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成和积淀往往是需要人的抵达来实现的。在这种抵达的旅程当中,一个鸿濛初开的村子,因为朱熹的一个后裔朱凤山最先来到这里,因为苏东坡遇贬途中从藤州沿濛江顺着马河来到这里,因为龙母温媪修道炼丹也来到这里,从而深深地烙上了钟灵毓秀的文化印记,在古藤州的历史岁月里风华正茂地成长,直至今日。这个村子,就是当今藤县濛江镇的双德村。
藤县濛江,是曾经见证了中华民族多民族迁徙融合历史过程的一个地方。在秦统一岭南以前,这里生活居住着越人的其中一支瓯越人,秦统一六国后,大部分越人西迁到桂西一带,小部分留在当地与秦军一起垦荒生产。到了宋代,中原地区的汉人由于不堪金人的袭扰,纷纷南下到湘南、粤北定居,而先前居住此地的瑶民由于大批汉人的到来而被迫又西迁广西,瑶民在西迁的过程中亦武力驱赶越人继续往上迁移。至元代,藤县、平南、桂平一带已成为瑶民的天下,,元朝统治者遂派南丹大总目校尉官覃普伟率军前来清剿,使瑶民又被迫向再北逃往大瑶山。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杨景定广西,檄诸“夷”归化,覃福(覃普伟孙)集属民归顺。此后,大批汉人自明成化年间从广东陆续进入濛江。
“朱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以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和富丽堂皇的风貌而著称。祠堂坐西向东,总面积2000平方米,为二进三开间一院二天井,由前院厢房、南厢房、拜亭等组成,房屋为青砖青瓦、硬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祠前的廊壁上,有百鸟图数幅,或鸳鸯戏水、或莺歌燕舞、或孔雀开屏,又有姜太公垂钓、状元及第、八仙贺寿等人物故事彩绘,瓦顶四周均刻着“丹凤朝阳”、“龙凤呈祥”等浮雕,画工精良传神,姿态逼真可爱。前厅内壁上挂着“朱子家政”、“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以及古代各级政府所赐予朱氏的功名牌匾。祠内的行条、桷子均为杉木构造,所用砖瓦亦极其阔厚,故修建几百年以来虽极少修茸却依然如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宗祠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地方,它的建筑风格与一般民居不同,是反映一个家族伦理意识和宗族思想以及历史渊源的一种载体,在这个载体中充分地融入了他们的人生追求、风俗崇尚和精神理念。“朱氏宗祠”的这种精神理念,在它的楹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石柱上的对联:
;
家国重光军兴洪武继隋唐宋元历代而承运英雄勋业起濠州。”
外大门的对联:
“鹅湖承世泽,
鹿洞绍家声。”
内大门的对联:
“金山玉海家声远;
鹅湖鹿洞世泽长。”
神台木柱的对联:
“念前人创业维艰毋怠毋荒共展孝恩光令绪;
在今日统垂可冀克勤克俭好将步武振微猷。”
这些联句修辞严谨,对仗工整,在字里行间告诫了后人在修身、立业、做事、治家等方面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它们与“朱子家政”、“朱子家训”一起穿越历史的时空,至今仍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濛江,珠江水系西江干流浔江段的一条重要河流,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县忠良乡,全长189公里,流域面积3895平方公里,主要的支流有大同河、平福河、马河。马河,古称牛皮江,发源于藤县古龙镇田心村,流经古另、峡口、合龙、凤村、石花台、古湾、茶山、磢底、龙腾、冰洲、安和等地,至濛江镇石嘴处汇入濛江,全长48.9公里,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马河,由于苏东坡二过古藤州时曾与当时的藤州太守徐畴元一起从藤州乘船前往双德村去游览龙母山而在历史里流光溢彩。