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山山麓,是鲁池和流杯池的合称,宋代文化遗迹,鲁池,即今高笋塘中心池塘。相传原鲁池水面很大(近数十亩),四周曾建有六座凉亭。池畔桃李争芳,水石幽雅。宋朝(公元1054年),南浦太守鲁有开主持开凿聚水,故初名鲁池。后因池塘淤涸,“茭笋长于其中,遂称茭笋塘”。尔后派称高笋塘(1988年整修一新,建曲桥回廊、水榭为小游园)。流杯池在西山碑附近。相传宋朝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驾部外郎、南浦郡太守束庄在鲁池畔大石上开凿而成。曲折回绕引水其间,又称“曲池”(亦称“曲水流觞”)。文人墨客围坐池边,将酌满酒的杯从泉头放下浮于池中,任其漂流,酒杯停于谁面前,即该谁赋诗饮酒。“流怀池”景区周围原拥有土地约三亩多,名人石刻多处。后修建高笋塘剧院所占。流杯古迹现圈在约十平方米的石栏内。流杯池畔有北宋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并书的《西山碑》(清代筑有三层古式亭阁,以保护此处石刻)。属古代历史艺术珍品。1961年定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录:西山碑亭:位于高笋塘流杯池旁,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39年),典雅古朴、飞碧流丹的六角三层、木质穿逗结构、琉璃瓦顶古亭,名西山亭,省级古文物。碑亭里有一块摩岩石刻,即西山碑,北宋诗人、宋四大(苏、黄、米、蔡)名书法家之一黄庭坚(字鲁直,今江西修水县人,举进士,后贬为涪州别驾,被础宜州)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顺江东归,路过万县(南浦)时,应郡太守高仲本的邀请畅游西山,领略“林泉之胜”的美景后,欣然命笔作叶作《西山记》后刻于石碑。碑长方形,高l.18米,宽2.25米。碑文共173个字,21行,首行六字,末行四字,其余八、九字不等。行书,字径约10厘米左右。碑文沉著高古,神韵绝俗,堪称瑰宝。碑刻系黄体行书真迹,字迹雄健挺拔,气势开阔,又兼潇洒,妖媚秀丽,具有历史、艺术、文献的重要价值。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曾国藩誉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肉丰而苍劲,态浓而意淡,巧藏于拙,秀出于伟”。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修茸古亭,保护古文物。西山碑碑文:“庭坚蒙恩东归,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实与其从事谭处道俱来。西山者,盖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荟翳之门,水泉潴为大湖,亭榭环之,有僧舍五区,其都名题曰勒封院,楼观重复出没烟霏之间,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岁修褉事於此。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有存阝马阝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东西二堂於茂林修竹之间,仲本以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凉,宜于游观也。建中靖国元年二月辛酉江西黄鲁直题”。
在“翠屏南山”下,沿长江有一湾碛坝,冬春水落碛出,形如修眉,碛上细石斑斑,人甚爱之,故称蛾眉碛。旧俗,每逢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城内男女老少纷纷至此,击小鼓,唱竹枝(民歌),踏碛游春,并用鸡子(一说鸭子),预卜当年庄稼之丰歉。清李鼎元有诗“仲春暖似夏初时,万县桐花开满枝,夜半山岈残月吐,一痕沙碛画蛾眉”。是蛾眉债月奇景的写照。三峡工程蓄水后,它就长埋于水下。附录:翠屏南山:即长江穿城而过,隔江南岸的南山,葱郁翠绿,叠翠为屏,远眺极似屏嶂,亦名“南山屏”,有“秋屏列画”之誉。春季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尤富情趣,远足踏青者络绎不绝,为万县市南岸天然景观。
万县市城区长江北岸上端有一巨石,名盘盘石。江南一石名草盘石。江心一巨石在两巨石之间,长数百米,宽数十米,夏没冬出(长江水夏涨冬退,巨石时隐时现),名千金石。石上积沙可淘金,又名“黄金岛”、“地宝形惟肖,中流玉印浮”,故名“金岛印浮”,一名“玉印中浮”。三峡工程蓄水后,它就长埋于水下。
