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章丘一村中有座奇葩古桥,国内罕见,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章丘有一座非常奇特的古桥,桥的支柱是用碌碡支撑的,人们称它为“碌碡桥”。该桥在全国也属罕见,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

  “碌碡桥”在章丘市相公镇境内的十九郎村,从相公镇驻地一直往东,大约七公里左右,村子东边则与普集镇相连。“碌碡桥”位于村子的北端,架设在经过村子中间的玉泉河上,西侧还有一座全部是石头的石桥,规模大小和“碌碡桥”差不多,两桥相距四五十米,河道比较深。经过玉泉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村子东北侧八九公里左右的玉泉山上,还有北侧不远处的卧牛山。以前雨水较多、山水泛滥时,玉泉河是主要的泄洪通道,作用不可小视。只是如今雨水越来越少,就是阴雨连绵的季节,山水也没有了往日的“狂傲不羁”。

  来到桥边,站在桥头观望,见该桥长约为十六米,宽近五米,石木结构,共有三个桥孔,其中两大一小。桥下面的地基是河底坚固的卧牛石,中间桥墩为四柱,其中三柱是石碌碡,每柱有四个,共有十二个石碌碡。另一柱为竖立的长条方石。桥梁则是用木头铺平,这些木头不是平平常常的木头,而是已有千年历史的荆木,共有二十余根。其中最粗者直径达到四十多厘米,最细者也有二十多厘米。桥面为不同形状的条石砌成,后因桥面不平,已经用水泥重新灌封并抹平,两侧保留了三四十厘米的护栏,以免过路者发生危险。

  据桥头的石碑记载:“碌碡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在清朝道光十三年的《章丘县志》中即有明确记载,但是对于建设该桥时的历史背景没有详述。在建设该桥时有何人投资及何人建设?一直是个谜。大家都知道,“碌碡”在当时是夏秋季节收粮时的一种工具,主要是夏季收小麦。在当时来说,一个专业石匠做成一个碌碡也不是一时半会的工夫,一下子用这么多的碌碡当桥墩,老百姓肯定不会舍得,估计在当时是应急之策,为了进出村子需要,来不及等待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能如此。据村中七十多岁的林大爷讲,听老人说当时长期山水泛滥,淹没了河道,人们进出村子不方便。后来有人被山水冲走,大人孩子都整天胆战心惊,天天害怕得不得了。于是有人带头提议在山水减少之后,抢建了这座桥。

何为碌碡?这个东西就是碌碡,农村长大的一定都认识。

碌碡,又称“碌轴”(liùzhou),石制的圆柱形农具,中间略大,两端略小,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

这座桥的奇葩之处,就在于桥墩竟然是用“碌碡”搭建而成的!

  林大爷还讲述了他小时候听过的有关“碌碡”桥的传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生性顽皮,在老龙王不在家时,偷偷溜出来到玉泉山游玩。看到山上树木遮天蔽日,花草繁盛,一时着迷而忘记返回海中。恰巧有一位在山下居住的漂亮山姑上山采花,被三太子看见而迷恋,两人一时难分难舍。三太子决定不再回东海,就与山姑长相厮守,在此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小日子。东海龙王知道后,就派虾兵蟹将来捉拿,三太子坚决不从。于是,虾兵蟹将从天上发威,顷刻间瓢泼大雨倾泻而下,河水暴涨,河道淹没,附近及下游的老百姓遭殃。尽管如此,三太子还是不同意回东海。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虾兵蟹将只能如实禀报,东海龙王听说老百姓受难,心里也非常难过。最后迫于无奈,只好答应了三太子留下的要求,但必须抽去三太子的龙筋,永远不能再回东海。三太子为了和山姑长相厮守,于是答应了老龙王的要求。三太子同时要求父王让虾兵蟹将把山洪退去,随后用他的龙骨和龙筋为老百姓搭建了一座桥。老龙王含泪答应,于是抽取了十多节龙骨做了桥的支柱,用龙筋铺在了上面做了桥梁,三太子彻底留在了这里。传说中的龙骨就是那些“碌碡”,龙筋就是那些千年的荆木。

碌碡桥就架设在经过村子中间的玉泉河上。

桥长约为15米,宽近,5米,石木结构,共有三个桥孔,桥下面的地基是河底一块坚固的巨石,村民称其为卧牛石。

桥中间的桥墩为四柱,其中三柱是石碌碡,每柱有四个,共计十二个石碌碡。

桥梁则是用木头铺平,这些木头也不是平常木头,而是已有千年历史的荆木,共计20余根。

桥梁所使用的木头,其中最粗者直径达到40多厘米,最细者也有20多厘米。

桥头的石碑中记载“碌碡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在清朝道光十三年的《章丘县志》中即有明确记载。

“碌碡桥”在国内确实是不多见,其独特的造型和村民原始的智慧,堪称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

 历经200多年的古桥现在一直在使用着,坚固如初。

  原来的桥面为不同形状的条石砌成,后因桥面不平,现在村中已用水泥重新灌封并抹平。

  不管是传说也好,神话也罢,“碌碡桥”的确是不多见,其独特的造型和村民原始的智慧,也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桥现在一直用着,实用才是该桥最大的功劳。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信息来源于“吃喝玩乐购,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提示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哦!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