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记·信解品第四 第三次修订版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尔时,穷子即受教勑,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欣」是高兴,「此遇」,。为什么「客作贱人」?佛当年讲菩萨法,小乘人是旁听,好像与自己无关;虽然旁听,他也明白了:「我们将来也能成佛,但现在还不是。」那么当小乘人听到了教菩萨法以后,不管他信不信,菩萨法是不是进入了他的阿赖耶识?
第七识已经瞒天过海,但前六识还不相信。这是凡夫的共同的习性!这里佛也就是讲:你明白道理以后,你已经是主人。否则他不会说「犹故自谓」,正因为他已经解脱,已经成为佛子,已经成就了菩萨法,但他不相信,所以说「犹故自谓,客作贱人」;否则的话,如果他本来就是客,本来就是贱人,怎么可以「犹故自谓」?这就是《弘传序》讲的「俱崇密化之迹」。
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由于这个原因,他在修小乘法的同时虽然听到了菩萨法,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菩萨,叫「客作贱人」。由于这种缘故,佛也没有办法强迫他说你就是菩萨!你越讲他越不敢相信,故而「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明理后,念也好、拜也好,它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品位。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过是已后,这都是不定的。有的人可能一时半刻,有的人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说不准。「过是已后,心相体信」相似于「相似即佛」。比如:你正当烦恼的时候,你就会提醒自己——烦恼是谁啊?谁不是谁啊?
——马上心情平静下来,你是不是当下体会到一种自在解脱的法味啊?入出无难:有时修修小法,。这时好像也能够随顺了,不像过去那种抵触心态。
有一对老夫妻到慈航净苑去,老太太先去一个礼拜,回去跟老头子讲:师父讲的这个法太妙了!他们过去修了大概将近二十年,还修禅宗,修密宗,自己以为懂得了很多,一听以后把自己过去的全部否定了。
所以叫老头子赶快去听,太重要了!老头子听了两个月,总是格格不入;但是他有个好处:为什么看到其他人法喜充满?他想离开,又不甘心,呆在那里心里别扭。又听了两个月以后,他听出味道来了,高兴得不得了,幸亏没有离开。这就是「心相体信」。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虽然感到大乘佛法比较好,但小乘佛法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仍然受到束缚,所以「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有疾」,佛知道自己就要快涅槃,也可理解为佛的心病,想要把《法华经》传世。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我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我现在要找人传承如来家业呀!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众生本来是佛,仅仅是我要给你们「开、示、悟、入」而已。
我心如是:方便解为我的心就是这样的,你为我的儿子;究竟解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圆顿大教,一草一木,一粒微尘,尽足为一真法界。当体此意:你们必须正当名分地明白这个道理。一切万法就是一个念,能体此义,即生成佛。
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今」,我与你当下就是一个本体,哪有什么父子之称啊?宜加用心:你应该用智慧来观照。无令漏失:不要让你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迷失在你的这种我执、迷惑颠倒之中。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这时比喻弟子们领受了佛的教诲。但是呢,而无希取一餐之意,为什么?因为还没有真正把他当成自己;而且领取了,就如佛对舍利弗讲,是凭对佛的信任而领取,而不是以他们本有的这种智慧之根而问心无愧。是表这种阶段。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只是下劣心、意识心这种习气,仍然把自己当成一个凡夫,仍然跟佛还有所谓「父、子」之分。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在这个期间,仍然说为宣讲《法华经》之前,佛以种种办法旁敲侧击。
在《圆觉经》等多部经典,都提到过「如来藏」,但是限于口头禅,没有像《楞严经》那样详细地解释。所以二乘人在听闻《法华经》以后,才悟到怪不得佛讲了这些法,都是在旁敲侧击「妙法莲华」,都是在告诉我们要悟「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所变现而已」。
