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课堂讲义选编:道教的信仰、礼仪和思想来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任何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宗教,它必有信仰,它要信一种神或若干个神,没有这个不成宗教。道教信仰的对象是什么呢?道教信仰“道”。这样讲,就存在一个问题。中国文化中的道家哲学派别、思想派别,它的核心理念也是“道”,如果只讲道教信奉“道”,那么它与道家就不能区分。宗教信仰的神一般来说是人格化的,道教信仰的“道”也是一种人格神,一种神化的东西。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这种“道”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观念,同时又被认为是人格化的神。道教讲,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从它那儿生出来的。但是到此为止还不行,还必须把“道”人格化,才能使它成为宗教崇拜的对象。道教崇拜“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是三尊神。“三清”被认为是由“道”化来的,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格化,它有“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三清”当中,元始天尊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被认为也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对于这个说法,虽然我们不宜简单类比,但是和讲的“三位一体”好像有一点儿相似。讲上帝“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既是三个位格,本质又是相同的,圣子、圣灵也是上帝的体现。道教的“三清”似乎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全都是“道”的体现,但搞人格神总得有一个为主,就是元始天尊。道教的这种宗教理论,它的各种典籍中都有表述。葛洪有一个文章叫《枕中书》,其中说:


   “昔二仪未分,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     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

 乎其中。”。


就是说在天地没有分开的时候,没有天,没有地,也没有日、月,就是那么一个混沌体,而它的中间就已经存在着“道”,就是盘古真人,他是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就是我们前边说的元始天尊,他就已经是游乎在这个混沌体之中了。这样,道教就推崇了一种类似于创世性的神。道教的另外一个文献也说,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沌之霞,讬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是自然的化身,从自然来的,还在混沌时期就结形了,他是这样一个神。总之,元始天尊被认为是道教最重要的神,可以说是宇宙的化身,宇宙由他变化而来。道教是,它信奉的主神是元始天尊。



道教追求肉体成仙,这是它的宗旨,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道教修行者、信奉者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人的肉体永不毁坏,追求成仙,仙不是神,而是人,是长生不老的人,道教中的“八仙”都是这样的人。我们知道,不追求人的长生不老,它承认人皆有死,它只是追求能够成为上帝的选民,末日审判后灵魂能与上帝同在,灵魂永恒,而不是肉体永恒。也不追求人的肉体长生不老,它认为肉体也是空的,是地水火风的暂时结合,甚至叫它“臭皮囊”,认为它没有什么价值,它追求“觉悟”,追求超脱“六道轮回”,达到一种寂静不动的永恒的状态——涅槃。道教不是这样。人们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中国人是很重现世、重现世生活的。道教的信仰就体现了这一点,它追求长生不老,就是永远活在现世,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的宗旨。关于这一点,道教的典籍、介绍道教的书籍都有阐述。例如《隋书》“经籍志”就说,道教的宗旨在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道合体”。也就是说,通过修炼做到“与道合体”,那就不会死了,因为“道”是永恒的。《抱朴子》说人通过修炼成仙以后,就成了一种特别幸福的人,可以保有最好的肉体生活、人间享受,“餐朝霞之沅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衣食住行都非常美好,无忧无虑。这种神仙的生活同时又是世俗的。基督徒讲人在“末日审判”以后上天堂,就没有物质生活了,的净土宗相信人经过修行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描述那里还有世俗生活。而道教的理论说,人修炼成仙后,物质生活就更好了,特别幸福,特别逍遥自在。道教的这种宗旨,我们和、一比,就可以看出它的现世性非常强,体现了中国人重现世的特点。


道教的礼仪有两部分,一是神仙术,二是巫祝


首先说神仙术。什么是神仙术呢?神仙术就是成仙的法术,就是求得长生不老的法术。道教的神仙术有很多具体的项目。比如“辟谷”,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不吃不喝,根据道教的理论,这种方法可以调动人身体内部的能量来维持生命,而且有利于健康。前些年气功热,有的气功派别也讲辟谷。再有“服饵”,服饵就是吃一些特定的东西,如草根、树皮、某种金属、岩石等,比较精致化的就是仙丹。道教认为可以通过吃这些东西达到长生。再有“调息”,好像是一种气功,包括胎息、行气、吐纳。再有“导引”,是有形体动作的修行术,比如按摩、体操等等。还有“房中术”,就是一种性交的技术,道家认为这种东西有利于长生。


