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乐器之一,起源于距今7000年一种名为“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一个音孔逐渐发展到六个音孔的过程,而唐代邢窑制造的埙多是三孔、四孔。
唐代邢窑有大量的带有胡人元素的埙,其中既有青褐釉人面埙,又有胡人埙的模印。这与唐代胡风盛行,胡乐、胡舞、胡人乐器在中原流行有着极大的关系,埙作为传统的乐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同时邢窑地处北方,在地理位置上离与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较近,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胡汉之间在民间生活各方面的交流融合。在历史上,邢窑所处的邢台地区是北朝东魏、北齐统治的中心之地,,也使得这一地区的胡风弥漫有着历史传统。
邢窑青釉胡人埙
同时邢窑还生产有大量吉祥纹样造型的埙,从而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以本次展览中的青釉猴面埙为代表的动物形陶埙为例,“猴”与“候”同音,而候是一种古代贵族爵位,官场中人希望步步高升,于是“封候”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含义。这也反映了盛唐社会人们的审美和文化心理。
邢窑青釉猴面埙
埙在古时备受推崇,不仅是与其在八音中独占土音的地位有关,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兄弟和睦友爱的“伯埙仲篪”典故有关。“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出自《诗经》,伯、仲原指兄弟排行的次第,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想了解更多《发现邢窑——邢窑陶瓷特展》的精彩内容吗,欢迎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并领取《南越王》小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