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纪检人·镜头】寻访“文化之乡”——丁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据记载,咸丰县的丁寨乡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此地不仅风景绝美,流传有著名的“曲江柳色”、 “竹岭笼烟”、 “狮岩雄踞”等“外八景”,更有历史久远、底蕴丰厚的文峰塔、忠孝节义祠、美善堂等“内八景”。丁寨不仅地灵,因丁寨人注重耕读并重,更是人才杰出,有书香门第的美誉…

     9月13日,天清气朗,带着向往之情,我到达丁寨,实地感受其美景、其人文。却不曾想到,此次寻访丁寨之旅,竟是如此震撼,而又遗憾…



01

革命遗址——第69后方医院



在唐家沟村街边的一片建筑废墟之中,立着一块石碑,是咸丰县老促会、,,下有介绍:“1940年5月,。该院属团级建制,另设病区两个,总部操场占地10余亩。一区驻谢家院子,二区驻唐家院子。当时,69后方医院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共300余人,在此治疗的伤员多达数百人,,其中来得最多的一次就有80余人。”


唐家院子


询问周边住户,我们找到了当时二区所驻的唐家院子。院子里住着唐老先生,他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准许随便拍摄。


唐老先生



“这屋檐下还有当时写的红字:。原本堂屋的板壁上也有,但现在已不在了。” 唐老先生介绍着院子里的情况,还给我们讲述69后方医院的历史: “当年日本打到了野三关,因丁寨山大人稀,所以把伤兵转到了丁寨。他们在这里待了两年多的时间。你们不知道啊,现在在这院子的后山还有对面的山上,埋了好多的伤兵啊。他们一人一块墓碑,上面就只写着他们的名字、哪里人士、死亡时间…”



秋季午时的阳光暖烘烘地照着唐家院子,院内石头上的簸萁内晒着红红的辣椒,屋檐下还堆着刚丰收的包谷棒子,院外斑驳的树影投映在墙上,路旁沉甸甸的金黄稻穗已压弯了腰,小河波光粼粼默默流淌…一切祥和而静谧。70余年转眼而过,这个抗日英雄们曾待过的地方,不知如今的景色与当时相比改变了多少。69后方医院的历史尚存遗迹,69后方医院的故事仍在流传。


02

丁寨人的风雨凉桥



从唐家院子走出,沿着小河下游,我们到了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字路风雨凉桥。


十字路风雨凉桥全貌


潺潺碧水之上,横跨这座纯木结构楼阁式桥梁,当地人称“土家风雨凉桥”。据记载,它建于民国5年(1916年),由当地前清朝议大夫秦朝昌捐资修建。现保存完好,桥长44.60米,每孔净跨10米,宽4.5米,通高8.78米,亭阁式5支点、3石柱建筑。桥廊12间(另说13间),两侧条木为凳。廊中顶突出一亭,檐角高翘,玲珑有致。青石砌成的3座菱形桥墩,至今坚固牢实,完好无损。桥身除部分柱、枋、梁朽坏,桥面木板更新外,全桥风貌岸然。



栏杆坐凳


凉桥上亭廊相连,瓦檐重重,置有栏杆坐凳。在百年风吹、百年日晒、百年雨打中,供人遮风避雨、歇息乘凉。


03

不复存在的“内八景”


据记载,丁寨的“内八景”为文峰塔、忠孝节义祠、奎文阁、美善堂、曲江楼、麻杨桥、万寿宫、禹王宫。如今,许多年轻的丁寨人已不知“内八景”为何物,只有些许老人们曾见过它们的风采。


一路走,一路问。每问到一处,得到的答案不是“不知道”就是“已经拆掉”时,心中的激动便降了一分。就算部分建筑已损毁,好歹会留下些许遗迹,不甘心的我们还是到它们曾经存在过的地方确认一眼。


经人指路,我们得知丁寨有一条老街,大约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奎文阁就曾建在街的东头,上书“古西北江”四个大字。后来,被贡生刘忍斋改为“曲江村”,并用陶瓷碗片将三字镶嵌于奎文阁上。如今,奎文阁、美善堂、曲江楼、万寿宫、禹王宫等皆已完全不见踪影,当时所在之处,早已修建了新的民房。