再说“巫祝”。巫祝就是前面讲的“正一派”注重的那一套东西,它以祈福禳灾、驱鬼降妖为目的,具体的办法包括画符治病、念咒语等。中国近代的义和团也搞这些,画符、念咒语,弄个纸画上符,烧成灰烬和水搅在一起喝掉,叫喝符水,说喝了符水神就附体,刀枪不入,但实战中不顶用,跟八国联军打仗死了很多人。道教的符箓还包括斋醮,就是大规模的祭奠祭祀仪式,在道观里举行。有些大家族有自己的道观,像《红楼梦》中的荣国府,他家有时举家出动,去搞斋醮。


再来看一下道教的思想来源。道教的宗教教义背后有某种深层的观念,把这个发掘出来,对于我们了解道教、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都很有好处。

                 



道教的第一个思想来源,是道家的哲学思想。道教之所以叫道教,就是因为它最初推崇黄帝、推崇老子,把先秦一个哲学派别的代表人物老子加以神化,让他成为神。道教这个名字,就凸显了它和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联系。先秦百家争鸣,道家是很重要的一个派别。道家的思想,如果我们要抓它一个根本之点,那就是重自然。道家重自然,相对而言儒家重人为。自然就是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原来就自在的,自然与人为构成了一对范畴。对于人来说,我们的个体生命也有自然的一面和人为的一面。与生俱来的生命,就是人的自然这一面;人的思想、习惯、各种文化因素等,是后天学来的,是环境给的,是社会给的,是人的人为一面。道家重自然对于人来讲就是重生命。所以,道教以道家的“道”为本,其基本的宗教追求就会是肉体成仙,长生不老,追求人的物质生命永远存在。也就是说,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宗旨,就是源于道家重自然的思想。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不是全靠直接的表达,而是为这种主张找出一种本体论、宇宙论的根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教对于自己追求长生不老的宗旨,不是将它说成是自己的主张,而是说“宇宙本来就是这样的”,“宇宙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以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宗教主张的权威性。这样,它就用着了道家的宇宙论。《老子》中讲,宇宙是自然的,自然是宇宙的本性。比如它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它这里讲“道”,说有一个东西混混沌沌地生成了,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很平静地待着,自己不改变,永远运动,但是不会毁坏。它说有这么一个东西,是宇宙万物的母亲。它说我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因为凡是名字都是人起的,没有人之前它就存在,当然它就没有名字,如果一定要给它起一个名字的话,那么就叫做“道”。这样一个道,它的根本属性就是自然,自然而然,没有人制造它、加工它。《老子》中有这样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效法,讲人的生活、行为应该效法地,地是效法天的,天是效法道的,说来说去没有说清,到底是什么内容呢?最后一句说清楚了,“道法自然”,道是效法自然的。“道”是一个最高的东西,它的内容是自然,自然而然。这就是道家推崇自然的表现。


道教将自己重视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的自然)这一宗教主张,说成是宇宙的法则。《老子》中还讲过一句话,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么意思呢?它是说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君主,可以把天下的托给他。如果我们现在问这个问题,人们会说,是那种大公无私的人。但《老子》不这样说,它的观点是相反的。它说,只有一个人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天下那么重,才能让他做君主,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只有一个人爱惜自己的身体像爱惜天下那么重,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也就是说,它认为最爱自己的人,最爱自己身体的人,才是最好的,才是最值得推崇的。它的逻辑大概是这样,你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么能管理天下呢?因为天下就是由若干人的身体组成的。这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就是重自然,对于人来说就是重身体。


