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从展柜上的印迹,分析观众的喜好与心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是博物馆学近些年关注的较新领域。

研究博物馆观众可以更好的开展博物馆各类教育活动,如根据观众的调查,可以了解什么样的展览更受观众喜爱,什么类型的讲解方式观众更易于接受,什么方式的教育活动更受青少年的欢迎……


因包头博物馆自身情况所限,所延续的还是前苏联时期博物馆群众工作部的职能,因此社教部的讲解员即担当着展厅的讲解员,又担当着展厅的临时安全员及卫生清洁员的角色。



包头博物馆日常开放的《包头历史文物陈列》、《藏传唐卡艺术陈列》、《石破天惊——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


《包头历史文物陈列》是包头地区古代史陈列,陈列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按照历史时期化分为7个单元,每个单元展示着这一时期,包头地区出土或征集来的各类型的文物。


笔者每天对该陈列厅展柜玻璃进行擦拭,通过近半年的观察,发现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单元、不同历史文物前的展柜玻璃上留下了大量的脑门、手指、呼吸等参观痕迹,这些痕迹是观众观看展品时,自身反应所留下的一些具体证据,也是很好的研究博物馆观众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痕记是怎么留下的呢?观看博物馆展览是由一连串驻足行为构成的,观众驻足不驻足,在哪里驻足,这与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否具有吸引力及观众对某类或某件展品的特殊喜好有关。而参观痕记正是观众由驻足和关注留下的。


首先谈脑门印迹,这种痕迹是观众观看展品时精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展柜玻璃的存在,不小心撞上展柜玻璃而留下的,当然也有个别是因为观众比较懒散,为了省力,用脑门当做支撑点而留下的;手指痕迹多是结伴而来的观众在相互讨论中,用手指点展品而留下的;而呼吸痕迹,则是观众在观看文物、辅助展品时,与展柜玻璃距离太近而留下的。



这些印迹的存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观众在观看展览时不经意间留下的,无意识的;


二、观众(小朋友居多)故意留在展柜玻璃上的,而且这种印迹通常是连贯的,即观众在走动过程中,手掌或手指一直在展柜玻璃滑动而留下的。


笔者通过6个月的观察,对《包头历史文物陈列》厅7个单元的13个通柜、8个独立展柜近600件(套)文物及辅助展品前玻璃的痕迹进行了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结果:


有文字的历史文物前留下的印迹较多。


例如:汉“富乐未央子孙宜昌”铭文方砖、汉“单于天降”瓦当等;


包头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史书中相关记载的图版等辅助展品前留下印迹较多。


例如:“《史记》有关秦长城的记载”图版、“《史记》有关秦直道的记载”图版、“召湾汉墓出土汉代石碑拓片”图版、“史料中有关怀朔镇的记载”图版、“《万历武功录》中有关三娘子的记载”图版、“清渠规禁牌”拓片、“青铜器种类一览表”图版、“中国钱币发展概况总表”图版等;


独立展柜上留下的印迹较多。

如:新石器时期骨针及骨筒、新石器时期陶埙、汉黄釉陶樽、元牡丹纹青花瓷罐等;


大型器物展柜前留下的印迹较多。

如:秦陶量(复制品)、汉彩绘陶楼、唐贵妇陶俑(复制品)、清龙纹狮耳粉彩瓶等;


成套展示的历史文物前留下的印迹较多。

如:汉动物型金箔片、战国至清代钱币等;


新奇的历史文物前留下的印迹较多。

如:新石器时期骨鱼钩、唐波斯银壶(复制品)、唐猞猁纹银盘(复制品)、清双身大威德金刚鎏金铜像等;


新奇的辅助展品前留下的印迹较多。

如:“新石器时期折腹钵腹部女巫图案”图版、“西周春秋时期墓葬”图版、“汉代砖室墓平面、剖面示意图”图版、“唐代人墓石人像”图版、“元代石板墓”图版、“美岱召大殿阿拉坦汗家族供养人像壁画”图版等。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史吉祥教授曾说,并给出了观众兴趣定义:“观众兴趣是观众以博物馆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力,观众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参观博物馆的路线和在展品前驻足的时间,甚至对展品全方位的拍照行为。


观众参观博物馆时,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前才会驻足,给予展品一定的观看时间,以获得与其相关的信息。故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观众对有文字的历史文物、辅助展品,中心展柜的文物,大型的历史文物,成套的历史文物,新奇的历史文物及辅助展品有较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观众会对以上几类展品情有独钟呢?笔者根据以上分类,对在这些展品前有驻足行为的观众进行了跟踪观察和问卷调查,经过对跟踪观察、问卷调查的结果整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驻足行为与参观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驻足行为较多的观众,多怀着学习的心态专门来博物馆参观。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参观的展览、文物有所选择,一般会着重参观2个展厅左右,每个展厅停留的时间为20—30分钟。


因为他们多怀有求知的心态,故会格外对有文字的历史文物、辅助展品感兴趣。


2、参观痕迹与观众对展品的观看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对展品越好奇,越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就会对展品观看得越仔细、越认真,从而其在展品前停留的时间也越长,也更容易在展柜玻璃上留下参观痕迹。


3、参观痕迹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行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观众在参观展览过程中,不时的会发生一些互动行为,如成人之间的平等式交流、讨论和对话,也有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教学式提问和解答。


这些互动一般发生在相互熟悉的观众之间,如结伴而来的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互动越频繁,在展柜玻璃上留下的痕迹越丰富。


4、参观痕迹与展览的展示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观看展览的行为,一般对展览形式设计的关注要多于对展览内容设计的关注。如可以多角度观看展品的中心展柜、独立展柜,可以更清晰观看展品的放大镜等辅助展品的使用等,是观众较为喜爱、关注且驻足时间较长的展示手段。而采用这些展示手段的展柜玻璃也是观众留下痕迹较为集中的地方。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日后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工作中,应注意有文字的历史文物、辅助展品,中心展柜的文物,大型的历史文物,成套的历史文物,新奇的历史文物及辅助展品等七类展品的展览设计和展示手段。


关注这些,不但可以粗略、有效地评估出文物或展览所受欢迎的程度,而且可以帮助博物馆人为观众提供其更有兴趣的展品、更加合理的参观路线、更加舒适的参观环境、更有趣的展厅讲解服务等。此外,还也可以对文物保护、文物安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END-

作者单位::为编辑所加,自文博圈及其他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3319995230@qq.com


推荐阅读

10月 | 全国博物馆精品展览汇总,最少看3个!

一个馆长关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深度思考

博物馆的展览是如何做出来的?


向传统的讲解比赛说“不”

永远不要低估了皇上的审美!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