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九思在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人文讲座中插话讲演
明朝高士朱升曾应朱元璋垂询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方策,,将之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作为冷战时期中国的国策,而朱九思办华工,首先就是“高筑墙,广积才,多栽树”。“高筑墙”是守护校园,并且是筑很厚很高的混凝土墙,这既使华工校园环境相对安全,也为华工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广积才”是在全国延聘教师,特别是引进有“问题”但学有专长的人才。这是朱九思办华工最具胆识而又最为成功的人才措施。“多栽树”则主要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给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栽树还具有象征意义,因为栽树与育人、树木与树人是相通的。今日华工有“森林大学”之誉,朱九思功不可没!
1953年华中工学院建校时的条件非常恶劣,选址——武昌喻家山原是一片荒芜人烟、寸草不生的山地。虽然当时的工人们干劲很足,但还是有一部分学者忍受不了这里的环境而离开了。但李柱(教授)和绝大多数同事们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创业。在这种背景下,朱九思校长大力号召全校师生种树,不久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师生种树的身影,到处都是师生们劳动的号子和欢笑声。五十多年后,当年的幼苗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满校的大树便成了华中大一道独特的风景,颇为中外学者、友人称颂,“森林大学”的美誉便由此诞生。而在建造森林学校过程中,朱老先生还定下每砍一棵树都要校长亲自签字的规矩。
华中工学院建校初期并没有什么名气,跟当时的许多工学院也无法相比。但是30年来,朱九思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发挥自己的全部聪明和才智,殚精竭虑,不断进取,带领华工党委和行政一班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奠定了华中工学院实力的基础,实现了华中工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使新中国在院系调整背景下创办的这所工科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理工文管(现在还有医)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1979年,朱九思出访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那时候的华工,与西方国家的大学没有任何联系,走出国门,简直是“举目无亲”,一个海外校友都没有。两个半月的出访,朱九思受到了两大启发:一是发达国家的大学,都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甚至以科研带动教学。还有一个,即所有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因此回国后,在理工科之外,他又先后设立了文科和管理学科,在任期内实现了从工科大学向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的转型。由于当时华工没有文科的底子,因此遭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反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朱九思迂回前进,广蓄人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成立了哲学研究所、中国语言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仍力主将华科从单一工科院校转为向综合性研究大学发展。从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看,他的很多观念是超前的。
九思校长曾提出“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办学思路,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十分大胆的。之后,他又狠抓师资培养、狠抓科研、学风建设,大力创办新专业、号召“著书立说”,创办学生“第二课堂”以及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等,大大改善了学校的面貌,提高了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文化战线成了这次灾难的重灾区。许多优秀的教师被打成右派,并下放到农村劳改。但是,,对“左”的错误,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这十年,原华中工学院完成的属于填补我国空白的重大科研项目有25项。特别是我们的老校长朱九思,,不止是独具慧眼地“广积人”,在那知识分子“臭老九”、人才如弃履的“左”祸年代,独具慧眼,排除阻力,从全国各地调进了600多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尤其是尊重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他对于华工的教师
1984年12月,正在华工蒸蒸日上之际,华中工学院领导班子换届,68岁的朱九思不无遗憾地离开了党委书记和院长一身二任的领导岗位。他在华工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1年,带领华工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依靠华工教职员工,使新中国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创办的这所大学取得辉煌。他是华中工学院的骄傲和光荣,华中工学院也是他的丰碑!但是,朱九思却离任不离休,在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即今教育科学研究院担任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为华中工学院和改名后的华中理工大学、合校后的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的高等教育贡献自己的热情执著和聪明才智。朱九思用自己的成就表明,他是当代中国富有远见的传奇教育家!
朱九思奠定了华中工学院,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的坚实基础。朱老先生值得每个华科人铭记!永远的老校长,一路走好!
部分内容摘自:《朱九思评传》、华中大在线、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