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第1次
【法师辅导】第2次——生西法师
辅导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现在学习的是共同前行,所有修行者需要看破世间、生起出离心的这部分内容已经学完了。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是密乘等所有的修行,没有出离心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殊胜修法的,所以这称为共同前行。之后又讲了解脱利益,这也是共同前行,因为不管是修小乘、大乘,还是密乘,都需要解脱。解脱果是共同的追求,只不过解脱果内部有一些分别而已,但对于都需要解脱的侧面来讲是一样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六个问题,或者说是共同前行中的第三个问题:依止上师、善知识。为什么是共同的加行呢?因为不管是小乘、大乘显宗或密乘的修行,都需要依止上师,只不过对于上师的标准不太一样而已。
在小乘的引导中,上师必须有清净的戒律,有出离心或通达经论等。大乘显宗的善知识,如《入行论》中讲,要具有菩萨的清净戒律,还应通达大乘教法。密乘善知识的标准,现在这里也会提到。共同前行中,刚才分析了,不管是小乘还是显宗、密乘,都要依止上师才能成就。
这里因为是大圆满前行,所以上师的标准就没有完全按照小乘、显宗和密乘的共同上师的标准来制定。如果按照小乘标准,针对修密乘的角度来讲就有点低了,因为小乘或共同的这些善知识,没有要求必须有菩提心、誓言清净或得过灌顶。大圆满前行对上师、弟子本身的条件以及依止上师的方法不相同。但从整个小乘、显宗、密乘的修行者都需要依止上师的侧面来讲,可以成为共同前行。
现在学的就是共同前行中的“依止上师”。
前面已经学了能够引导弟子的上师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标准。当然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在这里标准很高,但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不是完全从头到尾都需要依止高标准的上师善知识?不一定。上师也分很多种,比如在《光明藏论》中有传皈依的上师、传戒律、五戒的上师、忏悔的上师,也有传窍诀、灌顶的上师等等。学习正法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可以有很多良师益友和不同种类的上师。只要对修行有帮助,都可以作为善知识。
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要当成佛一样看待?或者至始至终都要找一位佛一样的上师并把这位上师看成一样?这也不确定。
大恩上师曾经专门有一期开示就讲到,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因为初学者自身的一些条件、标准,还有见解等,由于都是刚刚学习,对于的概念还有自己的信心可能也是初级阶段,所以要让初学的人把一位善知识当佛一样来产生信心,可能也有困难。
关键是,在高标准的视师如佛中,既然上师善知识是佛,那他所有的教言都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没有那种信心,或者自己的修行、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还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这样就比较盲目。因为初学者内心中还没有产生分辨的智慧,所以刚开始就视师如佛很容易落入盲从,分不清到底是对还是错。
在视师如佛的高标准中,很多公案、例子都说明,不管上师让你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去做,因为这很多是调伏你的烦恼和我执的殊胜方便。但是如果初学者这样做,一方面他内心中有很多疑惑和纠结;另一方面即便不纠结不疑惑,如果这位上师不是真正的佛一样的上师,让自己做了违背教义或因果的事情,只能够伤害自己。初学者不应该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虽然后面会讲,通过观察确定之后,应该恒常把上师当成佛一样,他所有的言教不应违逆,都应依教奉行。但对于初学者或没有达到高标准的修行者来讲,是不是就一概需要这样呢?也不一定。
《事师五十颂》颂词和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也讲了,针对初学者或信心不是很稳固的人,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上师要求做的事情没办法承办,可以如实反映说做不到。或者上师要求做的事情,发现这违背了的戒律或取舍,也可以如实反映这个教言违背了教诲的缘故而不做,上述这样都不会有过失。
学习佛法时如果没有学其他教言,单单看到这里说应该视师如佛,完全不应该违背上师的教言,那很多修行者明明自己不愿意做,或是做不到,或者明知这可能违背因果,但就因为他接受了“只要依止了上师,所有教言都不应该违背”的教言,又由于分不清楚具体场合,所以非常痛苦纠结,最后也没有信心学下去了,别人也很害怕落到这种程度中。
其实他不知道,在其他教言中说,对于初学者,或还没有准备好的修行者而言,是完全可以不做的。尤其对于很明显的犯戒,如杀生、邪淫、偷盗等等,如果听到这些,就可以说在教言中让不要做。
在《事师五十颂》的颂词和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以及大恩上师也讲过,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做,完全没有一点过失,也不会有违背上师教言的问题。这方面一定要搞清楚。