复经少时,是越来越逼近「法华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旁敲侧击,反反复复教导,二乘人慢慢开了智慧。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与菩萨道已经相感通。
临欲终时:这是指《法华》前期,也就是般若时期,已经接近尾声,小乘修行人心量渐渐打开,佛又即将涅槃。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其子」是佛当年剃度的、在《法华经》前面讲的万二千众,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并会亲族:这是佛在过去世中已经成就的弟子,现于十方国土代佛传法。佛讲《法华经》呢,他们一起来做影响众。
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上面「并会亲族」是总指与会大众。这里的「国王」是比喻,要开讲《妙法莲华经》,要将万法归宗,方可称「国王」。这与后面〈药王菩萨本事品〉打十种比方,把《法华经》称为「经王」,一脉相承。「万法归宗」,就是一个王。「大臣、刹利、居士」,这是总表上面诸子和亲族他们的各种境界。
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方便解:你们可知道啊?这些人在过去十万亿佛法中就是我的学生,因为受我的教化,方便说为我的儿子。我之所生:方便说是「从我开始修行」;究竟说:这个「我」即是《法华经》。没有哪一法不是《法华经》,没有哪一法不是「我」,没有哪一法不是「大光明藏」,一定作如是观照。
于某城中,舍吾逃走:「某城」就是涅槃城,「舍吾逃走」就是转圣成凡,就是我们无明妄想而使显现出十法界万法。「舍吾逃走」就是背觉合尘,虽然是涅槃城,也同样是假名相,所以叫「某城」。真也好,妄也好,都是假名相,说说而已,叫「某城」。「涅槃城」也是说说而已,这都属于别教的法义。到了圆教,万法都是一个念,一个念当下即是万法。
伶俜辛苦五十余年:比喻背觉合尘,迷失法身慧命,可怜,可悲,痛苦。「五十余年」特指五道轮回。把时间变成佛法,把时间变成国土,这也是《法华经》的妙用,时间即是空间,时间即是万法,万法没有谁不是谁。
你讲:人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风,风就是木头,木头就是雨,世间人能不能理解?他认为你胡说八道。可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啊!哪一样不是哪一样?。此法难解,非智莫入,好好观照。这就是《法华经》难解之处。
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某来某去的。我是佛,你叫我什么都可以。你叫我玉皇大帝也行,叫观世音也行,叫牛魔王、猪八戒都行。前面是个「某城」,这里是「其某」、「我某」,都是「某」,就没有一个真名实姓。这是不是妙法?妙法呀!
昔在本城,怀忧推觅:我已经是老古佛,已经证入大光明藏,证入「大涅槃」。「怀忧推觅」干什么?我已证入大光明藏,但是我「寂而常照」,念念都在考虑教化众生之事。阿弥陀佛黄金臂昼夜长垂,那就是在「怀忧推觅」。「怀忧」就是考虑着众生在痛苦。
「推」和「觅」是一个意思,寻找教化众生的机缘。忽于此间遇会得之:这是因缘聚会,师生道交感应。此实我子,我实其父:这里方便说,这在三藏十二部是哪一部啊?因缘部。「无分别不妨分别」,说为父子。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这里「分别不妨无分别」。我的一切的财物万法归一,都是「子有」。
先所出内(纳),是子所知:这里点出了前四说法时期的良苦用心。以前讲的三乘法统统归于圆教一乘法,现在二乘人都已经明白了。以前讲小乘法,并对大乘法旁敲侧击,他们不仅听到了,而且还鹦鹉学舌,讲给众生听。他们已明白什么是佛,但不相信自己就是佛。真人已经成佛了,假人还在迷惑颠倒。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过去面对「宝藏」,只认为是自己守财奴而已。现在经过老师一讲,这个「宝藏」就是我的。比喻过去听了那么多菩萨法,认为都是人家的事情。现在经佛指点,原来明白了大乘法的同时,即已是大乘菩萨。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我等皆似佛子:本来是「佛子」,但我们不以为自己是。虽然是,但还不能肯定,叫「似是而非」。这是在忏悔自己,也就是知道了菩萨法却不相信自己是佛子。
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事出必有因。我们受苦太深,执著种种名闻利养,就不容易入道。所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受诸热恼」就是由三苦引起的五蕴炽盛之苦。我们烦恼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发热啊?有时候心里感到冰凉感到绝望,那个手脚冰凉是不是也是一种「火」?「迷惑无知」就是为境界所转。乐著小法:按照世间人的那种习惯的心态,做小事总比做大事容易。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这里的「粪」跟前面除粪的「粪」不一样。前面除粪是除去「见思烦恼」;这里的「诸法戏论之粪」是把除粪的那个法都作为粪,《楞严经》把不了义法说为「戏论」。可是我们真正明白了它是戏论之粪,它是不是就是「我」?
