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清漳菁萃】丨漳州孔氏家庙与观澜书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漳州孔氏家庙与观澜书院

田 丰文/图


据清光绪《漳州府志》载:“漳州孔氏家庙,在城西隅。宋建炎间,孔子五十五世孙任,率其子克权,避兵入漳,遂家焉。明正德四年给裔孙笃尧衣巾,主观澜书院祀。后私创书院有禁,裔孙天从赴阙陈奏,准改书院为家庙。天启五年,巡按姚应嘉修。国朝雍正十三年重修。同治三年,毁于寇,里人林广迈等募修,至光绪三年续修。董理者吴联熏、吴廷扬,施盘、吴金榜、魏有璋、郑圭海、张如嵩等终其事。”


宋儒办校育才俊


漳州享有“海滨邹鲁”的雅称,并非徒有虚名,令人称颂的是朱熹治漳,推行礼教,纠正陋习,所谓“朱子过化”,漳州礼俗面貌一新。与此同时,乡民教育(类似现代基础教育)也蔚然成风,至今留下的诸多遗迹。仅在龙海平宁村,就有宋代乡校遗迹,平宁村地处九龙江入海口,以前叫平林村,属龙溪县十一都,虽然“僻处海隅”(碑记语),但并不失之教化,早在宋代,本村儒士蔡汝作创办乡校,收纳本乡本土的子弟传授儒学文化。蔡汝作,号南溪,蔡港(今平宁西头村)人,宋代名儒,与同时代的高东溪(登)、陈北溪(淳)并称三溪。乡校培育了一大批贤良之才,如本乡的林广发,林弼、林虞臣父子三人,都是学而有成,行事有声的贤能之才。西头村蔡氏家庙(世泽堂)内楹联“学重三溪自昔高陈成鼎峙,勋留四镇至今楚粤有贤声。”说的就是这回事。


平宁村-古门隘


平宁村-蔡氏大宗楹联


        林广发,字明卿,性敏好学,元至正间(1341~1368年)先后任龙溪县主薄,漳州万户府经历,平生言规行矩,向慕高登、陈淳、蔡汝作三位名儒的学识与品德,著写《三溪集》传世。林弼,原名唐臣,字元凯,广发长子,元至正七年(1348年)进士,任漳州路知事。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名儒身份奉召修《元史》(一说修《礼乐》),二度出使安南国,擢吏部郎中,出任登州知府,著有《登州集》十三卷传世。林虞臣,字原功,弼之弟,以书法闻名,明初授漳州府训导,升国子助教,诗文俱佳,与其兄齐名。


先贤施泽耸文峰


宋元之交,兵荒马乱,乡校荒废,直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贡生郑深道与巡按御使陈仲述发起重建,陈仲述撰写碑文。不久,郑深道将乡校迁往南陂,匾题“观澜书院”,为当时漳州府著名书院之一。弘治七年(1494年),致仕布政林同“以南陂杂民居”乃迁往文山(俗称观音山)之麓,文山俯瞰溪流,帆影往来不息,契合观澜之意。周瑛应林同之邀,特为书院写记文。书院后改名为“文山书院”。