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情况,有很多不同的、灵活的教言。并不是说只要依止上师了就被套牢了,以后所有的事情就没办法了。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完全可以以《事师五十颂》为根据,说“这个我做不到”,或“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是这样讲的”,这是非常合理的。在依止时应该知道,修行佛法要循序渐进。必须要分清楚,“视师如佛”、“依教奉行”、或者上堂课讲的“舍自自在、随师而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及程度。
不是刚学习佛法的人就必须达到这个标准,这可能也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在菩萨道中,需要菩萨把他所有外、内、密的财富都要布施给对境,如果有必要哪怕脑袋也要割下来布施。那时就害怕了: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头割下来布施给不认识的人,或仇敌呢?很多时候就畏惧了,其实不知道这话是针对久修菩萨道的人而言,对初学的菩萨永远不开许。
不但不做没有过失,而且说应该选择不做,这时候不布施自己的头和所有的家财才是正确的。那这矛盾吗?不矛盾。因为初发心的菩萨,菩提心还没有那么坚固,如果轻率地就把这些家财等按教言全部布施了,会特别容易后悔,这是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佛法教义都是要循序渐进,所以一定要多学,因为针对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经典中讲得很清楚。有时上师也会骂到:“书里面讲得这么清楚!”,慈诚罗珠堪布也说:“《慧灯之光》里面全讲了为什么不看?”大恩上师讲的法中都有这些教言,就是我们不看,然后随便提问题。
有时上师们显现不高兴,不是真的不高兴,而是因为讲过很多,但我们没有用心看,如果用心学习,很多疑惑在上师们的法本中都已讲过。这就暴露出我们的懈怠。不是上师对提的问题觉得厌烦,而是要纠正不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有的时候要呵斥。
在学依止上师的时候,并不是说学习或依止后就被套牢了可以先观察,不一定刚上来就把上师当成佛。第一,千万不要不观察就依止;第二,即便依止了,深度也不一样。可以首先在一些显宗的、共同乘的法要方面依止,这方面对善知识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比如上师安排一些辅导者也有很多标准。大恩上师是辅导者,有些法师也是辅导者,还有道场中的辅导员或者道友与道友之间也是一种辅导者。那算不算良师益友、善知识呢?某个侧面来讲也算,但他讲的并不是要灌顶或金刚乘那么严格甚深的法要,所以不用担心听了法之后,就应该像前行里面讲的什么都必须照做,不是这个意思。
从这方面讲,虽然听了法,但还是有标准,如果讲的符合论典,那可以照做,对自己有利益。如果说的不符合教义,完全可以拒绝,没有丝毫问题,不用担忧会不会违背教言。因为在我们这个程度来讲,佛的教言是作为正量标准的。
当真正通过长时间的修行,信心、智慧等都达到一个高标准的时候,那时就要准备好到高级调伏阶段,就要把所有的执著、我执都放弃,上师善知识的标准也相应很高,不是一个随便打着上师名号的就能做这个调伏,他没有能力。不但对相应的上师标准很高,对相应的弟子标准也很高。有的人动不动就把米拉日巴尊者搬出来,但是自己面对的不一定是玛尔巴。把自己自动上升到米拉日巴的高度,其实和尊者的信心根基差得太远。
传记中和高标准是这样的,但对于我们而言,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是非常好的,不是说学了之后就要去照做。你看米拉日巴的上师让他去杀人他也杀了,让他下冰雹他也下了,好像做这么多都没什么,最后都成了清净罪业的方便等等。之前第一次他施咒术、下冰雹是为了复仇,后来依止玛尔巴之后,上师也让他去做一些苦行,还告诉他我的弟子经常被南岩拉卡瓦地区的人抢夺,让他下咒。
还有尊者依止的另外一个上师,也让他去做这些,最后这些都成为积资净障的方便,如果抓住这个就说我们应该这样,那就不对了。第一、你依止的上师是不是这种?是不是有这样示现?有没有这样的功德和能力?第二、自己是不是那种根基?这些都需要观察。
如果不是这种根基,就不能完全不分善恶取舍一概奉行,这非常危险。所以在这个阶段是以的教言为正量和标准,如果开许的就可以做,不开许的就直接拒绝不做,这没有问题。
这是在学习依止法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上师们也都讲过这些问题,但在学的时候就会忘掉,所以有必要把上师们在不同场合的教言做一个归纳,在学习依止法的过程中做一些提醒或补充。
再看一下应该舍弃的“伪上师”是什么样的法相呢?这需要学习。学习之后如果发现,这个所谓的打着上师名号的,符合《前行》里面的这些标准,也不用马上认定他就是《前行》里面讲的那个(伪上师),不要那么早去下结论。
但是至少可以延缓依止,或抱有这种怀疑。因为总总的形象看起来很像《前行》里描绘的样子,所以至少提个醒,让自己再深入观察,这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前面讲的这些,为什么说时间长?因为前面所讲的上师所具有的法相,有可能他从自己的上师那里学过之后,也会按照这12个条件装一装,所以要长期观察,他装到后面本性就会显现出来。