到了《法华经》,已经不存在什么赞自毁他的问题。一切万法都是「我」,谁诽谤谁?只有见到佛法真谛,我们种种的身口意业才不会有过错。除非你是不懂装懂。真正懂了,你怎么样讲都是对的。
嬉笑怒骂无非道场,无非慈悲。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回顾当年在小乘法中勇猛精进,成就了小乘涅槃;而它与我们无量的智慧德能来讲,万万万万分之一都不能比,只能叫「一日之价」。
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以为这是寂灭,这是灭度,这叫「未证谓证」,也叫「计取见」。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这个心执著在很浅的一点眼前利益。这个「欲」就是证「方便涅槃」。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佛看到弟子们执著小法,就改变教育方法。「便」,当下;「见」,决定;「纵舍」,,教小法。
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不为我们来专门开示,叫「不为分别」。开示什么?你们都是大菩萨。连《华严经》都不能讲,那《法华经》更不能讲。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重复地忏悔,我们「未证谓证」。于此大乘,无有志求:因为犯了「计取见」,所以对修行菩萨道成圆满佛不感兴趣。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出内」啊!
这些小乘人自己不相信大乘法,还给别人讲。有些弟子问我:「师父啊,我确实也懂了如来藏,但毛病习气还很多,那我能不能讲经说法呀?」你看此处,连不相信大乘佛法的小乘人都还讲大乘法,你怎么不能讲?
在讲的过程中,许多烦恼习气不翼而飞,乃至想恨一个人怎么就恨不起来。智者大师讲,读经、讲经、听经,把经文「会归自性」,这就是最好的修证,你不知不觉地成佛了。
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讲经说法,这是佛的良苦用心,这是成就众生的最佳法门。我们这一代要把这个法门弘扬开来。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佛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他绝对不会悭吝,否则就要受报。佛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己,只要有一个人没有成佛,他这一尊佛就不圆满。世界上只要还有一粒微尘没有回归「大光明藏」,这尊佛就不圆满。
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但乐小法」,外现声闻相;「真是佛子」,内秘菩萨行。怎么「真是佛子」呢?他在前四说法时期已经听闻了菩萨法,明白了菩萨法,他就是菩萨。怎么「但乐小法」呢?他不相信明白了菩萨法就是菩萨,总是认为「这是我们偶尔地听到一点消息而已」。
在《楞严经》讲「六交报」,别人说坏话、别人做坏事,看的人听的人还要受报。这是不是也是「密化」?这可不得了啊!那么别人说好话、别人说佛话,你听了以后,是不是也受报啊?你成了佛,可你还不知道啊!这就是「密化」,佛翻来覆去就是讲这个法,你这个心明白什么就是什么。一言一行皆当谨慎。
我们不管坐火车、坐轮船、坐飞机,只要遇到人你尽量讲「如来藏」,一个人真正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他讲什么经典都能讲出「如来藏」的道理,他不会跟你婆婆妈妈的张长李短,要明白。怎么讲「依法不依人」呐?他能讲出「如来藏」心地法门,他一定会讲《法华经》《楞严经》。佛多英明,一句「依法不依人」,是不是在给讲这个法提供理论根据啊?这是佛讲的,没有错。
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这是理解佛,众生在迷中,佛讲方便法是迫不得已。
于此经中,唯说一乘:如果我们都是大根机,那就只有一乘法,就不会惹出许多麻烦来。虽然是麻烦,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佛出世之时,地球上已经几十亿年没有佛法的气氛,佛只有讲出无量方便之法。可是这几千年以来,我们这个国土到处充满着大乘佛法的气氛,没有必要又从小法开始讲起。
