲁番。

到了秃黑鲁·帖木儿孙子马黑麻(又译为),则对不信仰伊斯兰的人进行强制手段信教。《赖世德史》记载,他的做法是把钉子钉到你的脑袋里:“众所周知,为使蒙兀儿人(即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他采取了多么严酷的手段,例如,一个蒙兀儿人如果不带头巾,就要用钉马掌的钉子钉入他的头颅。像这一类的处分办法,可谓司空见惯。”

 

因此,从秃黑鲁·帖木儿开始,额西丁便成为了整个南疆的教主,额西丁家族完全是以国师的身份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依斯哈克的出现。

 

那么,依斯哈克能否在南疆立稳脚跟?在南疆拥有无上地位的“国师”额西丁家族又能否退让?在南疆已经有了和卓的情况下,当时叶尔羌汗国是否会欢迎依斯哈克到来呢?

 

故事讲到这里,让我们稍微停顿一下。先了解了解伊斯兰教、什叶派以及苏菲派的历史脉络,从而更好的理解黑山派、白山派的渊源。

敬请留意《大小和卓(番外篇)从四大到伊斯兰的分裂》




律师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一刀西域图志」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均受《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转载、摘录和编辑,不得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果用于非商业用途,应明确标明来源和作者;如果用于商业目的,那么应提前征得作者的书面同意。

凡侵犯本公众号版权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本律师受权利人委托,特此郑重声明!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  陈栋律师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