一个玻璃染的颜色,时间长了总会掉下来。这里讲到的要舍弃的上师的相中,也有可能是一些上师们为调伏众生的示现,或者为了让你根器成熟的一种考验。所以也不能看到后马上对号入座:“这就是个假上师,因为他符合这里讲的标准条件!”这也不一定。对我们而言,要很快很轻松地认定这位上师是不是标准的,还是很困难的事。
不管怎么样,这就是标准。至少在看到后,会权衡是不是可以再深入地观察,这是需要的。
下面再来学习一下,什么是应该舍弃的。
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的上师相:本来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已经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这简直就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
这种所谓的上师,就是如木磨一样的上师。是怎样的情况呢?就是这位上师“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一点听闻、思维、修行的功德都没有。但他有傲慢之处,自以为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
在藏地有这种情况,作为上师,有显宗的僧团体系,有些上师、善知识就属于这种出家形象。还有一种僧团就是白衣僧团,密咒士。在藏地有种寺院叫密咒寺院,里面都是密咒士,没有要求出家。在青海、霍炉一带比较多。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密咒寺院,但是上师是属于在家的形象,有家室或妻子,也有儿子等等。
在藏区也有一些善知识属于在家人,这是不是西藏的特色呢?不一定。印度有很多,包括汉地也有一些大德是在家形象的,也有善知识的一种称呼,在做教化众生的事业,古代、现代这种情况都不少。所以也不要想这个上师怎么有儿子呢?汉地的有些善知识也有儿子,像以前的傅大士,还有近代的一些也是在家的,也在讲法、调化众生,这也不奇特。
有些人的父亲是特别出名的大德,名声在外且证悟很高,那他的儿子是不是成就者?也不一定。不要认为父亲是大成就者儿子也就一定是。不是必须要有殊胜的证悟才能转生为他的儿子,也许是有某种(转生为他儿子的)因缘。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某上师的儿子就不得了,也应该是具有功德的。还有藏地以前有贵族,现在可能也有这种血脉。他们认为我是贵族子弟,应该是了不起的,种姓方面胜过其他人。上师也讲了,有些是属于高僧大德的种姓,其中经常出很多高僧大德。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也选择投生到这种家族中去继续弘法利生,这种情况也很多。
因此就觉得“种姓方面胜过其他人”,是特殊的种姓,属于高僧大德的种姓等等。并且觉得家族的传承特别殊胜,“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有时传承就像很多史中讲到的,有些是法脉传承,即上师传给弟子,弟子再传给弟子。有些子嗣传承,就是家族中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儿子这样传下来的。还有些得了很殊胜的法脉传承就自动把自己升格为高僧大德、上师,也有的这样认为。所以华智仁波切认为“这简直就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
在印度也有一种种姓制度,如果祖上是婆罗门种姓,那后代都是婆罗门种姓,不论贫富都是婆罗门种姓。有些很穷的人认为自己是婆罗门种姓,就很高贵。也有一些低种姓的人很富裕,却总觉得自己种姓不好,有一种自卑感,这是印度一种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
还有一些种姓是祖上做什么子女也必须要做这个工作,不能转行或随随便便去做其他事情,相对比较严格,现在可能稍微宽松点了。这里就是指没有任何少许功德,单单凭我是某某上师儿子,或是贵族子弟,或者种姓、血脉如何,像门第观念很强的那类人一样,就是觉得自己了不得。
现在汉地也一样。一查家谱,祖上谁谁谁很著名,就自动觉得我是这个家族的人有多了不起,那也不一定。真正了得起还是了不起,关键看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等等。这一段的重点,主要指那种门第观念,或者因他的父亲、贵族血统或种姓生起的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和现在普通修行人没啥关系,有关联的是什么呢?是“我的上师了不起”。但是上师了不起是他的事,你自己有没有这样功德呢?没有。但不管自己有没有,他就很傲慢。
有时我们也会有这种想法,“我的上师是怎么了不起”,感觉自己自动就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生起信心也可以,但是因此自动把自己升格成一个良好的修行者,那就不确定。或者因为得过高深的传承,如这个法那个法,法是得了,关键是有没有通过法来调伏相续呢?这方面没有去观察。或者觉得这个法脉很好,如宁玛巴、格鲁派的传承法脉很清净,关键是传到你这,你自己相续中的烦恼有没有被这个清净的法脉转变呢?如果完全没有,那法脉再清净、得的法再高、上师再厉害,基本上和你没什么直接关系。
若要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通过上师的加持、,必须要让自心和法相应,这样才有利益。只要把心调伏了,在闻思修中得到的少许、多分或者全部的功德,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得到了,自己可能也会弱化这些。有时法调伏心之后,就觉得没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干什么呢?
