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3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2项的81.0%。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31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50项的64%。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8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98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141项的76.6%。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59项(一等奖1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55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41.8%。
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4项成果、作为参与单位完成的3项成果获得表彰,其中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
,浙江大学教授郑树森、徐世烺、黄河、何勇作为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代表获奖团队领奖。
郑树森、,围绕我国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的重大理论和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经过协同攻关,率领团队在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包含肝癌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创建活体肝移植技术新体系和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预警及防治创新体系,首先提出并使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拉米夫定预防乙肝复发新策略,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个体化治疗新理论、新方案和新技术,率先全面揭示终末期肝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极大丰富了终末期肝病的发病机制理论创新,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位居国际领先行列,提升了我国终末期肝病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徐世烺课题组经过30多年的研究,在国际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双K断裂理论”为核心的断裂力学理论,形成了从基本准则、理论框架到国际标准以及方法学的系统工具和方法,并为制备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
截止目前,双K断裂理论在乌江东风拱坝、长江三峡二期三期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施效果。相关理论工具和方法对提升混凝土性能、促进和提高我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黄河教授在2003年“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基础上,带领团队继续深耕,围绕移植后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干细胞供者来源匮乏这三个关键问题,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科学研究。创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通过更加大刀阔斧的“探雷”、“排雷”,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临床实践中,成果已经在国内40余家三甲医院等推广应用。移植后100天早期死亡率由20%下降至9.6%,移植费用降低25%。
何勇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数字化农业和农业物联网的研究。自2004年起,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过近十年攻关,建立了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系统,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系列装备,攻克了农田信息快速感知、稳定传输和精准管控三大关键技术难题。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20项,软著16项,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5篇,出版著作教材9部。开发的系统及设备已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1998年以来,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5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自然科学奖12项、技术发明奖15项、科技进步奖57项,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
本文转自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