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沧桑|(2-2)海之门三移三变 |
失国越人滨于东瓯海之门
台州古代第二次接纳外来文明,是在徐偃南徙200多年后的楚灭越(前306年)之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越王勾践死后,到六世无彊当首领时,越国改变征战齐国的策略,转而去攻打楚国。楚威王兴兵还击,并对其追击讨伐,大败越军,杀掉越王无彊,将越国本土和所夺取的吴国土地全数归并楚国,还夺取齐国的徐州。越国从此灭亡,其王族后裔领着一些族人,就从海路流散到浙东南和闽北沿海,各自称王、称君,臣服于楚国。
古史所称流散越人“滨于江南海上”, 实际就与徐人流散越国寻找浙东南沿海可居地一样,在寻找滨海淤涨地落脚。不过,向海上流散的越人有两个首领,他们是越王后裔驺无诸和驺摇(驺为姓)。驺摇一族选择了徐人走过的老路,在台州湾畔落脚;驺无诸一族走得更远,到今福州湾沿岸落脚。驺摇自称为“越东海王”,驺无诸则自称“闽越王”。
▲《史记·东越列传》书影
《史记·东越列传》说:闽越王驺无诸和越东海王驺摇都是越王勾践的后裔。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后,驺无诸和驺摇都被废除王位,立为君长,并把他们的领地合并,设为闽中郡。直至秦末,各地群起反秦,驺无诸和驺摇也率领越人依附鄱阳令吴芮反秦。到刘邦攻击项羽时,无诸和摇又率领越人助刘汉灭秦。汉朝立国第五年(前210年),汉高祖恢复无诸、摇为闽越王和东海王。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考证书影
《史记》的原文说:“汉五年(前210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前196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用现代语说就是:汉五年,重新把无诸立为闽越王,管理闽中的原地盘,在东冶设都城。孝惠三年,评价高帝时越人助汉灭秦的功劳,认为摇的功劳大,而且所辖民众很顺从,于是重新立摇为东海王,在东瓯设都城,号称东瓯王。
由于上述的记载,又由于现代人俗成的认知是将“瓯”与瓯江相联系,“瓯”几乎成了温州的简称。以上的记载在大多数人心中便成了“东瓯设都城于温州”,东瓯就是温州地区。
但是,这样的判断,无论在文字解读和历史地貌上都不符合事实。
首先,《史记》原文的句式是“王某地,都某地”,前句是说“以哪些地域为统治地盘”,后句是说“设都城在哪里”,前面指的是地盘、地域,后面指的是具体地址、地名。譬如前一段,说闽越王统领的地盘是闽中一带,都城设在东冶,是很明确的。但是说到东海王,句式就不全了,它没有说出统治的地盘、地域,就跳到“在哪里设都城”去了。
而“东瓯”一词在《史记》的其它章节,全部是指地域或引伸为居住这里的族群,没有一处是指地名。事实是,它只指地域,完全不是一个有具体所指的地名。古籍文字中常有漏字、漏句和衍生字、衍文,这不足为怪,所谓“都东瓯”显然是个错句。而且同段中的“曰闽君摇功多”,称摇为“闽君”也是明显的错误。
其次,就历史地貌而言,据地理勘测,今温州瓯江、飞云江和鳌江口的海相沉积平原,在秦汉之交的公元前200年左右,大部分都没成陆,部分成陆地也只是山体前沿小范围舌状淤涨地。
▲公元前300年的瓯江口基本是水域,没有多少土地,今温州市区在海中,或海中的沙滩。
▲到南朝宋时,温州城区才逐渐淤涨成陆地。
▲南朝宋时飞云江口海岸线。
▲南朝宋时鳌江口海岸线。
摇重新立为东海王是在汉孝惠三年(前196年)。244年后的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今温州地区才从章安县分出设立永宁县,县城设在江北今楠溪江口(后来的贤宰乡),这充分说明江南根本没地可建县城。
今温州鹿城在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才开始建,那时,温州才从临海郡分出设立永嘉郡,它离东海王“都东瓯”已相距519年。而519年前,,东瓯王城怎么可以建在海中?