有时修行越好越低调,这种情况也很多。反而是没怎么修行的人,经常把这些拿出来,经常讲“自己的道场很殊胜、上师很殊胜、佛学院很殊胜等”。自己有没有功德呢?那就不确定。方向还是要正确,不是不能讲,也可以讲,但重点不在此。既然得到这么好的机会,在这么好的法中学习,应该让法入于自心,调伏自己的烦恼,或者说既然是在这样的血脉、家族中,就要想方设法不要让家族蒙羞。
既然把你的佛学院、寺院、上师吹得这么厉害,你这个传承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让自己的传承和上师蒙羞,这是你的责任。有这么殊胜的传承,出了像自己这么差劲的人,有时都不好意思讲。上师也讲了,如果你没把握,千万不要说自己是佛学院的人,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别人一看就没信心,问个问题,马上就把自己暴露出来了。
就好像做了不如法的事,说是谁传承的一样。我们有时就有这个习惯,好像觉得很荣耀,也许从某个角度的确荣耀。如果没有把握,这个行为可能不一定让别人生信心,不要随便去讲自己是谁的弟子,是哪个的。如果自己有把握,当然可以说。并不是说你说了就一定有什么大问题,要慎重一点,不要把这个当成炫耀的资本。如果经常把自己的心调伏得很好,说一说也不要紧,说自己是学佛的,在哪个地方学习,说我们系统学习很好、很殊胜也可以。关键是不要以炫耀的心态、不良的心态来讲,任何事情不要走极端就对了。
或者,虽然具有少分闻思修行的功德,但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来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目标的上师,就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或者,虽然具有少分闻思修行的功德”,在某个道场中,听了一些法、做过一些思维和修行,有少分的闻思修功德。但并不是以希求来世解脱的清净心而闻思修的,只是担心自己不做少分的闻思修,可能就会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像这样为了今生目标的上师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木磨是什么呢?现在用磨的人少了,退回一、二十年前,普遍使用石头磨,因为在藏区也要用这个磨糌粑,汉地也要用来做汤圆或者推米等等,有很多要使用磨的地方。石磨有力量,可以把这些东西加工成粉末状。如果是木磨,第一没有什么力量;第二也不稳固,经常使用木头做的磨效果很差,推段时间就会磨损、坏掉。木磨的上师,自己没有利益,也没办法利益他人,这就是“木磨之上师”。
这个上师只是有一个上师的名称而已,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具有法相的,不能叫做上师,有些是伪上师。这里也说“犹如木磨之上师”不能叫做上师,因为真正的上师应该具有法相,一点功德都没有是不行的。至少应该有清净的戒律、有菩提心、有追求解脱的心。如果一分的功德都没有,连弟子都做不好,何况做上师呢,上师老人家经常这样谦虚地比喻。我们要观察,不要依止像木磨一样的上师,要学会观察的方法,而且很精通,要反复去思维,观修的时候也要观到,把这个牢牢记在心里。
还有一个方面,作为修行人,不要急于让自己成为一个所谓的上师。如果这样,有可能就变成“如木磨之上师、井蛙之上师”,这只是个名称而已,它对修行没有利益,对众生也没有利益,对教法还是没有利益,不仅如此,还会有伤害。
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选择导师、上师、善知识的时候,没有选好的话,也会浪费很多时光。因为暇满难得、无常迅速,初学者修行佛法的信心,也经不起很多打击。他会怀疑是不是整个佛法都是这样?因而退失修行下去的勇气。虽然他的信心、种子以后还会成熟,但不知道会耽误多少世。所以,我们还是慎重一点比较好。这是第一类要舍弃的,不能依止犹如木磨之上师。
第二类要舍弃的,是犹如井蛙之上师。
还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的特殊功德。
还有些上师不具有调伏弟子的能力,要把弟子的相续从邪见调整到正见,把弟子从烦恼中解救出来,他没有这种能力,调伏不了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和凡夫人没有什么差别,这里说的凡夫人主要是世间人,或者平凡者。
凡夫人能不能做上师呢?也不一定不能做,因为上师的标准条件很多。严格来讲能够引导弟子趋向于解脱——把弟子的相续调伏,令其获得解脱,只有圣者上师才能这么做。但是凡夫人能不能作为善知识呢?也可以,可能给弟子带来一些利益,但如果自己没登地,就没办法用自己的力量让弟子登地。
如果你是佛,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把一个众生从凡夫一直度化到成佛,这是你自有的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初地的菩萨呢?你就有能力把一个凡夫从凡夫人的相续调整到初地的状态,再往上走,就没有能力了。所以,一个凡夫人也可以利益其他的有情,但是让他登地是没有能力的。
这个上师或者善知识也不确定都是圣者,但是此处自己的相续与凡夫人相比(指一般的平凡者)根本就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也没办法作为别人的引导者。要引导众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引导功德,现在根本就没有。
可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不经观察而将他捧到高高的位置上,这时候的他自相续被名闻利养改变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这种上师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师。