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在遇贬和放还途中曾两次经过藤州,他在藤州期间游历山水,与藤州的官宦仕民诗词歌赋、交流联谊,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62岁高龄的苏东坡从惠州再贬儋州,其弟苏辙则由筠州再贬雷州,苏东坡与幼子苏过于4月19日从惠州出发,5月初到达梧州,得知苏辙刚好离开梧州去往藤州便赶赴藤州,并于5月11日与苏辙相会于藤州浔江与北流河交汇处的得月楼。苏东坡望着楼下波光滟滟的河水,浮想联翩,写下了《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将追及,作此诗示之》:
“九嶷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梅里,落日未落江苍茫。
幽人拊忱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白发黄颊如君长。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共存亡。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
苏东坡与苏辙在藤州盘桓数日,然后苏东坡、苏过、苏辙三人从北流河经容县、玉林至雷州前往海南。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后徽宗即位,5月宣布大赦天下,65岁的苏东坡获赦奉命北还,6月过琼州渡海至玉林经北流河乘竹筏下容县,由都峤山邵道士陪同再到藤州,受到了藤州太守徐畴元及其子徐瑞常的热情接待,并一同畅游东山。此时的苏东坡遇贬获赦再途藤州,于归途中秀山丽水逢故友,不觉心旷神怡,于是他欣然提笔写下了《浮金享戏作》一诗:
“昔与徐使君,共赏钱塘春。
爱此小天竺,时来中圣人。
松如迁客老,酒似使君醇。
系舟藤城下,弄月镡江滨。
江月夜夜好,山云朝朝新。
使君有令子,真是石麒麟。
我子乃散才,有如木囷轮。
二老接白篱,两郎乌角巾。
醉卧松下石,扶归江上津。
浮桥半投水,揭此碧粼粼。”
诗中掩饰不住苏东坡遇赦北还的喜悦以及对故人情怀和古藤州的由衷赞叹。游完东山后, 苏东坡在藤州太守徐畴元的陪同下,又来到水东街孝通坊的龙母庙里上香。苏东坡到了龙母庙后,十分虔诚地请了三注香,再到点香的地方用左手点燃香,来到龙母佛像前,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的尾端,使香头平对着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在佛像前的香炉里先插了中间的一支,再插上右边的一支,最后插上了左边的一支,然后在龙母佛像前虔诚地拜了三拜,感恩龙母福泽天下的恩德。上完香后,苏东坡与徐畴元一起和庙竹公在厢房里喝茶畅谈龙母桊养五龙、修仙学道的往事时,知道了龙母在学道的时候曾到过濛江双德村磢底附近的大山上修仙炼丹,并且听说磢底这一带的山势奇崛,不同凡响,遂萌生了要到濛江双德村一探清幽的念头。
6月中旬,苏东坡在藤州太守徐畴元的陪同下,从藤州乘船沿濛江顺着马河溯流而上抵达了双德村,一路欣赏了濛江与马河沿途美丽的风光,并从磢底上岸沿着龙母山“水怪谷”五公里长的谷底一路向上探去,只见“水怪谷”里怪石磷磷,千奇百态,漫山遍野都是亚热带常绿的针叶林和宽叶林,还有无数的乔木、灌林和藤本、草本植物及湿润地衣、苔藓之类,还有大量的原始古榕树与石台、石柱攀缠相依生在一起,或抱石而生,或咬岩而立,网根状缠绕着的巨石有的粗达十几米,蔚为壮观。谷底的岩石中散布着很多“蜂窝”、“壶腹”形状的洞穴,深浅大小不一,有的十几米深,有的四、五米宽,溪水或从蜂窝旋转,或从窝底穿流泻出,发着奇怪而悦耳的声音。其中的一处瀑布尤为壮观,它从连续九级四到十米大小不一的“蜂窝”中飞流直下,浪花飞溅,溪水又从深槽中潺潺流出,时而如仕女琴音、袅娜委婉,时而如万马奔腾、威武雄壮,让苏东坡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苏东坡一生游历山水无数,游览过的瀑布也很多,但从来未见过如此奇炒绝伦的瀑布。“怪哉,此瀑乃藤州独有耳!”苏东坡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于是龙母山的“怪瀑”便这样流传了开来。据说苏东坡还口吟了一首题《怪瀑》的诗,被当时双德村为苏东坡当向导的乡贤记了下来,这首叫《怪瀑》的诗是这样写的:
天涯浪迹抵濛江,忽讶奇音峡内扬。
谤听方知溪奏乐,环观偶见鸟争翔。
幽岩处处留仙迹,怪瀑层层溅玉浆。
深壑藏龙随隐现,蓬莱未必更风光。”
若干年前,双德村里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还曾吟诵过这首由他祖上留传下来的苏东坡的诗,只可惜,这位老人家现在已经逝去了,现在再寻觅这首诗的抄本时已再难寻踪迹。据说,苏东坡和徐畴元当晚就在这户人家里居住。这个座落在龙母山脚的小村子因为苏东坡曾经到过,后来的人们便把它叫做东坡村。
苏东坡在客寓藤州期间沿着马河到双德磢底的龙母山游览,发现“怪瀑”并为“怪瀑”写下诗文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千年往事,就如苏东坡的诗文一样,滋润在古藤州和双德村的岁月里。
在濛江镇双德村有一座山峰俨如一位慈母从群峰中跚跚走出,俏丽地站立在田野旁边,深情地眺望地欢快地流淌着的马河水,这座山便是龙母山。
相传,龙母曾经到狮山拜狮山圣母为师,修仙学法,采药炼丹,治好了不少父老乡亲的病。传说古时在狮山南面的山脚下有几对夫妇久婚不育,后来经过龙母医治后他们对对得子,便把龙母当成活神仙顶礼膜拜。龙母得道成仙云游四海后,人们仍然经常在山脚朝着狮山的方向跪拜,于是,风光旖旎的田园傍便生成了这座慈母吻子之山,她就是龙母化身的山,这座山就是龙母山。
龙母山方圆约1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这里原来是一片汪洋,在当时海水的侵蚀和海浪的冲刷下,一座座丹峰神态各异,或如人物,或如神兽,栩栩如生。龙母山上的景点很多,有“龙母赐子”、“龙母圣砚”、“水怪谷”,还有“栈道岩”、、“一线天”、“画屏峰”、“麒麟吐火”、“天马寨”、“龙母岩”、“龙母居”、“龙母藏宝洞”、“龙母炼丹炉”、“龙母修仙岩”等等与很多与龙母传奇有关的地方。这些景点活灵活现,集怪、雄、奇、险、秀于一体,曲径通幽,给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结合、天人合一的奇妙感受。除了苏东坡题诗的“怪瀑”外,“龙母圣砚”也十分神奇,它位于开心谷的傍边,高三米、宽四米,中间是一个一米多宽、几十公分深的小池,酷似一块椭园形的砚台,而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在高出地面的小池傍竟然还有黑色的泉水仿如墨汁一般汨汨地流出。据说,这圣砚是当年龙母曾经使用过的,现在还有着灵气。双德村磢底的朱氏子弟遵承祖训以耕读传家,无论是研读诗书或科举考试都会到这里带一点“龙母墨”回去,或许是有了龙母的福荫庇护,磢底的朱氏子弟历来都聪明灵秀,明、清以来九品以上的官仕就达130多人,而近代的朱秀长更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朱秀长(1874—1953年),名綦联,字幼强,号景晖,双德磢底村人,早年留学日本,中国同盟会会员,曾在广西陆荣廷的督军府任军法长、省咨议局议员、省民政厅代厅长等职务,据说朱秀长年青时经常到龙母山去,在“龙母圣砚”处温习功课,诵读诗书,并亲笔为龙母山写下了“烟化祥云,感恩龙母;山藏圣气,赐福黎民。”的对联,以表达对龙母的由衷敬意。
在龙母山中,有关纪录着龙母当年活动过的痕迹还有很多很多,如当年由龙母带领村民开山凿渠修建的龙母渠,现在还流淌着潺潺的溪水;龙母当年吃饭用过的台,幻化成了一块硕大的圆石台,在龙母山中现在还清晰可见;而龙母炼丹炉,据说是龙母当年在这里修仙炼丹的地方,在天青气朗的日子里,如果你细心观察还可以见到一缕缕的轻烟在这里袅袅升腾呢......
“龙母出龙国,江声载誉声。”或许真的是应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老遗训,龙母山因有了龙母当年在这里活动的踪迹,因有了龙母“利泽天下”的懿德和愿力而飘扬着历史的神奇与美丽。
双德村,一个普通的南国乡村,因为有了朱凤山的抵达、有了苏东坡的抵达、有了龙母温媪的抵达,便形成了一串串特定的文化符号,长久地蕴藏在双德村的记忆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