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威县村名起源和来历---七级、赵村、高公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七级镇各村村名起源和来历

东七级、中七级、前七级、西七级、七级堡

东汉时,此地修一“大兴善寺”,香火日盛,商贾农工聚为村落,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意,取村名七级。后筑城建门,遂成七级堡。1958年分为东七级、中七级、前七级、西七级、七级堡5村。


太平庄

原名太平村。建国后,改为太平庄。


高亮

原名洼庄,唐朝时,村人患流感甚多,为求神保佑,全村常年明灯高悬,故改村名高亮。


北双庙

明洪武年间,村中住有吕、曹二姓,村名吕曹庄。明末,迁民至此,因村西有三关庙、财神庙,村东有土地庙、菩萨庙,故村名改为北双庙。


前魏疃、后魏疃、西魏疃

明洪武年间,迁民至此建村,当时村民魏姓较多,村庄处在朱甲河一片沙滩旁,故取名魏滩。后演写成魏疃。抗日战争时期,按方位分为前、后、西魏疃3个村。


飞乌

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建村,为纪念原籍“老鸹窝”,取村名飞乌。


北高庄

曾名小紫级。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高姓至此建村,因村庄位于威县最北边,故取名北高庄。


三元井

曾名大紫级,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崔、尚、张姓至此定居建村。因村西头有三眼井,呈三角形,相距皆七步,故取村名三元井。


士通

据传,明永乐年间,于姓从山东省臭于庄至此建村,名于家寨,村中有一于姓武士,威望较高,村人有事求他,皆能办成,外号百事通。为纪念其人,村名改为士通。


张庄

据传,明崇祯八年,张姓始祖张朝宗由南宫县张家屯至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家庄,后简称张庄。


大里罕、小里罕

据传,约800余年前,有师徒二人擅长武术,在此定居,人称大力汉,小力汉。大力汉建的村名大里罕,小力汉建的村名小里罕。


阎庄

据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阎姓至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阎庄。清末,曾改名阎家堂,建国后复为阎庄。


前尹村、后尹村

始建于汉朝,因村民多姓尹、故名尹村。明永乐年间,迁民续至,按方位分为前、后尹村。


马军寨

据传,西汉时,刘秀曾至此安营扎寨,军马在此生一马驹,故取村名马军寨。


前古城、中古城、后古城

金泰和年间,在此置洺水县。因是洺水县故址,故名古城,后分为前、中、后古城3个村。


代家庄

据传,明代,戴姓由本县古城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戴家庄。后演写为代家庄。


西范庄

建村时因范姓较多,故名范庄。冠以方位,名西范庄。


银边庄

原村西北有一小村,名银庄,明燕王扫北时,村庄废,明永乐年间,迁民至此,在银庄东南建村,取名银边庄。


韩家庄

据传,明永乐十六年,山西洪洞县韩姓迁民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韩家庄。


大刘庄

明代,山西洪洞县迁民刘、肖、郭等姓至此定居建村,取村名大刘庄。


西现庄

明永乐年间,部分村民由现庄迁出西移5公里建村,取名西现庄。清末曾与西平、大平庄、东平并为一村,称西平现庄。后分开复称西现庄。




赵村乡各村村名起源和来历


赵村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因赵姓较多,取村名赵村,1961年分为后、中、东、前赵村。


大张山

据传,汉朝刘秀曾在此地组织人们抵抗王莽,命村名为大张策。该村有吕姓富户,想修行成仙,考虑修仙必在山上,就把大张策改为大张山。


贤塔

据传,隋炀帝时,村北有一座塔,陈姓首居此地,历代出文人贤士,故取村名陈贤塔。1961年分为东、西贤塔。


宏曲

据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因此地有弯弯曲曲的小河,故取村名宏曲。


田庄

明万历年间,宏曲一田姓村民在此种菜园居住,渐成村落,以姓氏取村名田庄。


郭田庄

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迁民张姓至此建村,后小张山郭姓大财主在此种地,取村名郭家庄,民国36年,因与田庄相邻,常在一起搞群众运动,后定名郭田庄。


北辛庄

据传,该村建于明朝。韩姓、李姓首居此地,臧姓较晚,但发展很快,取村名臧家庄。因距南辛庄(今安仁村)较近,在其北侧,又改名为北辛庄。


安仁

原名南辛庄,也称五虎辛庄,明朝,威县知县到该村巡访,见社会秩序安定,村民安分守己,故送名安仁村。土改时,按方位分为东、中、西、前安仁。


张舠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张姓至此定居,建村时从地下挖出一只小船,故取村名张舠,1961年按方位分为东、中、西舠。


北亭上

据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当时村边有一条小河,为使河水不泛滥成灾,在河边修一镇河亭,后简称亭上。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更名北亭上。