他自己没有丝毫功德,也没有特殊超胜他人的功德,但是因为有些特殊的因缘,也许有一点福报或前世的因缘,或者可能有一些所谓的善巧方便、手段,使一些愚笨的人盲目轻信他。他自己没功德,依止他的人就更加愚笨,盲目地把他奉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是什么上师、这是什么法王等等。不注意的话,我们也很容易这样。
我们经常这样哀叹也没有用,关键是自己要好好学,要像上师一样,尽量地把这些道理告诉更多人,让他们有取舍的智慧和取舍之道,这个很重要。
我们与其在这里哀叹,还不如去努力地学习,然后做一些真实的改变,帮助别人树立正见。我们学习过这些教法的人,对其他道友也应该以善心来规劝,如讲些《前行》当中的教言,不要盲目地去依止,应该观察。应该去规劝或者建议他们,而不是在旁边推波助澜:“这个机会很难得、很殊胜……”。有些人刚刚学习,根本没有分辨的能力。
对于学了几年或者早期进入学会的这些老道友来讲,他们的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刚刚学习的人还是比较相信早期的学员的。对于早期的学员或者辅导员、班长,或学得时间稍微长一点的人,有义务、有责任做正确的接引,这个也是自己应该要做的。
首先自己对这个问题要认识得很清楚,懂得怎样去帮助刚刚学习的人,像有些刚刚报名的人可能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也有可能虽然是刚报名,但已经在外面晃荡若干年了。总之通过正确的教言引导很重要。
有些人福报不够,上师讲了可能对他都没有作用,这就没办法了。如果上师、都没办法改变,我们也改变不了。但有一些人你跟他讲这些,他就可以知道取舍,就不再做这些反方面的事情。如果不给他讲,或者受到其他人引导,有可能就从反方面去发展了,对于这些人需要讲、应该讲。
上师仁波切老人家也是经常讲法、经常强调,通过上师,他们圆满了一些证悟,那么大威德力,这么多人在听上师讲法,是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完全接受?都能够改变?当然不是。只要反复地听、反复地学、反复地接受这方面的建议,他的心会逐渐稳定下来、产生定解,这就是对很大一部分人直接的帮助。
有时不经观察就被捧到高高的位置上面去了,我们也不要随随便便地把这些人捧到高位。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随着时间的深入可能手下也会有一批粉丝,老学员可能下面也有一批崇拜者,他们可能是刚刚学习的人,觉得你的智慧了不得,可能开始要去捧你,这时你要稳住,应该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因为他不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对他而言,你知道的太多了,有时可能是发自内心地去赞叹、宣传你的功德,这个对他来讲有没有错呢?没有错,他的确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情况,如果你很清楚的话,给他讲我不是我不是,可能越辩解他就越觉得你谦虚,这时你怎么办?辩解也好不辩解也好(当然有的时候应该说),关键是自己内心当中应该淡定,不是别人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千万不要笨到这个程度。
学习佛法应该越来越智慧,学了佛法之后别人吹捧了你几句,马上就觉得我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呢?我是不是就是一个菩萨只不过就是迷了?可能不是吧——这么强、这么深重的烦恼、疑惑怎么可能是一个八地菩萨迷了?也不可能是初地菩萨。
我们应该很清楚自己的情况,别人赞叹的时候,也应该知道自己没有这种功德,应该好好调伏内心。不要听到这些话之后就沾沾自喜。我们自己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也不要自动把自己送到高高的位置上,自己就是一个初学者,只不过可能学习的时间比别人稍长一点而已,他们几年之后就会达到我的水平,所以自己也没有什么。随着学员不断深入地学习,他的观察力、智慧力都上来之后,他对你的崇拜也会不如以前。如果你还是觉得自己怎么样的话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失落:为什么他不像以前那么恭敬我了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太在乎自己就会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始终保持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的自知之明或者智慧,就会觉得:我尽量地去帮助众生,至于他们怎么认为是他们的事情,我自己是什么我应该很清楚。如果这样就对了,你学习佛法的确学到一些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你对于佛法语、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讲解水平,而是你遇到这些情况时能够辨别,能够通过智慧来调伏自己的心,这的确非常重要。
如果不注意的话,“自相续会被名闻利养改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丝毫功德。当受到很多吹捧、得到一些名闻利养之后,自相续就完全变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就会对自己的过患不了解,对于其他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有时候不注意的话,嫉妒心也会越来越强。当其他人受到别人赞叹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受到这些赞叹应该是我,为什么今天没有赞叹我而去赞叹别人?这时候各种各样的烦恼就会慢慢出来,对真实的功德也会视而不见。
