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漯河这条街住着不少“老漯河”,透着一股子“漯河味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漯河名城网由漯河日报社主办,互联网第三类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证号:01201505002),是漯河市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闻门户网站。



漯河有一条街不太宽,也不太长,但它却刻满岁月沧桑,是源汇寨四条街之一,记录着“水旱码头”过往的繁荣,回荡着嘹亮的船工号子,记录着老漯河的日常风俗生活画卷。这里住着不少“老漯河”,没事时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再看看雕梁画栋的三晋乡祠,一段历史,仿佛触之有温。这条街就是西大街。



曾是源汇寨四条街之一


走在西大街,人文气息浓厚。街道两侧用深沉的红色粉刷,张贴着有关漯河历史故事的宣传板块,彰显过往岁月的沧桑厚重。


在西大街,很多“老漯河”仍在这里居住。今年80岁的万文学老人从小就生活在西大街,他向记者描述起自己记忆中的西大街,“我是老漯河人。西大街过去是源汇寨里四条街之一,以前是一条土路。我小时候,源汇寨归郾城县(现郾城区)管辖。记得国共战争时期,我家邻居被炮弹轰了,房子上炸出个大窟窿。当时,我和家人都吓坏了。”


据《寨内村志》记载,源汇寨设有南门、东南门、东门、东北门、大北门、小北门、小西门七个门。而西大街临小西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城区扩建,西大街也不再是原来的景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万文学说。



三晋乡祠见证昔日繁华


这条路不是很长,却有两所学校:源汇区泰山中路小学和漯河市第二中学。

走进位于西大街西段的漯河市第二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带着岁月的沧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这座亭子就是三晋乡祠的拜殿,建于清乾隆年间。



拜殿檐角高耸,顶部为木质结构,上面的图案颜色依然鲜艳,拜殿前后有八根红柱,雕梁画栋,无论是结构还是装饰都十分考究。


据拜殿旁边的版面介绍,三晋乡祠由晋商修建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78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漯河曾是“江南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水旱码头”,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三晋乡祠就是在漯河经商的晋商所建,凝聚着河上街船运商贸文化的历史。它是目前漯河市区保留下来的唯一的古建筑。



“当时,漯河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商贾云集。山西商人在今西大街建立了山西会馆,即三晋乡祠,繁盛一时。”万文学告诉记者,后来,漯河的水运功能逐渐减弱,随着山西商人的撤离,三晋乡祠逐渐沉寂,后被改建为学校。


三晋乡祠还是一段难忘历史的见证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漯河成为中国战区15个受降点之一,而受降具体地点就在三晋乡祠。而今,这里成为我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只要提起三晋乡祠,附近居民都充满自豪感。居民们对现在的生活环境也感到很满意。“西大街是一条老街道。你看看,现在它改造得多好,路面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人。晚上想出门遛遛弯,就去河堤公园里,风景非常好。住在这里,我们心里挺美的。”70岁的居民闪兆国告诉记者。


记者在西大街还采访了几位老人。67岁的毛胜军说:“这条街墙壁上展示着漯河的老照片,走到这里就忍不住多看上几眼,那些往日场景都藏在我们记忆深处。”



历史足音在老街道上回响


“从西大街走到河堤,不仅能感受到居民们有温度的生活气息,更能从墙壁板块上知道这条街和‘水旱码头’的历史变迁。”在河堤散步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这里住着不少“老漯河”,没事时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再看看雕梁画栋的三晋乡祠,一段历史,仿佛触之有温。


走在如今的西大街,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街道两旁屋宇错落,家家户户飘散着俗世的辛香。居民们在这里延续着安静恬淡的日常生活,附近的河堤景美如画。虽然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可老街巷的印痕依旧保留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保留在墙上的老照片里,保留在三晋乡祠斑驳陆离的雕花彩绘里,以历史的韵味与悠远之美,独淳一方。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艳敏


>>>>大家都在看

注意!漯河这26个人是老赖!照片、地址通通被曝光

漯河这哥们做了好事儿不留名,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他是谁!

漯颍、舞快速通道、生态水系......未来几年漯河将大变样!

乖乖嘞!我这车刚停好,“咚”一酒瓶从楼上砸下来了!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