在市中心的苎溪河上,万安桥(即大桥)与原万州桥之间,一块天然巨百横跨东西两岸,驻足万安桥上清晰可见。巨石天生,宋时称“天生桥”(并有摩岩石刻“天仙桥”三字)内侧瀑布飞悬,如雾似雪,故名“响雪”(清雍正年间,杨本源在桥东西头题名“响雪”、“石琴”)有“有风因喷雨,无日不闻雷”之句,桥下银流淙淙,似琴声不断,加之“天生桥”象一把平放的古琴,因而得名“石琴”。“仙桥虹济”亦指此景观。清刘高培诗:“夹岸影桃浪,凌空结采雾”。相传李白曾渡此桥,故又名“天仙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鲁班的徒弟赵巧儿一天到苎溪河,把岩石的下部凿通,使溪水从凿道流过露出桥身,不到一夜把桥造成,赢得了师傅的赞誉。三十年代美国柯达公司将“仙桥虹济”照片搜入《世界风景集》,八十年代初,此处风景照片曾在美国旧金山展出。三峡工程蓄水后,它就长埋于水下。
距城西北约二公里处,有一奇峰突起,险峻雄伟,四周石壁万仞,峭立如堵,巍峨插天,高海拔550余米,峰顶面积约l40余亩,可耕地80余亩,现有农户40余家。仅寨门[现前卡门清代威丰三年(1853年)重建]一线可登,奇景凌空壮观。因城天生故名:“天生城”,有“天城倚空”之称。(注:据《蜀中名胜记》)现城门依稀可见南宋所刻“天生城”字样。相传三国时刘备伐吴曾屯兵于此,上控蜀汉,下窥三峡,又名“天子城”。清初此城为夔东农民军抗清据点。据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率研究生来万考证“天子城系南宋末年,抗元战略据点之一。合川的钓鱼城,忠县的黄华城,万县的天子城,均是宋朝最后陷落的山寨据点”。寨上碑刻记载有南宋万州守将上官夔抗元事迹和南宋守将吕师夔、吕师愈等五幅修城题记,以及断垣残壁的东、西、中门、炮台。并依稀可见当年城池的风姿和元宋两军激战的场面。明代为纪念上官夔曾在城上建“上官夔祠”。此景区现属万县管。
即南岸翠屏山下的一个岩洞,距长江岸约500米,称岑公洞(又称岑公岩)。至今已有1370多年历史。据《方舆胜览》记载:在大江之南,洞广六十余丈,深四十余丈,石岩盘结如华盖,左右方池泉涌出岩际,盛夏注水如帘,松竹藤萝,郁葱苍翠,真神仙窟宅。旧《四川省志》记述,唐(隋)岑公曾隐于此,在石状如芝,名石芝。又有泉日:灌芝泉。相传隋末岑道愿江陵人,隋末避乱,逆江而上到南浦,爱石龛幽静,遂隐居此洞,百余岁方逝,故名岑公洞。洞内有清泉,钟乳石笋,洞门注水如帘,誉为“岑洞水帘”。唐宋以来,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王士祯均来此游过。文人墨客,题词甚多,仅宋以来的石刻尚存廿余幅。宋冯时行诗有:“泉细或疑雨,岩深微见天”、“百髓层层落,松声树树偕”之句。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工程蓄水后,它就长埋于水下。
苎溪河东岸的北山脚下,原是唐宋故城。城后主峰叫都历山(距市区西北约2.5公里),从旧城仰视,都历山高耸入云,有“天际孤峰一柱擎,诸峦罗列似朝尊”之感,雨天从天江江面遥望,都历山云雾缭绕,似圆珠浮于云雾之中,独具风采,人称“都历摩天”。
回澜塔:又称旧宝塔。万县县令孙廷锦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位于万县(市)城区南岸翠屏南山下(原万县地区肉联厂左侧)。与北岸钟鼓楼对峙。塔为砖石结构,亭阁式,共九级,塔体通高32米,六边形,刹顶高1.50米,别具风格。传说为“镇水”而建。塔址在海拔152米处(1984年经万县地区肉联厂维修一新)。据资料记载,清威丰十年(公元1860年),长江洪水曾淹及底部。
文峰塔:又称新宝塔。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于南山东南的1.5公里处(知县冯卓怀有记于金石志)壳子山上,砖石结构,共十三级,塔体通高约36米,内有木梯可上塔顶。两塔依山临水,结构独特,坚固壮观,迄今完好。为古代万县城的标志和高层建筑物,充分展示了祖先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建筑艺术为“翠屏南山”景区和万州的秀丽风光增添了色彩。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山山麓,襟山带河,景物壮丽,川东著名的游览胜地——西山公园大门处,为中国近代中外风格相结合的建筑,共12层,楼高50.2米(原一至六层为钢筋混凝土梁式框架结构,七层以上为木梁木柱结构;建国后曾数次整修,七层以上为钢结构。楼顶双层盔顶(原为木质),呈八角型,底层为厅,置有格言碑),川军二十一军师长兼万县市市长王陵基募款(花银元二十余万元),始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翌年竣工。楼层上部四周装有巨型时钟,报时声音宏亮,响彻全城。
建国以后,钟楼历经数次整修。巍饿壮观,造型别致(钟楼四周有花台,图案似锦,形成协调的空间艺术)。享誉全川和长江沿岸,为万县历史上最高建筑吻,万县市城市的显著标志。颇为万县古城增辉,深深吸引着四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喜欢本文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
微万州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