这样打引号的“上师”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师”。井底之蛙,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于其它广阔的功德、广阔的世界完全不了解。这样的“井蛙之上师”是不能依止的。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是不是“井底之蛙的上师”呢?这需要长期观察,第一观察的方向、途径要正确;第二时间不能短,时间长了慢慢你就知道了。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我觉得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的),不管什么时候去观察,他都是永远不变的。
二十年前我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是那样,他一直致力于利益众生,他的慈悲和智慧没有变过。中间也一样没变过,现在还是一样,他致力于对弟子正见的树立、菩提心的培养,这全都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品质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现在怎样观察他,再过若干年观察,他还是这样。这就是非常标准的上师善知识。
所以观察时间要长,而且要多方面去观察、去打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接近他,因为如果太远你观察不到。如果你真要依止他的话你就要去接近、去观察。但不是说接近观察就要去依止,这个不一定。上师讲了,你可以给他做点事情或跟他做朋友,这个都可以。因为帮他做事不一定是依止。如果他表现出想要给你传法的话,你可以暂时不接受,这没什么。你可以通过给他做点事情,观察他的行为、语言、做事的方式。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观察,而且应该启动一个比较严苛的标准去观察。这是关键的时候,因为如果你一旦真的依止了,再用这种观察的方式就不合适了,所以在这之前就应该好好地观察。
我们现在所依止的大恩上师仁波切,他的智慧、慈悲心都是很标准的,所以有些道友就说: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就够了,如果没有遇到其他上师,这位上师引导我学习佛法、获得证悟肯定是可以的。有这样一种正见也可以不再去寻找。
但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因缘也不同。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上师调化不了所有众生,肯定需要很多上师来调化。有些时候,除了我们自己的上师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上师,他们的事业也很大,他们也在调化不同的众生,我们对于这些应该是赞叹、随喜的。
如我们刚刚讲的,一尊佛也没办法调化所有的众生,一尊佛出世手下也需要有文殊菩萨、舍利子尊者等等来做事业。世间也需要各个教派、各个教派的上师,他们也有很多对他们有信心的弟子,这些弟子也在接受教化,他们的相续也在转变。对于这些真正的上师,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们的事业。
所以,我们应该像上师所讲的一样,首先可以接近、观察一下,做点事情或其他,慢慢观察后就知道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善知识。
上面讲到了上师。什么是“井蛙”呢?下面讲一个我们小学就学过的例子——井底之蛙的寓言,大家应该很熟悉。
据说,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长期居住在井底。一天,大海里的一只青蛙来到它的面前。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答:“我从大海来。”井蛙问:“你的海有多大呢?”海蛙说:“大海非常非常大。”井蛙问:“那么,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大吗?”海蛙连连摇头:“远远不止。
井蛙一辈子或长期居住在井底,就觉得这个井很大,自己是统治这个井底世界的王。然后遇到另外一只青蛙的时候,就开始交谈:“从哪里来?”它说:“大海。”
“大海是什么?有多大?”
“大海有很多水,大海很大。”
“到底有多大?”
“非常大。”的确是非常大,没办法量化。
“到底有多大?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吗?”
“远远不止了”。
井蛙又问:“那么,有没有它的一半大?”海蛙还是边摇头边说:“不止不止。”井蛙继续问:“难道有这个井这么大吗?”海蛙依旧重复着前面的话:“不止不止。”井蛙不相信地说:“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井蛙想“还有比我这个井还要大的水,一个叫大海的地方吗?”它不相信,它就要去看一下。
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当见到大海时,那只井蛙顿时昏厥,头颅崩裂而死。
当它真正看到大海的时候,完全接受不了——在它的井底世界之外还有这么广阔的、一个叫大海的、这么多水的地方,它完全接受不了。这就是井底之蛙。
所以我们不要自己把自己变成井底之蛙了,在我们这个小脑袋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真正知道的智慧、境界,我们应该好好地认真学习,依止智者、殊胜的上师善知识,来突破我们这个井底之蛙的脑袋里面的局限性思维。
就像我们说:“有解脱道吗?我现在追求的幸福难道是不对吗?还有另外比这还幸福的状态吗?”
我们的上师说:“还有。有些禅定就很好,或者生起出离心的那种状态也很好。”
“我自己为我自己奋斗错了吗?”
上师说:“是,还有比这个更好的。”
“那是什么呢?”
上师说:“利他心、菩提心比这个更好、更殊胜。”
有的时候我们说:“我看到的难道是假的?这么真实的东西,看得到、摸得到都是假的?”
上师说:“是,还有一种真实的东西就是空性,万法的空性。”
“除了我们这样的状态之外还有其它的超胜境界吗?”