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佛当年在讲菩萨法的时候,叫声闻人旁听,一边旁听,一边来批评小乘法。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旁敲侧击也好,骂我们也好,这都是在把大乘菩萨的法理作为信息灌输给我们。佛在第三说法时是旁敲侧击,在般若时开始劝导小乘人回小向大。到了法华涅槃时,是强令小乘人必须学大乘法,不学就不行。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当」就是正当名分。怎么「当得作佛」?前面讲了「开示悟入」,讲了「妙法莲华」,明白了「妙法莲华」,你「当得作佛」。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有大力势。而年朽迈,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推求:分析考虑。到什么地方呢?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推求的时候,那是佛在兜率陀天观察四千年。「顿止一城」是在净饭王宫现「有余依涅槃」,在祇树给孤独园现比丘相,是现佛之应化身。造立舍宅:是建立道场。五欲自娱:佛现肉身相叫「和光同尘」,不离五欲教化众生,叫「同尘」,「自娱」叫「随缘不变」;虽然现身在五欲六尘,但是时时在定中,时时在大光明藏中。
其家巨富,是总说佛家的富贵。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辇」和「舆」都是大车小车之别。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这段经文前面长行里已经作了解释,我们自己去回顾复习一下。商估贾人,无处不有:这是打比喻。比喻佛把法传出去,成就了众生,是不是也成就了自己?跟搞买卖一样。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这是讲佛示现应化身是「不动而至」,他没有离开大光明藏。大光明藏之王者,就是「王者之所爱念」,也就是前面讲的「和光同尘」,是帮助解除小乘人不敢愿身再来的这个烦恼心。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这是讲佛弘法的气势。群臣豪族,比喻一佛出世,十方响应,诸佛菩萨以各种身份来助佛弘法。弟子大众中也会有古佛、大菩萨再来示现凡夫相。豪富如是,有大力势:仍然是赞叹佛法的气盛。「力」是表法门;「势」是表教育。我有这个法门还要开场教育。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这是指佛的悲心救世。在世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教化众生;灭度以后又是在考虑什么时候再来创造机缘、重返世间,诸佛就是这样。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或有所得」,可以说为一些修人天福报,是修歪门邪道,欲升反坠。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饥,是表示没有得到正法之食;饿,是表示没有得到助道之浆;羸,是表小法没有大的法力;瘦,是表小法没有大的功德。体生疮癣,是指迷惑颠倒、我执、所知障,就形成自己的种种烦恼习气。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物极必反,慢慢地在这个世间里感到很痛苦了,他自然有一种期盼出世的这种念头。在人天福报里啊,祖师大德有讲,往往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儿女不孝,家破人亡,或者重病在身,就把你逼到佛门里来。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这是把上面那四句偈又进行了总结。「佣赁展转」就跟在外面打工一样,经过了种种的波折,终于一步一步向佛法靠近。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看来机缘成熟,佛已经出世,在道场的门内做种种充分的准备。这个「大宝帐」,是助于教化一切的众生。有缘者先成就,无缘者未来世也能成就。注意这个「大宝帐」,是指普度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是显示出肉身佛出世的气氛。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这是指弟子们修种种法门。「或有计算」一般是指菩萨在发心,给自己定计划。「金银宝物」是各种法门。「出内财产」是「自利利他」。怎么「出内财产」呢?