周瑛《观澜书院记》


林同赋有书院八景诗,八景是:礼殿晴霞、讲堂夕照、桂庭月色、芹沼波光、巨镇文澜、山岩屏石、凤山呈秀、虎渡分清。“正德四年,知府罗列请于院司,以孔子六十二世支孙孔文惇为小宗子,其弟文发为家相,各与衣巾,以主祀事。并拨给新洲田,坐落瀛洲口等处。既而,知府陈洪谟、张鹏相继复拨本山观音废寺田租入院,以充祭祀”(摘自万历癸酉《漳州府志》)。漳州知府罗列于正德四年(1509年),经部司核准,迎请孔子六十二世孙文惇、文发兄弟入住观澜书院,主持祭孔礼仪。文惇传子国华,国华传子天从,再传至孔胤檀,衣巾奉祀。观澜书院享有殊荣,书院中先圣殿,由此升格为孔氏家庙。观澜书院也沾了孔氏家庙的光,从文山迁入府城。嘉靖二十七年(1549年),龙溪县令林松腾出府城布政分司右侧天妃宫故址(今瑞京路与钟法路交叉口西侧),又买下边邻三间民房,安置孔氏家庙和书院。当时有人提出,书院既已迁入府城,应改名称,但是,书院依然延用观澜旧名。“万历十二年,诏革天下私创书院。有司议上于朝,谓:‘观澜书院两经奏勘准,今圣裔奉祀,非私创可比。且子孙相承,又增置居室,已为孔氏世守家庙,不便没官。’”(语见《龙溪县志》)方志记载清晰说明孔氏家庙与观澜书院的关系,正由于孔氏家庙的庇荫,观澜书院幸运度过一劫。天启五年(1625年),巡按姚应嘉修孔氏家庙。明末清初,孔氏家庙和观澜书院在战乱中倾颓。雍正己酉年(1729年),贡生赵登瀛募同人修;乾隆丙寅年(1746年)教授郑汉履率生员蔡元耀募同人起盖诸生习礼拜亭;癸未(1763年),生员赵紫绶募同人重修殿檐。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入漳,孔氏家庙及书院被毁,里人林广迈等募修;光绪三年(1877年)续修,董理者吴联熏、吴廷扬,施盘、吴金榜、魏有璋、郑圭海、张如嵩等终其事。

观澜书院源于宋代乡校,至明代增立孔氏家庙而名重一时,身价倍增。进入民国后,书院与家庙销声匿迹,原由不明。令人欣慰的是,书院的原发地早已重燃薪火,再续文脉。


平宁村-贞节坊(清乾隆)

 

锦江观澜祀文祠


星移斗转,时光到了清道光三年(1823年),举人钟南发起,在平林村乡校原址重建文祠和书院,前进为讲堂,中为先圣先贤祠,移锦江书院魁星销像入座供奉,后进祀蔡汝作、郑深道二位书院的奠基人,本村贤者林弼也列位其中。文祠于道光四年竣工,郑开禧撰写碑文,文中记载了历代兴废及儒道的一脉相传,以及儒生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自通都大邑以至僻壤遐陬,无不知以养育人才为要务也”(碑记语)。九年之后,即道光十三年,钟南等诸乡贤又添置田产供书院维持费用。约七十年之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恩贡生康翔等发起重修文祠,陈受颐撰写碑文。石码镇有汪李兴等20名捐资,还有鳌头社(今西头村)等20个社的人捐款捐物。宋代崇儒重教之风,再次在蔡汝作的家乡兴起。


石码高坑高东溪祠-钟南楹联


“能志于圣贤之学,不坠薪传。士之执简策,请业于斯者,苟能本先生之教,砥行励石,以力追前轨,平林虽僻处海隅,岂不与大梁、岳麓、凤池,同为国家育才之地哉!”(碑记语)乡校自创建起既融讲堂、文祠为一体,以传授儒业,培养人才为要务,在乡贤士绅的扶持下,沿袭了几百年。在二十世纪整整一百年间,书院始终作为小学校,哺育一代又一代平林子弟。


平宁村文祠-道光四年碑


2000年,这座古老的乡校经历改造,保留第一进的基座,叠建混凝土二层楼房,道光四年石碑原地保留。先圣先贤祠拆除,改为操场,文祠移入临路面的一间教室,祠中祀文昌神象。原廊柱照样立于祠前,柱联“睿玑玉衡列星纪瑞,文山锦水胜地钟灵”。道光十三年石碑与光绪二十六年石碑立于祠廊两侧。改造后的新校舍即现在的榜山中心小学,2003年,从这里毕业的平宁学子考入清华大学,在当地传为佳话。


平宁村文祠门廊


平宁村文祠内景


平宁村-榜山中心小学



 

ZhangZhou   Library   ·  Cultural   Platform


漳州市图书馆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大同路大同新巷3号

(老年大学内)林枢楼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