上师说:“还有,还有净见量,佛菩萨所看到的境界是我们现在没看到的。”
所以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完全超越我们分别心的智慧的状态,这个智慧的状态里的对境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分别念。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想不通、觉得不可能。我们犹如井蛙一样的思想,想不通的、不可能的想法太多了,往往是撞到南墙才开始后悔。当然有些时候南墙不撞是不行的,需要有些挫折。但有些时候挫折太大了就可能只有等到下一世。
如果有些福报或者能够听闻上师、善知识引导,可能不需要撞南墙,也可以提前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分别念不可靠,局限性特别大(不是一点点大,是非常大)。
我们的分别念的能力太弱了,所以我们应该依止智者、的智慧,他们给我们讲了不可思议的境界,还有超越我们分别心的、突破我们狭隘的执著、分别心状态的很多高深境界、殊胜清净的状态。这些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在这里看到井底之蛙的时候认为和我们没关系,其实和我们关系可大了。虽然这里讲到的是井底之蛙的上师,但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殊胜的智慧或其它一些事情,这也是井底之蛙的思想。
我们心识的本性是非常开阔的,没有局限性的,但是我们作茧自缚,用执著轮回、执著自我、自私自利的思想等等把心识束缚起来。而上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束缚都解开,引导我们。他没办法帮助我们解开束缚。那我们说:“你怎么没办法?我被捆住,你过来把绳子解开就行了。”这种捆不是那种捆,这种束缚不是被一个人绑架了用绳子把你捆住了,然后一个人把你解开了这种束缚。这种束缚来自于自我执著,必须要自己来解,而上师就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
其实最了义的解脱方法,就是告诉我们说:你现在所谓的束缚就是一种幻觉,其实根本没有束缚。但是如果刚开始告诉我们这是幻觉,我们根本接受不了。所以情愿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把我束缚了,我现在应该把它解开。
早期的修行就是以出离心、世俗菩提心的方式来解开我们的束缚。当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就没有束缚,所谓的束缚就是一种错觉而已。知道这个问题之后,你就自动解开了。所以这也是次第来的,我们的智慧也是逐渐在成熟,成熟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闻思修行、观修、积资净障,之后我们的智慧会逐渐达到能够接受高深教义的高度。
下面我们再讲“犹如疯狂向导的上师”。
再有,上师他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内心烦恼粗重,不具足正知正念,致使违犯戒律、破坏誓言;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犹如疯狂向导的上师具有什么样的体相呢?体相之一,他自己从来没有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过经续,所以导致孤陋寡闻。他不知道修学的原理,也不知道经续中的内容。经续中的内容都是和解脱、调伏烦恼有关系的,但他没有依止、学修过,对于真正的学修佛法的核心、重点、方式方法一概不知。
有些上师孤陋寡闻,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解脱道,你依止他解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有的时候也要看他自己对于修学的法理知道多少,完全不知道的话我们就要慎重了,也许看起来人很好,对你不错,但是关键依止他是要解脱的,他如果没有告诉你修行正确的方法的话,其他再好的也不值得依止,可以跟他做个朋友。
“内心烦恼粗重,不具足正知正念,致使违犯戒律、破坏誓言。”这位“上师”内心的烦恼特别粗重、正知正念也不具足、没有观察三门、也没有经常安住正念。内在看不出来,我们只有通过他的外相来反推他内心具不具有烦恼。
外相是什么呢?就是违犯戒律、破坏誓言,这是看得到的。如果看到一个对戒律不重视、经常违犯戒律的,那么就要小心,也许可以推知他内心的烦恼是粗重的,不具足正知正念的,就不用去依止他了。否则的话,我们无从知晓,自己也是一个凡夫人,没有他心通、圣智。
外在违犯戒律、破坏誓言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推知他烦恼粗重?那也不一定。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重点,可以通过观察而谨慎了。这也是一个指标,观察的方向。
“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凡夫人是指一个世间平凡者,不是修行者。他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但是行为就像大成就者一样,我们怎么知道呢?要观察。
如果他经常言谈举止高如虚空的话,这也要注意。经常高谈阔论:不执著一切,因果不存在。有可能他外在好像是一个成就者的形象,好的、坏的什么都不执著,那我们就要注意。也许他的相续中非常的恶劣,这是我们观察的一个方式。
也不是说只要讲“一切不执著”的人就一定是内心恶劣。有很多大德比如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慈诚罗珠堪布……他们的外表以及所说的话都是要取舍因果、调伏烦恼、利益众生、闻思修行。很少有听说过“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是假的”,在讲高深法的时候才讲这些,而且讲的时候怕我们误解,还要追加注释说这个只是在胜义谛,或者在成就者的状态等等,怕我们误入歧途。