道家还有一个代表人物叫杨朱,他没有留下著作,他的思想观点是别人记载下来的。例如《韩非子》说杨朱“轻物重生”,看轻身外之物,重视生命,“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天下大利就是做君主,君主富有天下,但是,如果做君主需要做一点儿奉献,从小腿上拔一根汗毛,那么杨朱说这个不行,因为汗毛是身体之物,君主的身份地位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再大也是小,身体之物再小也是大。这就是道教的重生。再补充两个例子,都是《庄子》上讲的。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重人生。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两个代表人物,老子的书主要是讲宇宙观,讲辩证法,如“道可道,非常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等。庄子的书主要讲人生,讲人生应该怎么过。庄子的书讲人生,就与道教更近,道教就能更直接吸取它的资源。庄子非常重视人的自然生命,说人的生命多么宝贵,要怎么保全它。比如他主张“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就是要保全生命,保全自己的这种真性,不让身外之物拖累自己。《庄子》里面有不少表达这种思想的寓言。它有一处讲到,有一种栎树生在大树林里,这种树长得很高大,但不中用,木质特别松,拿它做家具它不结实,拿它做门框做窗户它出油。这样的树对人没有用,但正是由于它对人没有用,所以它才得以保全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人砍伐它。反之,如果一种树对人很有用,那它很快就会被人砍伐,那去做家具、做门框了。它想说明什么呢?它想说,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生命,而为社会服务会危害自己的生命。他这种思想和儒家正好相反,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人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社会服务,为公众谋福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教追求肉体永恒的思想,如何是从道家来的。


《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它说有两个人,一个叫臧,一个叫谷,两个人去放羊。一个人去玩耍了,结果把羊丢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里读书,也把羊丢了。对这两个人怎么看?我们一般可能会说,那个因为读书丢了羊的人,可能比那个因玩耍丢了羊的人要好一点,因为他是在干正经事,在读书。但《庄子》不这样说。《庄子》说,这两个人没有区别,虽然一个是因为读书丢了羊,另一个是因为玩耍丢了羊,但有一点他们都一样,就是全都丢了羊。他想表达的观点是,丢失羊好比就是丢失生命,人不应该为了任何目的而去丢掉生命,损害生命,不管你这个目的看起来是高尚的还是自私的,只要是危害了生命,为了什么都同样是不值得的。它归纳的话是:“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殉就是牺牲。他说小人为了利把生命丢掉;士有精神追求,《孟子》讲士“无恒产而有恒心”,他是为了名把身牺牲掉;大夫是贵族,为了他这个“家”(就是封建实体)把生命丢掉;圣人为了天下把身体丢掉。如果我们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这几种人肯定不一样,圣人是最高尚的,小人比较低下。但庄子说,他们统统一样,不管他为了什么,全都是危害生命,牺牲生命。道家这种重生的思想后来被道教接受了过去,所以说,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第二个思想来源是巫术。巫术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中国社会中也存在巫术,它成为道教的又一个思想来源。道教的符箓,驱鬼降妖、符水治病等等,它所包含的文化理念就是巫术的信念,即认为不同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道教的符箓、巫祝这些活动,都是源于中国民间的巫术。


  道教的第三个思想来源是战国时代以来的神仙术。中国自战国以来就存在各种神仙术,就是追求一种仙人的状态、追求长生不老的法术。比如《楚辞》中说有一种境界很高的人,实际上就是仙人,他生活在一种很超然、很幸福、很自在的状态下,“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他是这么一种超人,一种真人,能够通过吃饭、喝水、晒太阳,吸取自然界的精华,长生不老。可见,早在战国时期,成仙在一些人群中就是一种追求,而且还有相应的方法,即神仙术。楚国是南方的一个诸侯国,在北方,尤其是靠海的地方,比如齐国、燕国,也都有追求成仙的风俗,这大概是因为大海能够给人以一种浪漫的想象。战国时期齐国、燕国都有很普遍的传说,说在东海上有三座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山东的蓬莱现在是个旅游胜地,你到蓬莱海边,还可以看到海中的所谓神山,就是一些岛屿。现在旅游者都可以坐船到那里去。但是在战国时期,去那些地方很不容易,《史记》对此有记载。这可能与风向、海流有关系,总之船不容易接近,走不到那里就被吹回来了。于是,人们就认为那是神山,在那个神山上有仙人居住,有长生不老药。所以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君主,都曾经派人入海,想去寻找、接近这三座神山,去找长生不老药,齐宣王、燕昭王都做过这个事情。当然,比较有名的是秦始皇,他派了一个叫徐福的人,一个尊崇道家的人,带了500童男500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回来。西汉时期神仙术也是盛行的,人们不单是去找长生不老药了,因为总是找不到,于是就自己炼丹,这后来成为道教最一般的活动,认为吃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西汉的一些君主,汉武帝、汉成帝等都相信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可以长生不老,王莽也喜好“神仙之言”。所以说,战国以来的神仙术是道教的第三个思想来源。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