2006年温岭大溪塘山大墓的发掘考古和研究,再次证明以东海王驺摇为首的东瓯人的大本营就在台州湾畔。
大墓葬遗址发掘的陶瓷器质地、器形和纹饰都显示越系文化特征,参与古墓发掘的省、市考古专家将这些文物与福建崇安闽越王城出土文物相对照,认为塘山大墓应是一座西汉初期的墓葬。
专家又根据大溪塘山王城出土文物不少有越系文化特征情况,认为古城、古墓共同显示东瓯文化的特征,正说明大唐岭徐偃王城也可能就是《史记》所言“都东瓯”的东瓯王城,王墓也可能就是东海王族的坟墓。
▲大溪大唐岭古墓葬发掘。
这样的推想当然不免产生疑问:驺摇“都东瓯”的王城也在大溪唐岭,那此时的“徐偃国”还在不在呢?一地必无二王同存之理。看来,实力很弱的“徐偃王国”在200年中早已自行式微。那现成的王城岂不正是“东瓯”人求之不得的设都城之地。
总之,无论从自然地貌、文物考证、旧址遗存、文献记录来考察,都证明台州湾畔就是瓯越人聚居的大本营。就浙南方言语系看,台、温两地迄今仍显示很大差异,台州明显属吴语体系,而温州的方言让人难懂为全国之最,其复杂程度让语言学家产生分类困难,最后勉强名之为“瓯语”,其实又是对“瓯”字的偏面运用。
有人即根据方言语系认为温州地区就是瓯越人的大本营,其实是把论据用反了——瓯越人是北方越人流散浙南的部族,虽与当地土著有所融合,其语言应当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浙北吴语风貌,哪里保留得多就说明哪里越人住得多;反之,就说明住得少。温州方言复杂,正说明那里没流散多少越人,还是土著人占大面;台州话接近宁波、绍兴话,。
▲ ,海水直拍山麓线。
▲2000年前,台州湾口沉积的不少陆地,图中浅蓝色部分为湿地,这些湿地在今泽国、桐屿、院桥、鉴洋湖等地,至今鉴洋湖还是湖泊众多。
台州的语言、文化习俗更接近宁波、绍兴,是南迁越人再一次以外来文化振刷台州的民俗。
战国时赵国法家学者慎到所著《慎子》说:“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故也。”道家学者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说:“吴越比邻,地带江海。兵戈相接,必用舻舡。”这些战国时期周游列国的学者,早已熟知生活在水乡泽国的越人均用舟船当交通工具。
《吴越春秋》记载: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越国由会稽迁都琅琊,越王率“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浮海北上。”可见其能掌握的航海规模。当然,这些只是指在浙北的“内越”,而非史书所称的处浙南的“外越”。
在“外越”其实也一样。从历史记载看,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发兵围攻东瓯。东瓯食尽,向天子告急。武帝派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今苏州)浮海救东瓯,闽越退兵。东瓯为避骚扰,请求迁移,武帝让其迁至江淮。在以上过程中,无论是闽越攻东瓯,还是汉兵救东瓯,还是东瓯迁江淮,也都必用舻舡。
可以想见,失国越人用舟船流散浙江东南,必然选择便于舟船出入的地方居住。台州湾畔的海之门,就是他们乐见的家园,他们带给当地的珍贵生产力和先进观念,首先就是航海。
…END…
本文全部发完,欲系统阅读,请点击以下各章节链接:
海门沧桑 (1) 蹉跎千年的简历 ——从“海之门”回归“海之门”
海门沧桑|(2-1))海之门三移三变 | 徐偃南徙外越海之畔