通过他们的言语、举止也可以观察,如果我们碰到一个人特别喜欢讲“一切不执著”那我们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这种,因为有些外在的语言很是让人欢欣鼓舞,感觉他修行很高,说的话很随便、很自在、洒脱。有些可能是自在洒脱,有些可能是烦恼太粗重了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身语意。自在也不是一般人的自在,而是内心中的确有一种解脱的功德,外在可能比较自在。但做什么都不取舍的人,随随便便地说话,这就是一个成就者?那也不确定,因为很多不依靠烦恼的人,如果觉得是的话,那么外面随便讲话、说粗话、不注意取舍的人到处都是,像这样也不一定。所以当我们碰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后面还要说,一些比较低调或者取舍因果、注重戒律的是比较可靠的,至少可以作为良师益友,学习佛法的助伴。但是动不动就经常言谈举止高如虚空、高谈阔论、不执著业果,如果你要取舍因果他说你着相,要你放下这些,这样的人就要注意。真正证悟的人他自己也可能是这样的,但是为了利益弟子他不会这样去说,还显得很执著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表率,言传和身教。他跟你讲要取舍,自己就会做取舍的样子,会有很畏惧因果的样子,他这样做你才能去随学,对你才是真正有利益的。
“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吊索就是用来牵引弟子的,慈悲心就是把沦落在轮回中的有情弟子,用慈悲心勾招之后,把他们慢慢地从深渊里面捞出来,获得解脱的干地。
但是如果一个所谓的上师,他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那就没有办法利益众生,会表现成嗔恨心、嫉妒心强烈,这个比较显而易见。因为他嗔恨心强烈,说话的方式、行为,都可以表现出来。嫉妒心强烈也是从他的表情、行动和语言体现出的状态。所以一旦碰到这样的上师,也要注意,有可能是没有慈悲心的体现。
“这个就是所谓的如疯狂的向导。”上师就是一位向导,可以引导我们,从轮回、烦恼、无明中逐渐出离,这是“向导”的功能。标准的向导一定具足这种法相。但如果是疯狂的向导,自己都迷迷糊糊,粗重的烦恼自己都没有能力调伏,所谓地拿到了一个向导证,一看就是有水分的、假的,或者是通过钱买来的。他虽然在上岗,说他是一个向导,但是他从来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经验,想着就是敲诈别人的钱,怎么可能是向导呢?虽然他好像是一个向导、一位上师,因为上师是一个引导者,但是他自己如果没有这些功德的话,就没有具足引导的自性。
疯狂的向导,你跟着他肯定会很危险的。那么复杂的地理环境、那么多的陷阱、容易迷路的地方,你把自己交给他,他可以把你带出去,那是非常困难的。疯狂的向导怎么可以相信呢?依止了这样疯狂向导的上师,一旦发现还是离开为好,不能依止,否则他有可能把我们带向深渊,带向邪知邪见、和的教义完全相背的方向去,这是非常危险的。
疯狂向导的上师具足的这些体相,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有些时候,我们自己已经确定了依止的上师是真实的成就者,或者真实的具有上师法相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比较清楚,因为有时候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或者遇到其他道友,他有些困惑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些标准来给他做建议、引导,所以学好之后可以帮助他人,那么下面来讲盲人向导的上师。
将弟子引入邪道、不具备胜过自己的点滴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他们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
这一类上师往往是把弟子引入邪道,以盲引盲。他自己都是盲人,再去引导其他的盲人,就是“盲人与盲人,相牵入恶趣。”最后堕入深渊。他自己都没有资格,没有眼睛,怎么去引导其他的盲人呢。
要引导盲人,自己必须要有明亮的双眼,能够看得到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可以去。否则的话,只有把弟子引入邪道,很危险。
“不具备胜过自己”——自己就是弟子,所谓的上师一点都没有超胜自己的地方,那是不行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在依止上师这个地方讲到,不管怎么说你依止上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比你超胜,他才可以对你有利益,如果和你平齐的功德和境界,那你依止他的利益不大。
如果不如你的话,那就更没有意义了。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善知识和上师,有主要的、根本的、次要的等等。不管怎么说,你依止这位上师,他总可以在某个方面超胜你,值得你去依止,可以帮助你进步的,才可以作为你的上师。如果完全没有一点超胜自己的地方,不具备胜过自己的点滴功德,那就不能依止了。
“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如果没有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后面华智仁波切还要讲,这么多所依止上师的法相,但是最根本是这个上师一定要具有菩提心。因为他如果有了大悲菩提心,一定会利益你的,不会伤害你,所以其他的功德如果都不具备的话,那么要具足一条——利他的慈悲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全部的功德都具足是最好的,如果具足其中的多条,不圆满也可以。
上师如果不具备以上这些,就是像盲人向导般的上师。他们不懂得怎样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不知道什么是该取的、该做的,什么是该舍的、不该做的。这样怎么可能引导别人从烦恼、邪见中出来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下面的偈颂是做一个归摄。
如《功德藏》中说:“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
这些上面已经讲了。
讲记文字未完,查看后续文字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