孙尹庄

明成化十六年,山西洪洞县迁民孙、尹二姓至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孙尹庄。


寺庄

明永乐二年,该村有丁、曹、黄、寇四大姓居住,故名四庄村。后在村西南建一三教寺,遂改村名寺庄,后分为东、西、北、前寺庄。


徐家庄

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迁民徐京忠至此定居,后徐姓发展为大户,取“人丁之兴旺、村民知礼让”之意,改村名为兴让村。清初,徐姓居全村绝对多数,又改村名徐家庄。1961年分为东、西、南、北徐家村。


东范家庄

明初,窑民至此烧砖瓦定居,因当时村西北有一马母庙,故村名为南马母庙村。后因范氏兴旺,改名范家庄,冠以方位称东范家庄。


前南寺庄

据传,明朝后期,山东潍县迁民至此定居,因村北有三教寺,故名南寺庄。1961年分为前、中、后南寺庄。




高公庄乡各村村名起源和来历


高公庄

唐朝,村中建一延寿寺,村名延寿寺,因村庄是古老大村,寺势较高,又改名高公庄。1961年分为东、中、西、前高公庄。


河里庄

明代,该村位于朱家河支流的三角洲地带,故名河里庄,又因村中种菜者多,李姓大户,俗称菜园子李家庄。


河岔股

明以前,村名罗床古,因该村处在朱家河东岸,村南往东有一分岔,明初,村名改为河岔股。


东赵庄

明代以前,村东7.5公里处,有一赵姓地主,在此买地建村让佃农居住,耕种,取名赵家庄。后改为东赵庄。


李家屯

原名屯子坑,明永乐二年,迁民李姓至此定居,人多势大,改村名为李家屯。


小张山

明永乐二年,张姓、郭姓至此建村,因村落地处大沙丘,地势较高,取村名小张山。


鱼台

据传,明初,村落处在朱家河岸边,,,后简称鱼台。1961年分为东、西鱼台两村。


东现庄

此地原有一魏家庄,明燕王扫北时,部分村民搬至别处居住,留下的村民在原村西北重建家园,称现庄。清末,曾与东平并为一官村,后分开,名东现庄。


东平

明永乐二年,山东乐陵县迁民王姓,山西洪洞县迁民刘姓、赵姓至此建村。因当时村处沙丘,四周全是洼地,汛期积水将庄稼淹城黑色,故东面的村名东黑洼。清初,改为东平。


西平

明永乐二年,山东、山西迁民至此定居建村。因当时村处沙丘,四周全是洼地,汛期积水将庄稼淹城黑色,故东面的村名西黑洼。清初,改为西平。


大李庄

明永乐二年,山西迁民李姓至此定居建村,因其在李氏兄弟中排行最大,故村名大李庄。原与小李庄为一村。称双李庵。民国后期分开,仍名大李庄。


宋安村

明永乐年间,吕、王、宋三姓首居此地。吕姓居西、南面,称吕家村,王姓居北、东面,称王庄(东庄)。宋姓居中,称宋安村。后三村合一,成宋安村。


北蒋家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蒋姓至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蒋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更名北蒋家庄。



经镇

汉高祖时,在此置经县,北齐省。隋开皇六年(586年)又置经城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经城县降为镇,即为经镇。


吴宋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吴姓至此建村,名吴家庄。后与大宋庄、小宋庄、河里庄并为一村,名宋家寨。民国后期四村分开,吴家庄与小宋庄并为一村,取名吴宋庄。


大宋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宋姓至此建村,因附近有小宋庄,故取名大宋庄,后与吴家庄、小宋庄、河里庄并为一村,名宋家寨,民国后期分开,仍名大宋庄。


前张庄、后张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张姓兄弟二人至此分别定居建村,南面的村名前张庄,后面的村名后张庄。


小赵庄、大赵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赵姓至此建村,村大的名大赵庄,村小的为小赵庄,实为一村,称两赵庄。民国后期分为大赵庄、小赵庄两个行政村。


前苏庄、后苏庄

据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两户苏姓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并冠以方位,南面的村称前苏庄,北面的村称后苏庄。


小李庄

明洪武元年,山西洪洞县迁民李天卷至此定居建村,因其在李氏兄弟中排行最小,取村名小李庄,原与大李庄为一村,名双李庵,民国后期分开,仍名小李庄。


北孙家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孙姓至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孙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更名被孙家庄。


郭家村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郭姓首居此地,以姓氏取村名郭家村,曾与草楼并为一村,名郭草楼。民国后期分开,仍名郭家村。


草楼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陈姓至此建村,取名陈庄,因地处于沙丘,草木丛生,清光绪年间更名草楼,曾与郭家村并为一村,名郭草楼,民国后期分开,仍名草楼。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