就是前面讲经说法,代佛传法叫「出内」,把自己明白的道理讲给众生听。注记券疏:「注」带有归纳、总结、整理的意思;「记」是依照佛所制定的课程修行,并自我印证,也就是「解脱知见」;「劵」是发大心,与四弘誓愿相对应;「疏」是修行的过程。把自己与一切的万法来沟通。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穷子觉得他不是国王,也是像国王那一类的很有地位的人。
借问贫里,欲往佣作:问路上的人:「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供我们这些人去打工谋生」。欲往佣作:我就到那里去做粗事,我只能做粗事。比喻向老师讨教,像我这个根机的人,应该修什么法门呐?我一个字不识啊。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即敕使者,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迷闷躃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即以方便,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长者于牖,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长者有智,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父知子心,渐已旷大,
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即敕使者:「敕」是命令,这个「使者」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出世了,那么有缘的弟子过来了,所以佛在第一说法时,讲了一部《华严经》。追捉将来:《华严经》是顿教菩萨法。「追」显示出心情很急,要你马上回头,马上成菩萨;「将来」就是带过来,马上就要「背尘合觉」,合「大觉」。
穷子惊唤,迷闷躄地:好像是休克了倒在地上。「迷闷」是比喻沉迷在迷惑颠倒中;这个「地」是无明烦恼习气之地,比喻这个小乘人,小乘根机不堪大教。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见杀」前面讲了,小乘人把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倒计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他认为菩萨愿身出世是又重新落入六道轮回。他把愿身再来的菩萨与这个凡夫的业报身混为一谈。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开始后悔:我这么笨,为了几口饭跑到这个地方来。跟这些豪贵权势在一起搞不好被抓回去,是不是又当杨白劳啊?他这种心态是比喻:我修什么大乘佛法呀?别到时鸡偷不到反丢一把米呀,是这种心态。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他知道儿子心下劣,不堪大教。众生眼中佛也是众生。人与人之间思想不平衡,他没有办法沟通。众生就是这么可悲,各人都以为自己都是对的。
所以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那当然是典型的;最平常相互之间是不是也都是些烦恼啊?亲朋好友都有烦恼,就是各人自以为是,其实来讲并没有什么事情。往往就是小心眼,把它看得太重了。同样一句话,各人用心不一样,他理解就不一样。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渺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既然不堪大教就用小教。这个「余人」就是小乘法,「人」就是法。用小法来教他们。眇目矬陋:「眇目」就是一只眼睛;「矬陋」,短小不庄严。怎么「无威德」?
小乘人是个体户,自己理自己,人家不服气,「威」不足以服人,「德」不足以化人。但是对于凡夫来讲,不可轻慢他,他能超越六道轮回也很不简单。
汝可语之,云当相雇:「汝」就是你;「语」是告诉,「之」就是他;「云」是说话的意思。在古汉语里,言啊、语啊、云啊、曰啊,都是讲话之义。云当相雇:说雇你来做工、做佣人。除诸粪秽,倍与汝价:干什么事情呢?就是清扫厕所拉大粪这些事。比你做一般的活儿的工价要高双倍,甚至好几倍。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前面「除粪」是讲小乘法的行善断恶。「净诸房舍」就是修我们的清净心,做到六根清净。「房舍」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受想行识,以及种种妄想。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牖」就是指隔着窗户悄悄地看,时刻观察儿子的动静,这是比喻佛对弟子们良苦用心。其实作为做父母的,你需要不需要天天把儿子拉在手里,才了解他呀?不需要。做老师做师父也是这样,我就一年半载不跟你见面,我都知道你在干什么。
你不要打妄想,师父怎么不理我,不睬我?有时不理不睬就是最好的理最好的睬,明白吗?父子师生之间,他们心里一种灵性是相通的。有时你来提问一个问题,我可以给你破口大骂;有时提一个问题我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不是也吭声啊?你可要明白啊!我一直盯着你看,也是在教育你。
我有时看到你,我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也是教化你,大家明白吗?贵在自己要用心。诸佛菩萨也好、老师也好,他用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在教化众生。老师不管跟你嬉皮笑脸,还是吹胡子瞪眼,都是慈悲,都要感恩;
理你也好,不理你也好,都是慈悲。要这样来理解「长者于牖」,我们将来今生也好,来世也好,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做老师教化众生。这就是体现出老师父母良苦用心。
乐为鄙事:心眼下劣,他把别人看得很低,把其它事情也看得也很低。这种人呐,往往对好人好事总是往坏人坏事那里想。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件事情,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往好处想的他也还有这个层次之分,有的往一百分好处想,有的往九十九分,有的往二分三分;往坏处想也有层次,他有的百分之百的坏,有的百分之七十的坏,有的百分之三十的坏。可是我们往往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评价人,这点很可怕。
当你把别人想象的很坏的时候,我告诉你,别人并没有坏,你已经很坏;你给自己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了坏的种子;而且你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你在别人阿赖耶识里,也种下这个坏的种子,你是罪加一等。所以我经常劝一些同修,一定要把别人往好处想,不要往坏处想,人家未必如你所想象的。
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就跟一面镜子一样,你拿来一朵华,镜子里是不是现出一朵华来了?你捧着一对癞蛤蟆,那镜子里是不是现出一对癞蛤蟆呀?
