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热点: 大手拉小手,全家上春晚!
在宜兴,有一大批古村落,他们在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新的一代王母人。今天小编带大家818,和桥镇的一个古村落—王母村。
古王母村地处和桥镇西北面,
与滆湖紧紧相依,
现属于王母桥行政村,
走在王母村不禁沉醉于怡人的景色,
它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里乡村。
说起王母这个名字的由来,
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的,
据说与孙权的母亲有关,
这可就要追溯到三国时期了......
和桥镇原民政科科长—朱斌培
相传王母村的来历在1700年前,吴国太叫王母娘娘,路过这个村庄,在这里住了一夜,她看到这个村的西边是马嘶渎港,进村一条河,围绕我们王母村转了一个圈,当时村民说它是一个田螺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后来因为王母娘娘到了这个村,老百姓感到很荣耀,就把这个村提名叫王母娘娘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老百姓认为王母娘娘村这个名字有点俗套的,就改成王母村,这个村名一直延续到现在。
点开视频看报道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
王母村,
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
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旋涡形的小河,
沿一块圆形陆地绕成一圈,
呈田螺状,村民亲切地称它“田螺地”。
这条小河上,还有两座桥,
分别以“王母”两个字题名,
即“东王母桥”与“西王母桥”,
如今,我们看见的已经是水泥造的新桥了,
那么,过去这两座王母桥长什么样呢?
和桥镇党政办原办公室主任—周正贤
西村有一座桥叫西王母桥,那时条件有限都是用木头的,后来就改建成一个水泥造的圆拱桥,但也不便于走拖拉机,就易地重建了如今这座西王母桥,东王母桥,以前是两个石墩,顶部是木雕,后来拖拉机也没法走,就把木头拿掉,上面搭建空心楼板,之后又不适应,2006年的时候建成了现在这座桥。
在王母村,
除了东西两座王母桥外,
在王母西南端马嘶渎河的入口处,
至今还保留一座石拱桥,名叫马嘶桥。
马嘶渎河,往南通殷村港,往东通和桥,这条河比较深,据老辈说,过去农船去罱河泥,都要经过这里一直到西滆湖,马嘶桥就坐落在这条河上。
据资料记载,
马嘶桥建于清朝年间,
后来因为年久失修、构件缺失,
基础下沉或变形,老桥变得破败不堪,
因此市政府出资进行维修保护,
在原址重建了一座与老马嘶桥一样的桥。
过去王母村的东南方向上,
有一个大土坡,都说是座皇帝坟地。
除此之外,
过去在王母村还有,
一座贞洁与七级宝塔,可惜现在已荡然无存。
这座七级宝塔是当地地标性的建筑,
王母村村民到滆湖里捕鱼归来的时候,
朝着这个方向行驶一定不会错,
因为那就是家的方向。
王母村是一个田螺地,
就在田螺顶端有个小小的陆地,
那里水陆交通便捷,
又有茂密的芦苇草丛作屏障,
独特的地理位置曾是新四军的扎营地。
古王母村是一个大村庄,
村上有200多户人家,约上千人,
整个村是以周杨乔陈刘秦王7个大姓组成,
当地的祠堂文化也相当深厚,
从而衍生出一套套家训与族规。
过去祠堂比较隆重的一件事情便是祭祖,
也算是对年轻一辈进行思想宣传教育。
当然,祠堂其实不仅仅是封建迷信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村民起到管教作用。
和桥镇机关退休干部—周正贤
平时村民谁做得不好或者触犯了族规,首先有家长或者族长去进行教育,对于一些屡教不敢或者触犯族规的,族长会宣布一个非常严肃隆重有震撼力的教育活动,叫开祠堂训话,威慑力很大,把要教育的人带到祠堂来,严重的甚至要捆绑过来,甚至绑在板凳上,把家法拿出来, 打十大板 二十大板 三十大板,屁股开花了,起到一个教育震慑作用。
除此以外,
逢年过节或者遇到灾情时,
祠堂也会发放粮食,
对村民进行救济。
不难看出,这一系列的事情,
为良好村风与民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众多祠堂中最大和有名的是东村的周家祠堂,
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变化,它变成了学校。
和桥镇机关退休干部—周正贤
清朝末年,就把王母祠堂前进的五间拿出来办私塾,到民初的时候,改成王母学校,后来又改成王母小学。在村里面办学校,方便村民的子女就近入学,村民也都很积极,勤俭节约,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去读书,接受文化教育。
因此,古王母村村民的入学率比较高,
大家文化教育素质比较高,
道德素养就容易提升,
为好的村风跟民风打下了基础。
王母村除了祠堂文化丰富外,
乡间文艺团体也是非常活跃的,
尤其以调龙灯最为出名,
除此之外,看戏听说书在当地都非常流行,
可见当地的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如今王母村秉承着优良的传统,
并在不断发展,
重新焕发当年的风采!
---End---
节目版权归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整理编辑 | 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