忠孝节义祠现貌


当天下午,我们就只见到一栋两层木瓦房的忠孝节义祠,仍存在丁寨的老街之上,但也已被拆掉大半。所幸未曾拆完,还剩一点旧时的模样,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杂货铺。


文峰塔巷


老街有一条巷子,叫“文峰塔巷”,文峰塔曾建于此处。


文峰塔也称“文风塔”、“文笔塔”、“风水塔”等,不知建于何时,当时矗立在曲江街头一块稻田之中,仅有一条狭窄的田埂通向塔。“至近代建筑物,如文峰塔,卓然如笔,亦很可观。”民国时期,在丁寨小学任教的魏廷焕老先生所编写的《乡土教材》(民国三十二年编)中关于建筑物部分中曾这样提到文峰塔。


杨名贵水彩写生画上的文峰塔

(图片来自恩施新闻网)


“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修建文峰塔,或许寄寓着丁寨文风的兴盛。据《咸丰县丁寨区教育志》(1986年编)的封面及曾于上世纪50年代在丁寨中学任教的画家杨名贵的水彩写生画上,大约有文峰塔的基本印象:高6层,有一个基座,有4层塔,身呈六角形,每层均飞檐翘角,顶部则是4个串在一起的如算盘珠子一般的装饰,珠子上方还有一根“坚针”直刺青天,如一宝葫芦直指苍穹…



时过境迁,文峰塔所在之处现已修建起一栋三层小楼房。



“这里还有一块残碑,是我建房时挖出来的,一直放在对面的屋檐下。”房屋的主人将扑在地板上的石碑立了起来,碑上不知糊了什么黑黑的东西,看不清字迹。将部分污垢洗刷之后,碑上的楷体黑色字便显露了出来,但石碑残缺,难读全文。当初的文峰塔,或许仅剩这一块残碑了。


爬爬桥


至于“八景”中的麻杨桥,也已不再,在它的下游,修建了一座新的石桥,当地人称“爬爬桥”。问询过程中,部分年轻的村民还以为这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麻杨桥。直到我们拍照取景准备离开之时,一位路过的老年人才告知我们此桥非彼桥。


寻访“内八景”之旅,是怀着激动向往的心情而去,最终满带遗憾之情而归。著名的“内八景”终究已不复存在。


04

文化摇篮——培英书院


就在“爬爬桥”的对面,有一所曾与文峰塔遥相呼应的培英书院。培英书院是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乡内士绅捐资修造,在《丁氏家谱·丁秀鉴传略》中记载:“初建共二十四家,每户出谷八担,秀鉴公时家境窘迫,与金访公商量连种谷亦足八担。”为了建培英书院,部分村民连种谷都捐出,可见当时办学之难,亦可见当时丁寨人办学的决心。


秦国镛纪念碑


秦国镛简介


书院办成后,远近乡民皆可就近入学,培英书院由此成为了丁寨文化的摇篮,丁寨文风也日渐兴盛,境内群儒荟萃,孕育了大批的文人义士、举人、贡生,秀才比比皆是,造就了中华航空第一人——秦国镛,中华蓝天第一神鹰——秦家柱,湖北四大名医之一——秦子文,回乡办学的丁寨小学校长——秦渤峰等为全国、全省、全县做出不朽贡献的丁寨人。


丁寨乡中小学


      如今,培英书院演变为咸丰县丁寨乡中小学,它仍就座落于柳树成荫的曲江河畔,为丁寨培育着子弟、延续着文化。





“在丁寨中学任教时,我曾无数次听上了年纪的人说:。’当时并不很理解说话人的心情,只是觉得,古迹被毁很可惜,如今回头追寻文峰塔,才感到欲拾起一片记忆的落叶竟然那么艰难。咸丰县文联专职副主席吴运辉曾在作品《文峰塔》里这样感慨。


古今多少悠悠事,当时只道是寻常。文峰塔、忠孝节义祠、奎文阁、美善堂、曲江楼、麻杨桥、万寿宫、禹王宫,当这些名赫一时的“ 内八景”不复存在时,才知想要拾起它们记忆的落叶如此之难。所幸风雨凉桥、第69后方医院、培英书院等等这些历史…经过几十年、百余年的时间流转,或屹立如初、或细心留存、或内涵不变,未遗憾成为曲江河畔的一声叹息...

···END···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