你脑袋想一想不要紧,嘴巴讲一讲不要紧,可是你想了你讲了,你果报跑不掉了;它到一定的时候,阿赖耶识这个信息系统一启动,你就要受报应;受报应的时候由不了你想不想的问题,你后面的那个第七识,它自然而然来给你报应,前面的六种意识心挡都挡不了,你思想准备都没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有到果报出现的时候,他才开始害怕,可是已经迟了。我们修行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把持好自己的命运,也就是给我们后面那个阿赖耶识,通过第七识来输送良好的信息。所以「长者于牖」,他一直考虑着怎样帮助弟子;不是像凡夫一样,怎样考虑来算计别人防止别人。
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这段经文在前面长行里已作解释。虽然安顿他修小乘法,但实际上来讲,也让小乘人列席旁听,他已通过讲菩萨法旁敲侧击,。不管你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这个佛种已经进去。这就是前面〈弘传序〉所讲「俱崇密化之迹」。这都是「既益汝价,并涂足油」。
佛当年教育办法是这样。所以有时候师父对着张三讲,那个李四可坏透了啊,怎么样怎么样——我真的是在讲李四吗?你张三可别幸灾乐祸啊。看来师父是对我很好,那个李四就是不如我——你错了,师父就是借李四来旁敲侧击这个张三。
有智慧的人要感恩,没有智慧的人你还不跟我吵嘴。你如果认为师父:哎呀,师父也搞人我是非呀?你又错上加错了。师父千里迢迢,舍弃家庭儿女,难道就是为了搞个人我是非?!那师父天天还在吃苦,是不是?有这么傻的人吗?搞人我是非的人,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
如果师父想升官发财,在张三面前说李四,这一定是搞人我是非。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作为李四,也可能听到师父在张三面前讲他的是非,他又怎么对待,是不是应该感恩呐?在帮他消业障,又在利用他来教化其他的师兄们。,是一个道理。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大根机之人,简明扼要几句话,一了百了。中下根机之人要反复讲明理由,劝说。有善根的人,你眼睛给他瞪一下子,他马上跪下来忏悔;但没有智慧的人,他翻来覆去给你强词夺理狡辩,始终舍不下我执。这个时候,老师要反反复复劝导。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渐令入出」就是让学生学着讲经说法。怎么「出」啊?把自己懂得的东西讲给大家听。即使不懂得,你也可以依样画葫芦,按照佛的讲法让众生种下种子。
有些你不懂的东西你讲了,别人还能听懂;有时在讲之前还不懂,在讲的过程中突然就懂了,就是渐令入出。经二十年:这「二十年」就是在修小乘佛法的同时,还可以讲大乘佛法。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教门。「执作家事」是指修小乘佛法。
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讲菩萨法的时候叫他们旁听,在他们面前示现菩萨法,让他们都知道。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犹处门外」是指他总认为自己是小乘人;听大乘法不是我的本分;传大乘法也不是我自己的愿心,是在给佛帮帮忙而已。他不知道,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也不管自己懂不懂,在听闻大乘佛法时,心里已经种下金刚种子。犹处门外:实际上已经到了门内;如果心没有到门内的话,他需要不需要讲「犹处门外」?他本来在门外嘛。
在这里听经的同修都是双重国籍啊。当你明白了「如来藏」,你即已是佛土的菩萨,是你那个真人。可是你现在在这里听课,是不是还「止宿草庵」呐?但是当你明白了「止宿草庵」的时候,你在不在草庵啊?你明白了「犹处门外」的时候,你就已经到了门内。明白了「止宿草庵」的时候,你已经到了佛土。
自念贫事,我无此物:这是自私其小。虽然自私其小你小不小啊?这是自己执著,我是个穷小子;自己执著,我不是佛。但是不管他承认不承认,他都是佛。那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是佛,而且当下能够得到自在。
在我学佛这么长时间,大家知道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怕死了。你不管什么时候,管你天崩地裂,我还带着好奇心,看看怎么个崩法子,因为我知道人没有生死的。就是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把这肉身没有了,能不能把你灵体爆炸掉啊?不能的。