海门沧桑|(2-2)海之门三移三变 | 失国越人滨于东瓯海之门
海门沧桑|(2-3)海之门三移三变 | 回浦海之门——汉晋南拓桥头堡
海门沧桑|(2-4)海之门三移三变 | 海门关——天生的“六邑咽喉”
海门沧桑 | (3-3)海门关之泪 | 唐宋元明海之门的自发利用
海门沧桑 | (4-1)元末“海精”方国珍 | 方国珍入海起因四说
海门沧桑 | (4-2)元末“海精”方国珍 | 从劫掠漕粮到割据三府
海门沧桑 | (4-3)元末“海精”方国珍 | 两面受招——看天下最后谁主局
海门沧桑 (4-4)元末“海精”方国珍| 保境安民和兴农促商
海门沧桑 | (5-2)倭患与抗倭卫所 | 方鸣谦度地建卫所
海门沧桑 | (5-3)倭患与抗倭卫所 | 盘点明代海门卫所
海门沧桑 | (5-4)倭患与抗倭卫所 | 松海防区及周边倭乱
海门沧桑 | (5-5)倭患与抗倭卫所 | 嘉靖“倭乱”相关事件
海门沧桑 | (6-3)人民心中戚继光 | 以传说为载体的人民口碑
海门沧桑 | (6-4)人民心中戚继光 | 学术争论对戚继光的影响
海门沧桑 | (7-1)在台州上演的反清复明 | 鲁王浙东监国
海门沧桑 | (7-2)在台州上演的反清复明 张煌言联合郑成功北伐
海门沧桑 | (7-3)在台州上演的反清复明 | 郑成功所部三进海门关
海门沧桑 | (8-1)迁海——拿民生当儿戏 | 谁出移民馊主意
海门沧桑 | (8-2)迁海——拿民生当儿戏 | 台州“迁海”始末与实况
海门沧桑 | (8-3)迁海——拿民生当儿戏 | “ 迁海”收到什么效果
海门沧桑 | (9-1)藩乱、“展复”与有限开埠 | 削藩致乱酿人祸
海门沧桑 | (9-2)藩乱、“展复”与有限开埠 |“耿乱”火延台州
海门沧桑 | (9-3)藩乱、“展复”与有限开埠 | “展复”后的有限开埠
海门沧桑 | (10-1)锁国再酿动乱 武备还赖海门 | “蚱蜢乱”留下的记忆
海门沧桑 | (10-2)锁国再酿动乱 武备还赖海门| “长毛乱”波及台州
海门沧桑 | (10-3)锁国再酿动乱 武备还赖海门| 黄岩镇移设海门
海门沧桑 |(11-1)土寇、剿匪与反侵略 | 康熙终于知道海盗“乃官兵迫而为贼”
海门沧桑 | (11-2)土寇、剿匪与反侵略| 土寇黄金满的传奇故事
海门沧桑 | (11-3)土寇、剿匪与反侵略| 从海门走出的反侵略英雄
海门沧桑 | (12-1)从守旧闭关到被迫开发 | 港航革新和利权纷争
海门沧桑 | (12-2)从守旧闭关到被迫开发| 洋货输入与近代商业兴起
海门沧桑 | (12-3)从守旧闭关到被迫开发| 里人自办“洋学堂”
海门沧桑 | (13-1)“小上海”的兴起与被毁 | 海门港崛起
海门沧桑 | (13-2)“小上海”的兴起与被毁 | “小上海”遗辉(上)
海门沧桑 | (13-2)“小上海”的兴起与被毁 | “小上海”遗辉(中)
海门沧桑 | (13-2)“小上海”的兴起与被毁 | “小上海”遗辉(下)
海门沧桑 | (13-3)“小上海”的兴起与被毁 | 日寇战火蹂躏海门
海门沧桑 | (13-4)“小上海”的兴起与被毁 | 海门抗日事迹
海门沧桑 | (14-1)历史贻误 后人补救 | 为海门设市的努力
海门沧桑 | (14-2)历史贻误 后人补救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换
海门沧桑 | (14-3)历史贻误 后人补救 | 回归港郡同城——台州湾港口城市与时俱进
---END---
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