《法华经》讲到现在,是不是在调大我们的心量啊?可不要以为每天都在听重复的几句话呀。这就是妙,你每次听,境界都在提升,是不是?心量一大是不是境界就在提升呐?「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妙莲华」,就是「如是我闻」,就是「如是等」,就是「开示悟入」,就是「一心三藏」。讲来讲去,都是一个意思。
你可不要以为:「《法华经》呐,我05年就听印广师讲过一遍了」。你听一遍算什么呀?多宝如来都要来听经闻法,这《法华经》深义没有止境。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讲。到时候再说,为什么?又没有讲稿。「师父每次讲经都不一样,每次都要发现新大陆」,这是我的新大陆还是你的新大陆啊?都是你们的,与我没有关系啊。
你们的新大陆老通过我这里蹦出来,为什么?因为你们把那个门关得死死的,太保守了;我这个门一直开在这里,它只有从我这里蹦出来,明白吗?整个的智慧都在这里,你把这里关起来的话,那它这里开着它从这里出来。如果我们大家都打开的话,那教化众生是不是很快啊?就这个道理。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不是我的,我们就是一个东西。
「即聚亲族」这个下面就是召开法华大会。这个「亲族」泛指弟子大众。「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前面已作解释,回去自己复习。
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二十年」是指在讲小乘法。昔于某城而失是子:「昔于某城」叫本迹一对,本坐涅槃城。舍父逃逝:转圣成凡呐,转到哪里去啊?
转到十法界,转到六道轮回。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在六道轮回里,倍受众苦,求饮求食,最后来求解脱。至此:在当时,佛把二乘修行的法门称为是「化城」。后面专门有个〈化城喻品〉来说明这个问题。「遂来至此」也可以解释为:在法华会开讲之际,不管佛在世也好,不在世也好,只要法华会一开,无量劫以来的生死问题,在法华会上作个了结。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这个「我」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悉以付之」。这个「凡我所有舍宅人民」,十法界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一个念,都是你一个念,都是他一个念。我你他一个念,又是一个念,这个法妙。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悉以」得道。
《法华经》是「悉以付之,恣其所用」,任你怎么样用。明白了「一心三藏」,你是不是得到大自在?把家里的钱粮用来救灾,用来供养,都用光了,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流落街头,自在不自在啊?你只要想起「一心三藏」,你当下自在。你暗暗庆幸,终于把我的一切全部供养了三宝。我现在一无所有,但是呢,我所有的都得到了。能不能想明白?
恣其所用,就看你用不用?你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一心三藏」,你当下自在。只是你愿意不愿意回光返照。我经常讲,就是手上戴铐,脚上带镣,,那个手铐脚镣是不是「恣其所用」?这就是我成道的法器,明白吗?这就是「阿弥陀佛」,这下可以修清净心了。
清净也清净,不清净也得清净。只有想到自己的一切都已供养了三宝,供养了一切众生的时候,这个人是最快乐,最自在,这个快乐是你生生世世永恒的快乐,它永远伴随着你;而且易如反掌,只看你愿意不愿意得。
世间法都知道,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何况出世间法?供养别人,这也是我们的本性。就是很坏很坏的恶人,他有时候做一些好事,他心里还很高兴。要保持覆护我们的善根,使得日趋圆满增长,所以「悉以付之恣其所用」。这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每个人都有,而不需要求任何人。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这就是见道当下成佛。他明白了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都是一个人,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我执」,放下了我执,你就得到了解脱,最起码解除对死亡的恐怖,解除对人怨恨的心态,再一直修行得圆满大解脱。
法华之家
微信号:QQfahua
推荐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即可)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楞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